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心应在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简单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
一、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非容器式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即学生通过和周围环境(教师、同学、文本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相互作用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即自我知识网络的能动形成,便于提取和应用,利于创新的孕育和生成.学生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如下主要特征:
1.主动性.知识学习是自我建构过程,学习当然要主动.
2.协作性.交流、会话、讨论为建构学习的必要方式,注重合作学习.
3.情景性.建构不是空中楼阁,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原有知识出发,造成一个有利于新知学习的和谐情景.情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下面简单谈谈信息建构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当学习者在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时,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对其赋予新的含义.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避免形式化.
三、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看懂书的内容及要求,提出任务,让学生去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到“掌握从网上查找、下载资料的方法”这一内容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生在海安,长在海安,但是你们了解海安吗?谁能说说你所认识的新海安?”(学生回答)“你们知道海安的由来吗?(学生回答)”“请大家看看这个网页上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打开网页,找一位同学阅读)
教师(质疑):“大家刚才看到的是一张关于海安的网页.老师并没有上网,却打开了一个网页,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打开本机上保存的网页,让学生知道可以把网上的信息资源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愿,想学习保存网页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搭建支架.
探究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四、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参与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从自然景观、人文特点、经济、气候等方面集中搜集有关家乡海安的资料,并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经过小组汇总、适当整理,再推选代表详实地汇报给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求助:1.通过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课件学习.
2.查阅教材.
3.与临近的同学商量或给好朋友发电子邮件咨询.4.向老师求助.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通过分工和协作,学生之间的意图得以交流,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的优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情境创设,使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个性得以张扬、感情得以抒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廖银燕]
一、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非容器式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即学生通过和周围环境(教师、同学、文本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相互作用而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即自我知识网络的能动形成,便于提取和应用,利于创新的孕育和生成.学生以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教师则以“导演”的身份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
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如下主要特征:
1.主动性.知识学习是自我建构过程,学习当然要主动.
2.协作性.交流、会话、讨论为建构学习的必要方式,注重合作学习.
3.情景性.建构不是空中楼阁,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原有知识出发,造成一个有利于新知学习的和谐情景.情景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下面简单谈谈信息建构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当学习者在与现实世界相类似的情境中学习时,可以促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并对其赋予新的含义.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应该营造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避免形式化.
三、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看懂书的内容及要求,提出任务,让学生去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到“掌握从网上查找、下载资料的方法”这一内容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生在海安,长在海安,但是你们了解海安吗?谁能说说你所认识的新海安?”(学生回答)“你们知道海安的由来吗?(学生回答)”“请大家看看这个网页上给出了怎样的答案.”(打开网页,找一位同学阅读)
教师(质疑):“大家刚才看到的是一张关于海安的网页.老师并没有上网,却打开了一个网页,我是怎么做到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打开本机上保存的网页,让学生知道可以把网上的信息资源保存在自己的电脑上,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功欲,创设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愿,想学习保存网页的热情,为后面的学习搭建支架.
探究性学习过程以“先学后做”、“边学边做”为基本特征,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有些内容,我们可以做简单的讲授后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掌握;有些内容,我们完全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浏览教学光盘、上网查询等方式自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四、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各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相互协作的方式参与学习.
在上述案例中,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从自然景观、人文特点、经济、气候等方面集中搜集有关家乡海安的资料,并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经过小组汇总、适当整理,再推选代表详实地汇报给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求助:1.通过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自学课件学习.
2.查阅教材.
3.与临近的同学商量或给好朋友发电子邮件咨询.4.向老师求助.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通过分工和协作,学生之间的意图得以交流,网络信息量大、更新快的优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情境创设,使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个性得以张扬、感情得以抒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