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略论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我们对城市竞争力中的核心竞争要素——城市文化的格外关注。本文试图从系统平衡的角度对城市文化相关基本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城市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功能。
  关键词:城市文化 定义 特点 功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218-02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之间的竞赛。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把“比较”转向国外那些经过历史岁月洗礼却光彩不减的魅力城市时,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差距: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但城市建设质量不高;城市社会发生了变化,但缺少长期规划;城市居民物质生活改善了,但精神生活却相对空乏;城市的面貌变新了,但却更相同了;城市目前的繁荣难掩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比较中我们发现,对城市竞争力中核心竞争要素——城市文化的忽视是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城市的发展要“量”更要“质”,要“强”更要“久”,这就需要城市文化的支撑。
  本文试图从系统平衡的角度对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包括城市文化的定义、特性、功能。对城市文化基本问题的系统分析和定性有利于抓住城市文化建设的精髓,为分析和解决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1 城市与城市文化
  理解城市文化,必先理解城市。“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灯、电车、电话等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的简单聚集。城市还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1换言之,“城市决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各种重要活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2城市是城市文化的容器,城市文化附着在城市这个在载体中,渗透于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着城市的兴衰历程,指引着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城市的“精气神”。
  2 城市文化的基本概念
  被学者普遍认同的城市文化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城市文化主要指意识形态、知识形态等城市的精神财富。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中由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城市文化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切成果和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的总和。”3它是城市的外在表像,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街道、城市的整体布局、各种流通的商品、各种文化载体以及城市人的衣着打扮、城市的自然环境等城市外壳。城市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系统的表层,是人对城市的最直接的认识,是城市制度文化和城市精神文化的折射。
  制度文化包括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城市中形成的一套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往需求关系。以城市物质文化为基础。
  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深层次系统,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是城市政治、经济等发展的综合产物,包括城市的习俗、信仰、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意识层次、精神追求、艺术等长久形成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3 本文对城市文化的定义
  借鉴广义城市文化的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本文对城市文化的理解认识:
  城市文化是以城市所具有的突出的或者特别的、物质的或者非物质的文化因子为载体,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用以区别其它城市并且被全部或者部分群体所认同的,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或城市素质。这种文化因子可以是城市所特有的建筑群,可以是城市的规模产业,可以是城市所特有的民间曲艺,可以是城市中有个性的人群和行为。
  城市文化外在表现为城市的标识,用以做城市之間的区分。城市文化内在表现为一种城市群体认同,这种认同以城市的内在群体为主要支撑,能够凝聚城市中的人,让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获得幸福感及自豪感。在城市文化形成之前,城市内的文化因子是活跃着的,不稳定的。一但形成,必然是城市中的各个文化因子在进行较量、吸收等活动之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是城市活动中一点一滴自觉行为的积累,进而上升为一种精神,短时期之内,很难破坏。
  4 城市文化的特点
  “文化生态学断言,文化特征由资源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4“文化生态是与自然生态相对的范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文化大系统内部诸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式和状态。”5就此而言,国家文化是个大的生态系统,城市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城市文化系统由城市中的文化因子和非文化因子共同组成,彼此之间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文化。城市文化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若想维持,必须经过其内部各个因子之间,各个因子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化、交换、补偿、制约后达到平衡。
  4.1 差异性和共性并存
  城市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城市的地域性。城市的地域性可以体现在城市的规划布局、建筑形象、城市景观、社会风气以及心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各方面。如重庆依山布局、苏州临水设街;北方建筑物敦厚稳重、色彩浓艳,南方建筑物轻盈通透、色彩淡雅;苏州人秀丽柔和、朴素淡雅;北京市民展现“精度气派”、“燕赵侠骨”;上海则表现出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惠、潇洒开朗乐于创新等特点。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的经历密不可分,是城市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城市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长期积淀、演变的结果。
