人生能得几清明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uikk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是农历节气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一是说“八风”,其中有“清明风”,清明风至的日期在冬至后135日;二是说春分后15日,斗指乙, “则清明风至”。其实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
  清明节气之时,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此时,华夏大部分地区春光融融,晴和明朗,盎然着一片生机。人们纷纷走向郊外,开始一年一度的踏青游乐活动。这一活动大致始于唐代,与扫墓习俗紧密相联。 《湘广志书·福州府》条上说: “墓祭,士庶不令庙祭,宜许上墓,自唐明皇始。”
  唐宋以来,形成了清明节上坟野祭的习俗。 《旧唐书》上说寒食节上坟,这在以前的典籍里是没有的。但是祭祖的风俗却是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据《国语·楚语下》所载,古代的先王们每天一祭,诸侯每月一祭,大夫每季一祭,普通人家则一年一祭。皇帝、诸侯,在宗庙里供着祖先的牌位,祭祀常常在这里举行。有的时候,他们在野外空旷之处设坛而祭。穷苦的老百姓们,亦强烈地希望得到祖先的护佑。清明、中元、寒衣三大“鬼节”则是专门为亡灵安排的节日。
  《祭义》说: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论衡·论死》说:“人死精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鬼,鬼者,归也。”古人认为人死之后,属于灵魂的那一部分(魂气)上了天,属于身体的那部分(形魂)便归于地。归于地,就是回到故乡的土地。无论走多远,死之后他们的尸骸要葬在家乡的土地上。
  清明时节雨水多,人们便要到墓上去祭扫,看看坟茔是不是因为雨季而坍塌了,旧的坟茔也应该去添些砖和泥土了。春草萋萋,坟上的杂草务必要除去的,不然来年就湮没难寻了。同时,还要备上酒食,烧些纸钱。唐代寒食禁火,清明日便有了新火,便可以遂了心愿源源不断地烧纸钱。临走,还要在坟头压上一些,并在树上挂些纸条,经过的人便知道墓主的亲人们已经来祭奠过了。
  到了宋朝,清明扫墓已是固定仪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明确记载,而且仍有三日寒食的遗风,不过不太严格而已。南宋时期,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有类似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了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
  在古代,清明前后,也往往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大好时光。相传唐朝诗人崔护未考中进士,便于清明这天独自去长安城南踏青。他偶然到一个人家找水喝,一位美丽的姑娘给他端来了水,然后含情脈脉地斜靠在院中的桃树上,这使得崔护心中油然而生爱慕之意。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故地重游,殊不知人去花存。他十分感慨,遂题诗于左扉之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人根据这个优美的故事编成一剧,取名《人面桃花》。
  清代成都诗人王克昌在《春游竹枝词》中也描写了踏青时男女交往的习俗:
  暮春天气踏青游,笑向阿郎话不休。
  蝴蝶也知侬意乐,双双飞上玉人头。
  短短几句,勾勒出踏青游乐中青年男女们情深意长、兴高采烈的情景。
其他文献
按照大宋殿试上榜者无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的惯例,进士及第的范仲淹不日便释褐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司理参军是州级掌管刑事案件和禁囚的官员,为六曹参军之一,从九品官职,在知州或通判属下从事工作,主要工作范围是负责审理本州的刑事案件、复审辖区县呈报的刑事案件,同时掌管司理院禁囚工作。  果然被滕子京不幸言中,这是一份劳心劳力的苦差事。但范仲淹丝毫未觉得遗憾,因为他早就说过,不管任何职,做何事,都是为
在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富贵之家还是白屋寒门,都把读书作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敲门砖”,出现了大批异常刻苦、特别发奋的典型。范仲淹“划粥断齑”,昼夜苦学,终于金榜题名,成为一代名臣;司马光“患记问不若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争分夺秒,以勤补拙,成了一代名相。而同时代的邵雍,也是这样一个“读书种子”。不过,与范仲淹、司马光
那是些极普通的泥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沧桑而陈旧,然而,当你走近它们的时候,你会惊诧地发现,那些泥房子的斑驳里竟深蕴着难以言说的辉煌与厚重。“书香门弟”、“四世同堂三代官”,从这里走出的父子孙三代居然连中举人、进士,官职从内阁中书到知县、知州、知府到诰授资政大夫,品位从七品、五品、四品到三品,最后竟至二品!这样的文人历史的辉煌沧桑不能不让人惊诧,而它的辉煌就发生在藤县和平镇一个叫荔枝村的村子里
在清朝中晚期的朝中汉族重臣和封疆大吏当中,多为进士即所谓科举正路出身:陶澍,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林则徐,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李鸿章,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沈葆桢,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可是,同样声名显赫的左宗棠,却始终没有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上层社会,然而他的仕途却也辉煌,口碑似乎比他们中的许多人还要好,这其中有许多机缘。  
如果问你植物受到昆虫的侵袭时,植物会进行反击吗?你也许会说,植物既没有手,又没有脚,既跑不了,又没有办法向那些欺负自己的家伙进行自卫反击,当然只能逆来顺受了。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不少植物能悄悄地采用化学战来对付那些“来犯之敌”,并让它们付出惨重的代价。  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而且生命期比较长,高寿的可达400岁。当橡树受到舞毒蛾的侵害时,它们的叶子会分泌一种叫单宁的化学物质。单
咦,王大爷家的狗狗为什么叫个不停?好反常哟!   啊——原来如此!   他是一位独居老人,平时只有这条名犬相伴。   死因系被歹徒捆绑后惊吓过度,引发了旧疾。   听说他有子女在国外,比较有钱……   调查一下被害人的人际交往情况。   本小区人员比较杂,什么搞推销的、修理工、安装人员、收废品的……都有。
本期刊登的《大藤峡瑶民起义烽烟二百年》,揭示出大藤峡瑶民起义的因由及其历史教训。明代大藤峡瑶民起义,是一部官逼民反的悲壮无比的历史剧。从明洪武四年(1371年)直至崇祯末年(1644年),持续时间长达270多年。瑶民在韦公广、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公丁等首领的领导下,“啸聚万余之众”,大大小小武装起义数十次,其中较大规模起义达14次之多,迫使明王朝先后派遣韩雍、王守仁、蔡经、陈金等数十名御史、
1998年清明前夕,父亲不幸与世长辞,至今整整10年了,他那熟悉的音容笑貌始终浮现在眼前。10年来,父亲爱国为民的精神与他倡导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激励着我们。我们无法相信,父亲,他已经离开10年了,此时此刻,我们依然对父亲怀思深切,心如潮涌。    (一)      父亲出身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青年时代起,就把自己与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始终以报国为民为己任。他所处的年代,正是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马蹄下迸裂着火星。越河溪水,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电火送着马蹄,消失在希微的灯光中……”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优秀指挥员关向应生前创作的诗歌《征战》的片段。  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关向应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赞颂他“忠心耿耿,为党为国”;朱德称他是“模范的共产党员,终身为革命奋斗,百折不屈,死而后已。”  走上革命道路  关向应,
2009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1周年和逝世33周年。周总理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称颂。提到周总理,总会让我的内心充满崇敬和感动,总会让我想起43年前总理视察石河子的情景,想起总理对石河子人民的亲切关怀和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平易近人的态度。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每当想起时,无不令我动容。    举城沸腾迎总理    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