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图腾,是中国最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最早的图腾到雨水神再到帝王的象征,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始终是一个吉祥、强大的象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出发,探讨了是龙这一图腾形象的形成历程以及这一信仰的作用。
关键词:龙图腾 中国文化
一、中国龙的图腾象征和在宗教中的形象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龙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其实可以把龙的形象分为三个层次:龙的原型、龙的本质、龙所代表的文化和含义。
从原型上来说,早期中国的原龙是以动物为想象蓝本的,形象接近蛇、鳄鱼等动物,在原始社会中还有近10余种形象接近其他动物的龙的原型,早期的龙的形象是现实中存在的单一的某种生物,而不是发展到后来的“四不像”的不存在的物种的图腾。何新曾经提出: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类、蟒螈类以及蜥蜴类动物的共名。这也是一种不同的解释。
从本质上来说,龙是一种神灵动物,同时亦是古代民族的图腾。龙是“九似之兽”,在中国的图腾中象征着神灵,是有神性的,而这种特殊的图腾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华文明。
从龙所代表的含义来看,我认为龙还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龙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动物的图腾,这反应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图腾,把他们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龙。
在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一方面,它代表了封建王权,另一方面,它在中国的宗教和神仙体系中是正义和天的象征。综合起来,龙在中国代表了统治和正义,代表了一种名正言顺,是身份的体现。龙也是一种血统和族群的象征,代表了华夏民族。
那么,在中国的宗教中龙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首先,龙王作为水神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长久的受到人们的膜拜和供奉。中国古代原有的水神是河伯,而龙王在宋代之后取代了河伯成为了水神,这是儒、释、道三大文化综合创新的历史结晶。中国最早是没有龙王的,只是崇拜自然的龙神,而不存在人格化的龙。中国最早的龙王概念,应该是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汉代兴起的佛教通过创造了龙王来争取中国农民教众,以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道教根据五个方位创造了四海龙王和中央的黄帝龙王。道士们根据中国农民崇拜龙王、祈求龙王兴云布雨的心理,宣传道教有召唤龙王的法术,这无疑增加了道教的“人气”。“龙王”这一形象无疑使人们在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偶像,这种偶像在技术落后、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就如同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人们通过祭拜龙王来祈祷风调雨顺。
其次,龙还代表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黄老之学最讲阴阳调和,为此甚至发展出了房中术,龙作为神兽,代表了一种阴阳互补,这一点在《周易》和八卦中都可以看出。孔子晚年《易传》,为龙文化提出了理论基础,首先他提出了“龙德广大论”,这里的龙德体现了一种中庸的思想,即要有像龙一样的包容性,这也和龙本身兼容并蓄的由来是符合的。孔子晚年易学、龙学的核心观念就是从周易中引申出来的阴阳互补论,他把这种观念推向了一个比较高的地位。我认为,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君权神授” 的传播,皇帝要有龙一样的胸襟和气度,才是“真龙天子”,这可能也与孔子“施仁政”的思想有关。
二、中国龙的崇拜
涂尔干曾经表明过,图腾是氏族具体可见的形象,是氏族的旗帜、标记、标识。图腾是氏族的人格化,以动物或者植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想像之中。根据涂尔干的观点,中国之所以有这中“九似之兽”的龙出现,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域广、部落多、人口庞大的民族。只有这样的民族才会集各部落的图腾于一个图腾上,形成这样一个代表了神和氏族的神兽。另外,图腾动物一般是不会被杀掉和吃掉的,例如今天印度的牛是印度的圣物,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各个部落或氏族之间所崇拜的动物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纷争。甲部落以马为图腾,乙部落以牛为图腾,甲部落的人请乙部落的人吃牛肉很显然会引发纠纷。龙作为不存在的想象中的图腾,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摩擦。涂尔干认为图腾应当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或者植物,这样才能使原始的图腾和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单一民族应当是以一个存在的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图腾。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为这个民族形成一个图腾制度是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初有着各种各样的龙的原型。图腾制度的目标是察觉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氏族中的每个人和另外的人、作为整体的氏族以及自然界互相连在一起的复杂的关系网络。建立有关龙的图腾崇拜,就是把广大地域范围内的部落和氏族统一起来,有一个共同的信仰,这样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加快民族的融合。