  城市是一个国家中观层面的组成要素,早在城市出现之初,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就已经打上了国家和民族的烙印。城市在一国社会变迁和民族文明进步的历史中不断经受着洗礼、发生着改变,这就注定了城市的一切都要与国家和民族发生联系,包括城市的文化。城市文化植根于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中,无数个城市的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根根血脉,代表了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前进的方向和进步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凝聚国人精神,规范城市文化方向。城市文化虽然有广阔的外延,但绝不能挣脱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导,绝不能背离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4.2 开放性与独立性并存
  任何优秀的文化都是在开放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起来的。城市文化的形成历来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产生于不同文化的交融。尤其是现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交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碰撞”机会更加频繁,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也越来越突出。西方城市在经济发展的百年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明,中国的部分大都市在学习和效仿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中国的城市文化系统是开放着的,并且受全球化的影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会不断的加深。
  但是,独立性应该是城市文化的本质属性,这是由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的。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城市文化应该在开放性中保持一份自信的独立,我们的学习和借鉴是在保持独立性基础上的借鉴,是在融合、吸收后内化为自己特色的借鉴,而不是盲目的复制和照搬,开放性应为独立性服务。
  4.3 历史延续性与现代创新性并存
  城市的发展是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是现代的表现和反映,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历史、立足于当代,历史是根基,现实是依据,即使一个新建城市也不能说自己是脱离了历史的影子和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正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不可否认,我国大部分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其中包括物质的以及非物质的。但是在全球经济、社会普遍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经历了并且正在经历着新一轮更深层次的改革开放。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全面开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并且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文化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发生改变,更先进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在形成。中国先进的价值观以及新的城市形象需要新的文化要素以及新的传播手法的巩固和深化。
  5 城市文化的功能
  [美]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第十一版)》中介绍了文化分析的三个视角。其中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功能主义是文化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在回答为什么某个文化特征能够存在的问题时,功能主义论者会进一步提问:“它承担了什么功能?”这一视角强调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对文化整体所做的贡献,既包括在正向的贡献,也包括反向的贡献。本文所论述的是城市文化的正向贡献。对城市文化功能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城市文化的功能应是能够在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人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实现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影响环境效益。
  5.1 城市文化可以实现社会效益
  城市文化是对城市的“体恤”。事实上,城市像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个体,而且这个生命的存在程度来源于城市人的理解深度。也就是说,城市的生命是城市人赋予的。生命若想焕发出无尽活力,便需要精神的支撑,这便是城市文化,它是城市生命的“血脉”,贯穿于企业、社区、学校等城市的不同角落,把城市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联系起来,心系城市命运、共谋城市发展、奉献城市建设、增强责任意识,这种强烈的共振以其特有的“魔力”向城市周围发射出强烈的电磁波,不断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与城市人一起投身这座城市的建设,使城市这颗“活力之树”,可以万古长青。
  城市文化要实现对人的关怀。城市作为“人类属性的产物”,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城市应是人类文明和物质财富的聚集地,应该符合人性化发展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不仅要城市化下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城市真正成为适宜人类居住并且生态环境良好的、两个文明都有所收获的、城市人思想观念升华、道德素质提高的、社会关系和谐的象征。城市人需要心灵的依托,精神的支撑,需要新的身份认同。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化大国来说,我们的城市基本上都是由农村转化而来的,原有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迅速消失,原有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逐渐瓦解,新型的关系急需建立。而城市文化是新型关系形成的肥沃而湿润的土壤。城市文化代表着一个城市共同的生活追求、价值信仰、发展能力、相处意识等。好的城市文化会让外界在接触这座城市和城市市民时顿生敬佩之心、憧憬之情,会因能生活在这做城市而感到向往,进而加深该地区的城市居民自豪感、心理满足感、归属感以及更强的进取动力,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重新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来弥补原有“血缘”关系断裂后心里寄托的缺位。
