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行音乐钢琴曲运用现代技法创编的钢琴曲是长期音乐异化的结果,新生代作曲家极具反叛精神和“主体”意识,他们更注重音乐创编的自我体验,强调审美功能大于功利性和说教的目的。
关键词:流行音乐;钢琴曲;创编
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钢琴曲创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其标志着一代中青年作曲家的崛起,一批新作引起强烈反响。作曲家以探索性、创新性、实验性为目标,以形式的新奇和返璞归真著称,一方面,容纳西方现代和后现代音乐之精粹,采其作曲技法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视绵延千载的华夏文化为核心,汲取原生性素材加以编创。如是,在东与西、古与今的多极碰撞和贯通过程中,创编出既富民族神韵又具时代气质的钢琴新作。
流行音乐钢琴曲运用现代技法创编的钢琴曲是长期音乐异化的结果,新生代作曲家极具反叛精神和“主体”意识,他们更注重音乐创编的自我体验,强调审美功能大于功利性和说教的目的。由于创编与审美感受之间存在一定的“彼岸性”,因而引起争鸣,评价褒贬不一,然而其创编的艺术水准与美学价值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曲家满怀寻根与返古意識去追溯历史和文化本原。其创编流露出对古老的“道、易、禅”哲学思想的推崇,甚至具有“道巫文化成分”的理念。其次,作曲家对文化封闭、相对落后地区的民间音乐十分偏爱,他们采集了大量民歌器乐以及歌舞素材。最后,作曲家探求新的音响语汇和音质,运用抽象手段和艰涩的技巧加以诠释,他们摒弃西方传统的曲式形式,而将民间音乐思维与现代音乐结构相贯通,在追求“有神无形,得神忘形”的“中国流行音乐钢琴语境”中,展现华夏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而生的气韵和积淀。
第一,结构是流行音乐编创语言的表现手段之一,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功能将音响素材有逻辑、有层次地排列组合。一首乐曲往往通过一种或多种原则,最终形成整体曲式。
结构对流行音乐风格的影响有着“隐性”的背景性质。21世纪以后,西方音乐在调性和声领域的变革于无形中推动了音乐结构的演进。例如,规范性曲式的作品相应减少,在色彩性和声语言形成的同时,结构表现为模糊、拼接、转瞬即逝等特性,构建出一种“流体运行”和“块状拼贴”式的新型模式。
常采用一定的曲牌或板式衍展,呈现出“散化—聚合”的循环状态,具有动静结合、虚实相接、浑然一体的“连缀式”特性。
笔者认为,东西方音乐处于地域时空坐标的两个端点,中国钢琴“新音乐”的结构正是在两种思维的抗衡中形成了其独特品质。整体结构仍归属于西方曲式,但参考点已偏移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具有序列主义、简约派、点描派、偶然音乐、爵士乐的某些特征。同时,受中国古典结构美学的熏染,作曲家有意或无意地植入线性思维和渐变原则,从而创造出东西混搭、多维复合的“中国流行音乐钢琴语境”。
新生代作曲家有意构筑一个多极能量的张力场,它包含了东西方结构形态的对立渗透以及远古与现代的对立渗透,其结果是曲式以双重或多重原则建构,兼容并蓄。
流行音乐语言的表现因素也具有变异性,如具备有意识地淡化主题的作用,音响素材的拆解分离和趋向片断化,由核心音调或固定音型取代线性旋律,和声的不协和性与紧张感大幅度提升等。并且,局部结构具有非均衡性和带状分布的特征,段落界限被弱化和重叠,段落终止与速度变化不同步等现象,衍生出“镶边结构”“镜像结构”“隐结构”等边缘性曲式形态。
第二,流行音乐钢琴曲的革新起点在主题生成的衍变上,主题的功能和意义需要重新定义。由核心音调或音响片取代旋律配和声的单一模式,意在加强动机作用和淡化旋律的主导地位。
第三,在西方音乐中,三部性几乎是构成大型曲式的基石。三部性原则也是西方曲式学中的核心内容,它反映出曲式功能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1世纪以后,作曲家有意摆脱传统的羁绊,逐步走向隐性和散化方向,因而局部结构被拆解分离和“随意”拼接。由于表演的即兴成分,蕴含在作品中的结构法则,只能凭个人的理解去摸索和领悟其规律,因此同西方作曲体系相比,缺少完整的理论归纳与传承。
流行音乐钢琴作曲家们认同西方的新观念,既包容印象主义的“瞬间印象”、新古典主义的“自然形态”、序列主义的整体控制等,也能揉进“形散神不散”的中国美学原理,将三部性作进一步的延伸和变形,产生出“镶边结构”“散状形态”等三部性原则的变体曲式。
第四,西方音乐在21世纪后开始背离“共性写作”时期的曲式规范,摒弃以“主题—展开”为核心的戏剧处理方式。一方面,通过自然平滑的“流动特性”瓦解曲式段落的块状结构;另一方面,采用镶嵌、拼贴、换序、错位、套叠等手法,将音响素材拆散分离和片断化,造成结构的模糊和非均衡性。