随着多神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中产生,龙上升到了神仙体系中,作为水神和天兵天将的坐骑出现在中国的神话和宗教中。这时的神灵崇拜进入了“神兽崇拜”这一层次。这里龙进入神仙体系的过程体现了宗教的社会性,为了适应民间的文化而在自己的宗教中加入龙这一元素,是宗教为了适应社会、获取信徒的手段。
当龙成为了神之后,它作为图腾和宗教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龙不仅仅是代表吉祥的神兽,转变成了代表封建皇权的符号。宋朝开始,龙正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从社会功能上来看,这确实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转移到皇帝身上,皇帝是“真龙天子”,有着“龙体”,这一切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在宋代至清代,龙的代表意义呈二元化的趋势,即官方与民间两种代表。在封建社会后期,借助了佛教中有关“龙子”的概念[1],提出了“龙生九子论”,借以保持龙的多样性和冲淡仅仅把龙作为封建文化专制的倾向。
总体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仅是一种神灵,一种信仰那么简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龙的神话和信仰,而偏偏只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海外,华人无不以“龙的传人”自居,这更体现了对于龙的信仰有着团结社会成员,是成员更有归属感的作用。中华民族的龙代表了民族,代表了神灵,代表了皇权,而它造型优美、气势磅礴的形象也遍布全国,龙代表了我们民族的宽容、博大、自信等许多特质,同时,龙作为我们民族的象征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注释:
[1]《僧护经》中曾经讲到这样的故事:印度有500名商人出海经商,请了佛僧作为随行法师,以保生命安全,可是到了海上,佛僧卻被龙王请走了,去教他的四个龙子学佛经。
参考文献:
[1]王东.中国龙的新发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美]包尔丹著,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宗教的七种理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3]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关键词:龙图腾 中国文化
一、中国龙的图腾象征和在宗教中的形象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龙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谜。其实可以把龙的形象分为三个层次:龙的原型、龙的本质、龙所代表的文化和含义。
从原型上来说,早期中国的原龙是以动物为想象蓝本的,形象接近蛇、鳄鱼等动物,在原始社会中还有近10余种形象接近其他动物的龙的原型,早期的龙的形象是现实中存在的单一的某种生物,而不是发展到后来的“四不像”的不存在的物种的图腾。何新曾经提出:所谓“龙”,就是古人眼中鳄类、蟒螈类以及蜥蜴类动物的共名。这也是一种不同的解释。
从本质上来说,龙是一种神灵动物,同时亦是古代民族的图腾。龙是“九似之兽”,在中国的图腾中象征着神灵,是有神性的,而这种特殊的图腾本质上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华文明。
从龙所代表的含义来看,我认为龙还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龙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动物的图腾,这反应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图腾,把他们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龙。
在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一方面,它代表了封建王权,另一方面,它在中国的宗教和神仙体系中是正义和天的象征。综合起来,龙在中国代表了统治和正义,代表了一种名正言顺,是身份的体现。龙也是一种血统和族群的象征,代表了华夏民族。
那么,在中国的宗教中龙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首先,龙王作为水神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长久的受到人们的膜拜和供奉。中国古代原有的水神是河伯,而龙王在宋代之后取代了河伯成为了水神,这是儒、释、道三大文化综合创新的历史结晶。中国最早是没有龙王的,只是崇拜自然的龙神,而不存在人格化的龙。中国最早的龙王概念,应该是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汉代兴起的佛教通过创造了龙王来争取中国农民教众,以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道教根据五个方位创造了四海龙王和中央的黄帝龙王。道士们根据中国农民崇拜龙王、祈求龙王兴云布雨的心理,宣传道教有召唤龙王的法术,这无疑增加了道教的“人气”。“龙王”这一形象无疑使人们在心目中树立了一种偶像,这种偶像在技术落后、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就如同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人们通过祭拜龙王来祈祷风调雨顺。
