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语文:针对性与有效性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要大力加强人文性似乎已成为共识,但如何有效地加强人文性,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依然令人困惑。如果加强人文性只是追求量的迭加,简单地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不但加强不了人文性,其本身就是不人文的表现。新课程的每一门学科都负有人文教育的责任,语文不可能包打天下。人文教育的落实必须与语文学科的性质、教材内容和教学规律相结合,把人文性等同于思想性,泛人文的教育,追求过分高雅的人文等等,都难免会陷入架空的人文讲析或说教的人文灌输的误区。小学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教育,要注重“针对性与有效性”。具有针对性,才能落到实处,落到实处的,才会是有效的。只有针对性强的人文熏陶,才能与儿童生命成长的心脉相通,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学科性质的针对性
  
  正确认识某种事物,必须先了解它的性质和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比较复杂,如它有工具性、人文性,也有文学性、社会性、知识性、思想性等等。这说明语文确实是一门比较特别的学科,但语文的本质属性应当是工具性,因为语言是思想交际的工具。正是在这个基本属性上,我们把语文科与思想品德科、数学科、美术科等区别开来。正是语文科的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它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当然,学习语言并不意味着只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它是以汉民族语言为载体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作为学习对象的,便自然地成了同时接受着人文熏陶的综合活动过程。
  在《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孩子说说“狼和小羊谁好谁不好”,大家当然都说狼太坏,小羊好。当老师追问“为什么”时,有的说“小羊会讲道理”,有的说“我要学习小羊有耐心,虽然狼很凶恶,但他还是一遍又一遍地好好说”……课后,老师觉得“要向小羊学习”这样的认识有点儿不妥,进而怀疑这个故事有问题。因为无论是引导孩子去做凶恶无比的狼还是虽能温和讲理但却逆来顺受的羊,都显得不妥。其实,作为语文教材,主要应当以精当的语言所叙述的故事形象去感染学生,从狼这个蛮不讲理的残暴者的嘴脸去悟出他们要害人,总会找到借口这个道理。这一点,从故事的语言描述中孩子是可以读懂的,这也就是蕴含在课文中的人文价值。如果教师动不动就想找寻更多的教育意义,就难免会脱离课文的语言学习而大加发挥,落入“泛人文”的误区。
  
  二、儿童本位的针对性
  
  小学阶段是儿童人生经历中一个十分重要而且非常特殊的生命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与儿童对话,让人文意蕴在充满童心、童趣的课文中缓缓流淌,去润泽孩子的心灵。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正如徐冬梅在首届中国儿童阅读教育论坛上所言,语文课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总喜欢“贴标签,说教”,既没有多少感染力量,又容易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实际上,语文课的人文功能和教化功能,主要应是通过对美文的阅读、欣赏来完成的。
  让课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去打动孩子的心灵,激起他们的共鸣,人文语文才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是出于功利去讲解人文,或者以成人的情感方式去张扬人文,孩子半懂不懂,就难以奏效。报载这样一个事例:暑假里的一天,一位父亲悄悄朝儿子游泳的场馆走去,看儿子有没有好好练。这一去不打紧,他的火竟一下窜了起来。原来,这位父亲送孩子去学游泳,花了钱不说,还得天天在场外等着他一起回家。可是等你一转身,孩子就不好好练习,竟跟其他小伙伴打水仗,闹腾得不亦乐乎。其实,在学习游泳的问题上,大人和孩子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大人的想法很功利,最好快点学会,也可以少花点钱,而孩子的出发点是寻找快乐。如果大人真的要让孩子学会游泳,就得针对儿童的特点,先让孩子尽情地亲近水,和小伙伴一起在水中游戏。孩子感受到了快乐,对水产生了情感,自然就能学会游泳,进而还会热爱游泳。只有这样,儿童游泳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健康人格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落实,不也是这个理吗?
  许多人文情理,需要人一辈子去理解它、感悟它,在小学语文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又如何能“讲深讲透”,毕其功于一役。从儿童本位出发去感知课文中的人文意蕴,更多地只是播下了一粒种子。但完全可以相信这粒种子以后是会发芽抽茎,开花结果的。
  