流行音乐钢琴曲创编在追求遥远的古风和返璞归真的同时,对西方新奇的形式也尤为热衷,引进结构领域的新观念来变革旧的钢琴乐风。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导致若干结构变异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有和声终止式的削弱瓦解;音响素材大量转换拼接、拆解剥离;织体、速度变更与段落切换不同步的“错位”;句读划分涉及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包括核心音调、动机、速度、力度、表情等。因此,结构段分的依据要综合考虑和衡量多种因素,这是变通模糊性、多义性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以下就结构中的一些复杂现象进行研讨,镜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对称型曲式,它以曲式中心点为对称中轴,中轴两端的各部分保持绝对平衡。
第五,中西方钢琴音乐在文化、境界、技术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话语环境”,尽管美学方面容纳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但是新生代作曲家的审美境界并非全部源自西方。相反,其笔中蕴含的仍是泱泱华夏的人文情怀和古风古韵。
流行音乐钢琴作曲家不可能脱离中华音乐的根,要面向世界开放,就必须具有“中国钢琴语境”的意蕴之美,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中国传统音乐历经几千年的衍变,“不能说作曲无法,只是有法缺规”,在音调、节奏方面都要有很深的造诣,由于表演中的即兴成分、乐谱不确定等因素,技巧难以用理论形式传承下来。其实不然,“传统的乐思本来就有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美,具有散文诗的格律”。音乐结构自古就有根深蒂固的传统。
流行音乐钢琴作曲创编在结构层面的锐意创新为钢琴艺术提供了广阔的音响空间,产生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音响,为世界钢琴音乐宝库增添了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 韩钟恩.中国新音乐:之所以如是表达的历史与逻辑——第六届中国新音乐史研讨会综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 黄丽珠.我看新音乐发展中的“洋化”和“国化”[J].艺术百家,2002(04).
[3] 常晓静.近代文化嬗变中“新音乐”的发展历程[J].南开学报,2002(05).
关键词:流行音乐;钢琴曲;创编
21世纪,中国流行音乐钢琴曲创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其标志着一代中青年作曲家的崛起,一批新作引起强烈反响。作曲家以探索性、创新性、实验性为目标,以形式的新奇和返璞归真著称,一方面,容纳西方现代和后现代音乐之精粹,采其作曲技法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视绵延千载的华夏文化为核心,汲取原生性素材加以编创。如是,在东与西、古与今的多极碰撞和贯通过程中,创编出既富民族神韵又具时代气质的钢琴新作。
流行音乐钢琴曲运用现代技法创编的钢琴曲是长期音乐异化的结果,新生代作曲家极具反叛精神和“主体”意识,他们更注重音乐创编的自我体验,强调审美功能大于功利性和说教的目的。由于创编与审美感受之间存在一定的“彼岸性”,因而引起争鸣,评价褒贬不一,然而其创编的艺术水准与美学价值仍然是毋庸置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曲家满怀寻根与返古意識去追溯历史和文化本原。其创编流露出对古老的“道、易、禅”哲学思想的推崇,甚至具有“道巫文化成分”的理念。其次,作曲家对文化封闭、相对落后地区的民间音乐十分偏爱,他们采集了大量民歌器乐以及歌舞素材。最后,作曲家探求新的音响语汇和音质,运用抽象手段和艰涩的技巧加以诠释,他们摒弃西方传统的曲式形式,而将民间音乐思维与现代音乐结构相贯通,在追求“有神无形,得神忘形”的“中国流行音乐钢琴语境”中,展现华夏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而生的气韵和积淀。
第一,结构是流行音乐编创语言的表现手段之一,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和功能将音响素材有逻辑、有层次地排列组合。一首乐曲往往通过一种或多种原则,最终形成整体曲式。
结构对流行音乐风格的影响有着“隐性”的背景性质。21世纪以后,西方音乐在调性和声领域的变革于无形中推动了音乐结构的演进。例如,规范性曲式的作品相应减少,在色彩性和声语言形成的同时,结构表现为模糊、拼接、转瞬即逝等特性,构建出一种“流体运行”和“块状拼贴”式的新型模式。
常采用一定的曲牌或板式衍展,呈现出“散化—聚合”的循环状态,具有动静结合、虚实相接、浑然一体的“连缀式”特性。