  城市文化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固然离不开法律的强制和制度的规范,但是这样的控制主要来自外部压力,是被动的“堵”。若想得到自觉性的和谐,在“堵”的同时,需要借助“疏”的力量,也就是源于城市人自身的主动维护。城市文化承担着这样的角色。城市文化构筑的过程中人们交流、协作,沟通感情,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当城市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周围的人际环境以及城市的时候,便会自觉的维护它的一切。文化作为一种城市管理手段所起到的约束教化作用,比法律司法等手段更有效,能够从根源上扼制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财产的行为的发生,并且减少行政成本。比如说一种以“奉献”为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能够激发城市人的奉献自觉,相反,一种“利己”为主流价值观念的文化很容易导致损害他人利益事件的发生,引发犯罪率提高。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相得益彰,能够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端正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友爱、互信互助、追求社会责任和崇尚奉献精神的良好氛围。
  5.2 城市文化可以带动经济效益
  城市文化带动经济效益而不是实现经济效益,这说明把城市文化的社会效益功能放在首位,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城市的经济和城市文化具有共生性。“今天的文化,明天的经济”,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城市经济进步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金和技术等物质支持。而城市文化的塑造又可以创新消费领域,为经济发展方向提供指导,为经济发展模式提供要素和补充。经济文化一体化程度成为各个城市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有力表现。不仅如此,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政策、企业的经营理念、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以及其它经济活动无不渗透着城市中特有文化底蕴形成的思想意识。   城市中的文化元素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这种文化要素不仅包括历史遗留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要素,还包括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进行高度提炼、抽象而成的城市文化标识。文化已作为除资本、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以外的另一种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登上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文化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能力以及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元素所带来的经济附加值。我国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大多以简单的传统制造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在科技發展不充分的条件下,利用城市特有的文化元素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将简单的商品植入传统文化、特色文化、和独特的城市标识要素,对商品进行“二次加工”,创新产品形式,发挥城市品牌的效应,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经济附加值,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不仅如此,城市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文化在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的同时能扩大城市影响力,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
  5.3 城市文化影响环境效益
  城市文化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用人本的思想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反应生态文明的特征。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大拆大建的过程以及盲目追求城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归根结底,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上陷入了误区,没有把城市看成是有生命的个体,城市发展中人文和自然关怀理念的缺失以及精神内容的空乏导致“征服精神”的过度膨胀。另外,从经济发展模式来讲,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式的,对城市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城市文化的经济推动力具有污染小、低消耗、高产出等特点,直接为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的步伐,有利于减少污染、解决城市发展的环境效益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红缨.论城市精神[J].Jianghan Tribune.2004(8).
  [2] [美]R·E,帕克等,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1987:1-2页
  [3] 张旭敏.论城市文化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
  [4]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5]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6—88.
  [6] 孙卫卫.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J].理论探索,2004(3).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了6RA70直流调速系统的优化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以实例的方式展示了一些关键参数的设置以及操作流程。
本文介绍了搅拌桩处理较弱地基的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及检测,通过一工程实例,说明用此法处理珠海类似的工程场地,是可行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介绍产品数据管理的概念、功能及应用。
介绍SMS监制工作辊换辊机中尖轨道简化加工工艺和最新检测方法。
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考核命题的依据。湖北职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企业统计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建设过程
参考咨询工作具有引导读者和情报服务两项功能,而目前我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现状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因此,扩大教育职能、开展对文献的研究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加强参考
在覆盖型岩溶地区进行人工挖掘孔桩施工,常常发生垮孔事故。本文分析了垮孔事故的原因,提出采用压浆法处理垮孔事故,并取得成功,为同类工程提供了一定经验。
通过在堆焊层复合层侧进行超声波探伤,能更有利于发现堆焊层中的缺陷,保证产品质量。
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实现企业销售合同管理微机化,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只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历来不被重视。口语教学实际上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空白,致使大学英语教学滞后于时代的要求。为推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