  三、课文范本的针对性
  
  百年来语文课程的改革历经了许多的急风骤雨,也经受了许多的狂涛巨澜,但有一点没有大的变化,这就是教材形式总是选用为各时期看好的现成文章作为范本。所以,凭借范本学习语言并感受范本中的人文内蕴,都有赖于发挥文本语言的魅力,借助于文本语言的引发,并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的情感波澜。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人文熏陶总是离不开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想象、直觉思维、涵泳感悟等心理能力去具体触摸课文语言的色彩、形态、结构、韵味,并从中把握语言表现的精、气、神。一句话,语文教学的人文蕴意的发挥,必须针对课文范本的特点。请看这样一个案例:
  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的第三自然段。
  生1:(读)“……你别盯着葫芦看了,叶子上生了蚜虫。”
  生2:老师,他读错了,应该是“你别光盯着葫芦看了”,他漏读了一个“光”字。
  老师快速在黑板上写下句子:“你别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师:小朋友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看看它是不是通顺的。(生读)
  生3:老师,这样也是通顺的。
  师:看来,这个“光”字放在这儿没什么作用。
  生(齐):不对,有用的!
  师:哦,有什么作用?
  生4:这个“光”字放在这儿,说明这个人除了看葫芦,别的什么也不看,葫芦当然种不好了。
  生5:对呀,不放“光”字,就没有这层意思了。
  师:原来这样。那你能给“光”换一个词吗?
  生6:你别只盯着葫芦看了!
  生7:你别傻盯着葫芦看了!
  生8:你别就盯着葫芦看了!
  生9:你别仅盯着葫芦看了!
  师:一个“光”字包含着这么多的意思,它的作用真够大的呀。其实,那个种葫芦的人犯错,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光”字上。看来,我们在朗读中不但不能省略它,还要品品它的味道,体会它的作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这里,学生朗读课文只漏了一个“光”字,而且没有“光”,句子也是通顺的。可教师不仅没有忽视这一点,而是抓住生成作文章,引导孩子用浅显的方式深挖了“光”字的潜在意义。这样,“片面看问题”的错误思想方法这一人文意蕴,竟通过对句子中一个“光”字的探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才是人文语文的本色所在。
  
  四、学习规律的针对性
  
  语文学科有客观的语文学习规律,中国的语文教学更要按照汉语的特点确定学习方法。如汉字是汉语之本,语文教学首先要突破的是文字关,仅3500个常用汉字,因其音、形、义有别,识字、用字就各有千秋。一个“打”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两个读音,20多个义项,每个义项都得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辨识。这样,诵读吟咏便成了中国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者只有在诵读中方能融会贯通于语境,方能体验用词造句之妙意,也方能培养直觉意会之语感。人文,也就在这样的文字引发、诵读贯穿之中,体现出“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的和谐统一”。如果不善于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学语文,“注重人文”便是空中楼阁,不着根基。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学生品读课文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我发现最后一句好像不太完整,是病句。”另一位学生也说:“我也觉得不对,应该改成‘这是一棵多么美丽的南国的树啊!’”老师说:“咦,是巴金爷爷写了病句,还是印刷时编排的差错?我们从头到尾再读读想想。”读完了,老师问:“当你读到再后一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认为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味道来?”一学生说:“应该这样读——(闭上眼睛,陶醉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老师让大家也这样读,然后问:“现在,你还觉得这个句子要修改吗?”大家认为,这个句子是巴金爷爷对鸟的天堂充满了深情的赞叹,句子是完整的,省了一个“是”,读起来更有味道。是的,巴金爷爷热爱自然,对人、鸟、树和谐共处、相依相生的人文情怀,不正是从这个被孩子认为是不完整的句子里强烈地透射出来了。在反复诵读之中,大家才真正感悟到句子的意蕴,省了一个“是”,读起来情感更会强烈,也更有味道了。
  