其次,龙还代表了阴阳调和,天人合一。黄老之学最讲阴阳调和,为此甚至发展出了房中术,龙作为神兽,代表了一种阴阳互补,这一点在《周易》和八卦中都可以看出。孔子晚年《易传》,为龙文化提出了理论基础,首先他提出了“龙德广大论”,这里的龙德体现了一种中庸的思想,即要有像龙一样的包容性,这也和龙本身兼容并蓄的由来是符合的。孔子晚年易学、龙学的核心观念就是从周易中引申出来的阴阳互补论,他把这种观念推向了一个比较高的地位。我认为,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君权神授” 的传播,皇帝要有龙一样的胸襟和气度,才是“真龙天子”,这可能也与孔子“施仁政”的思想有关。
二、中国龙的崇拜
涂尔干曾经表明过,图腾是氏族具体可见的形象,是氏族的旗帜、标记、标识。图腾是氏族的人格化,以动物或者植物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想像之中。根据涂尔干的观点,中国之所以有这中“九似之兽”的龙出现,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域广、部落多、人口庞大的民族。只有这样的民族才会集各部落的图腾于一个图腾上,形成这样一个代表了神和氏族的神兽。另外,图腾动物一般是不会被杀掉和吃掉的,例如今天印度的牛是印度的圣物,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各个部落或氏族之间所崇拜的动物不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纷争。甲部落以马为图腾,乙部落以牛为图腾,甲部落的人请乙部落的人吃牛肉很显然会引发纠纷。龙作为不存在的想象中的图腾,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这种摩擦。涂尔干认为图腾应当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或者植物,这样才能使原始的图腾和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单一民族应当是以一个存在的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图腾。中华民族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为这个民族形成一个图腾制度是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初有着各种各样的龙的原型。图腾制度的目标是察觉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把氏族中的每个人和另外的人、作为整体的氏族以及自然界互相连在一起的复杂的关系网络。建立有关龙的图腾崇拜,就是把广大地域范围内的部落和氏族统一起来,有一个共同的信仰,这样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加快民族的融合。
随着多神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中产生,龙上升到了神仙体系中,作为水神和天兵天将的坐骑出现在中国的神话和宗教中。这时的神灵崇拜进入了“神兽崇拜”这一层次。这里龙进入神仙体系的过程体现了宗教的社会性,为了适应民间的文化而在自己的宗教中加入龙这一元素,是宗教为了适应社会、获取信徒的手段。
当龙成为了神之后,它作为图腾和宗教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龙不仅仅是代表吉祥的神兽,转变成了代表封建皇权的符号。宋朝开始,龙正式成为了权力的象征。从社会功能上来看,这确实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把人们对于龙的崇拜和敬畏转移到皇帝身上,皇帝是“真龙天子”,有着“龙体”,这一切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在宋代至清代,龙的代表意义呈二元化的趋势,即官方与民间两种代表。在封建社会后期,借助了佛教中有关“龙子”的概念[1],提出了“龙生九子论”,借以保持龙的多样性和冲淡仅仅把龙作为封建文化专制的倾向。
总体说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仅是一种神灵,一种信仰那么简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龙的神话和信仰,而偏偏只有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海外,华人无不以“龙的传人”自居,这更体现了对于龙的信仰有着团结社会成员,是成员更有归属感的作用。中华民族的龙代表了民族,代表了神灵,代表了皇权,而它造型优美、气势磅礴的形象也遍布全国,龙代表了我们民族的宽容、博大、自信等许多特质,同时,龙作为我们民族的象征也将继续发展下去。
注释:
[1]《僧护经》中曾经讲到这样的故事:印度有500名商人出海经商,请了佛僧作为随行法师,以保生命安全,可是到了海上,佛僧卻被龙王请走了,去教他的四个龙子学佛经。
参考文献:
[1]王东.中国龙的新发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美]包尔丹著,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宗教的七种理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3]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