笔者认为,东西方音乐处于地域时空坐标的两个端点,中国钢琴“新音乐”的结构正是在两种思维的抗衡中形成了其独特品质。整体结构仍归属于西方曲式,但参考点已偏移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具有序列主义、简约派、点描派、偶然音乐、爵士乐的某些特征。同时,受中国古典结构美学的熏染,作曲家有意或无意地植入线性思维和渐变原则,从而创造出东西混搭、多维复合的“中国流行音乐钢琴语境”。
新生代作曲家有意构筑一个多极能量的张力场,它包含了东西方结构形态的对立渗透以及远古与现代的对立渗透,其结果是曲式以双重或多重原则建构,兼容并蓄。
流行音乐语言的表现因素也具有变异性,如具备有意识地淡化主题的作用,音响素材的拆解分离和趋向片断化,由核心音调或固定音型取代线性旋律,和声的不协和性与紧张感大幅度提升等。并且,局部结构具有非均衡性和带状分布的特征,段落界限被弱化和重叠,段落终止与速度变化不同步等现象,衍生出“镶边结构”“镜像结构”“隐结构”等边缘性曲式形态。
第二,流行音乐钢琴曲的革新起点在主题生成的衍变上,主题的功能和意义需要重新定义。由核心音调或音响片取代旋律配和声的单一模式,意在加强动机作用和淡化旋律的主导地位。
第三,在西方音乐中,三部性几乎是构成大型曲式的基石。三部性原则也是西方曲式学中的核心内容,它反映出曲式功能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21世纪以后,作曲家有意摆脱传统的羁绊,逐步走向隐性和散化方向,因而局部结构被拆解分离和“随意”拼接。由于表演的即兴成分,蕴含在作品中的结构法则,只能凭个人的理解去摸索和领悟其规律,因此同西方作曲体系相比,缺少完整的理论归纳与传承。
流行音乐钢琴作曲家们认同西方的新观念,既包容印象主义的“瞬间印象”、新古典主义的“自然形态”、序列主义的整体控制等,也能揉进“形散神不散”的中国美学原理,将三部性作进一步的延伸和变形,产生出“镶边结构”“散状形态”等三部性原则的变体曲式。
第四,西方音乐在21世纪后开始背离“共性写作”时期的曲式规范,摒弃以“主题—展开”为核心的戏剧处理方式。一方面,通过自然平滑的“流动特性”瓦解曲式段落的块状结构;另一方面,采用镶嵌、拼贴、换序、错位、套叠等手法,将音响素材拆散分离和片断化,造成结构的模糊和非均衡性。
流行音乐钢琴曲创编在追求遥远的古风和返璞归真的同时,对西方新奇的形式也尤为热衷,引进结构领域的新观念来变革旧的钢琴乐风。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导致若干结构变异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有和声终止式的削弱瓦解;音响素材大量转换拼接、拆解剥离;织体、速度变更与段落切换不同步的“错位”;句读划分涉及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包括核心音调、动机、速度、力度、表情等。因此,结构段分的依据要综合考虑和衡量多种因素,这是变通模糊性、多义性的基本路径和方法。以下就结构中的一些复杂现象进行研讨,镜像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对称型曲式,它以曲式中心点为对称中轴,中轴两端的各部分保持绝对平衡。
第五,中西方钢琴音乐在文化、境界、技术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话语环境”,尽管美学方面容纳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但是新生代作曲家的审美境界并非全部源自西方。相反,其笔中蕴含的仍是泱泱华夏的人文情怀和古风古韵。
流行音乐钢琴作曲家不可能脱离中华音乐的根,要面向世界开放,就必须具有“中国钢琴语境”的意蕴之美,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
中国传统音乐历经几千年的衍变,“不能说作曲无法,只是有法缺规”,在音调、节奏方面都要有很深的造诣,由于表演中的即兴成分、乐谱不确定等因素,技巧难以用理论形式传承下来。其实不然,“传统的乐思本来就有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美,具有散文诗的格律”。音乐结构自古就有根深蒂固的传统。
流行音乐钢琴作曲创编在结构层面的锐意创新为钢琴艺术提供了广阔的音响空间,产生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音响,为世界钢琴音乐宝库增添了中国元素。
参考文献:
[1] 韩钟恩.中国新音乐:之所以如是表达的历史与逻辑——第六届中国新音乐史研讨会综论[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 黄丽珠.我看新音乐发展中的“洋化”和“国化”[J].艺术百家,2002(04).
[3] 常晓静.近代文化嬗变中“新音乐”的发展历程[J].南开学报,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