  五、话语方式的针对性
  
  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内在于生命的一种意欲表示。古人“言为心声”之说,确实是最精当的概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话语方式,儿童当然也有从他们幼稚但却纯真的生命中流淌出来的言说,传达出来自童真时代鲜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学会与孩子对话,就得关注并了解儿童的话语方式,保护儿童的话语空间,并把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意蕴与儿童外在的“工具”需求(言语学习)和内在的精神需求(在言语生命上的自我实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融入到儿童的心灵之中。如果教师把课堂视作“秀场”,以宣扬自我的人文底蕴大作“脱口秀”,就会失去人文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一位青年教师记下了这样一个案例:
  这节课学的是《泉水》,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了一路欢声、一路爱心。动情地朗读,深情地体验之后,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叮咚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并补充句子:“泉水流到(),看见()泉水说:(‘’)”学生略加思索,一段段语言便流淌出来了:
  “泉水流到棉田。她看到了绿油油的棉枝,泉水说:‘大口大口地喝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喝了我的水你们能开出更多、更白的花。’”
  “泉水流进校园里,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争着来戏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凉很凉。和我一起玩耍你们会更快乐。’”
  “泉水流到绿绿的草坪上,小草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这里的花会更红,草会更绿。’”
  “泉水流到干旱的沙漠,仙人掌贪婪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喝了快快长大,让沙漠变成绿洲。’”
  ……
  正当我为孩子们生动丰富的语言,纯洁美好的心灵激动不已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泉水流到山洪爆发地区,那里的人民哭爹喊娘,泉水说:‘哭吧喊吧,反正也没用了。’”乐于奉献的泉水在这里竟成了幸灾乐祸的主儿。他的发言犹如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中断了泉水悦耳的琴声。别的孩子先是一愣,接着便“哗”地笑开了。
  进退两难,我决定不置可否,还是让小朋友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便将“皮球”抛向了全班学生:“你们说,泉水会这样做,这样说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泉水不会这样!”“那么课文中的泉水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一番朗读感悟,披文入情,自然而然的孩子们便体会到了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于是我说:“好,那么泉水看到了山洪爆发地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又会怎样想,怎样说呢?”
  于是孩子们就说开了,有对受灾人民表示慰问的,有呼吁要植树种草保护环境的,有叫大家别喝山洪冲下来的脏水……
  课堂是生成的。来自学生的“横炮”,有时会与课文的人文价值相悖,这很难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不是由教师来进行人文说教,而是把人文意蕴融入到儿童的话语中去,成为他们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人文之于语文,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在语言文字中的呈现,所以它和语文无法分割。它是语言的、文字的,它是听说的、读写的,它也是含蕴的、感悟的。如果把鲜花比作语文,那人文不是花瓣或花蕊,而是芬芳和美丽。它们本来就属一体,你无法把芬芳和美丽从鲜花中剥离出来。人文就在语文中,它在文本的土地上奔走,在字里行间穿行,与学生、老师对话。一旦抛开了语文本体,游离了儿童本位,人文便被架空了,泛化了,失却了人文在语文中的存在价值;一旦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人文也就成为泡影,无法存在了。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其他文献
本发明提供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将该金属氧化物粒子分散于水性介质而得到的浆、研磨剂、基板的研磨方法。所述氧化物粒子的制造方法包括:将金属的碳酸盐和酸混合得到混合
本册教材是供三年级第二学期使用的。因本册教材与三年级上册在结构、编排特点方面基本相同.现对小册教材作简要介绍如下。
目前经方用量,多习惯按"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折算而用,没有科学依据,严重影响临床疗效的发挥,对危急重症的治疗,杯水车薪,只能袖手旁观,使中医成为慢郎中的代名词.恢复经方用
长期的征迁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征迁方为便于自由裁量,拒绝完全公开信息的工作思维定势与被征迁方片面认为十征九不公,抗争到底才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偏激认识之间的尖
该项目位于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科工路临海工业区,年产氯化锂100t、碳酸锂300t、高氯酸锂20t、磷酸二氢锂6000t.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主要设备为:反应槽、反应炉、盐酸回收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剧增。近年来,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被大量征用,随之而来的是拆迁量的大幅增长。征地拆迁成为困扰各级各地政府的一个难题。征地拆迁难,难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工具,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观点认识周围事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6例患者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5.65%。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为了研究中医治疗肢体运动类疾病的疗效,通过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中药药方对症治疗,辨证施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将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挂牌成立。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是国土资源部履行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