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是指警示不足和警示过度两种问题并存。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不仅使食品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而且也一再诱发企业危机,甚至会引发公共危机。在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中导入分布式认知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在发挥分布式认知多主体、多媒介、多客体的协同认知作用的基础上,借助强中心式的收敛机制可以克服信息认知偏差与认知失调,提高对危机信息的认知效率与准确性,从而更好地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关键词:食品消费警示 危机防范 分布式认知 收敛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改善食品行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媒体、行业协会等等组织发布的食品消费警示呈现多样化趋势。健品消费警示作为食品安全预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起到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减少或避免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作用。但是食品消费警示的失误时有发生,诱发了食品企业的危机。例如2009年海口市工商局发布了一则农夫山泉、统一相关产品砷超标的食品消费警示,后来公开表示检测有误,而农夫山泉在“砒霜门”事件一周后,农夫山泉和水溶C100的销量环比下降了50%(朱春华,2010)。
一、食品消费警示及其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一)食品消费警示及双向失控的定义
食品消费警示在理论上等同于食品安全警示,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含义也相近,本文将食品消费警示等同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吕允端(1998)认为,消费警示即公开告知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当其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有偿服务时,存在某种危险情况和信息,以引起警醒。食品消费警示包括食品综合抽检情况、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国内外企业召回不合格食品的信息和警示。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包括警示不足以及警示过度。在食品安全预警管理中,应该发布的警示却没有发布,称之为警示不足;发布错误的警示或者发布警示等级偏高称为警示过度。
(二)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根据危机形成的机理不同,企业危机分为慢性危机和急性危机两种。食品消费警示的过度和不足诱发危机的机理不同,危机性质也不同。
1 消费警示不足诱发的企业危机
危机信息管理研究专家卡波尼格罗(2001)认为,企业大多数危机发生前都有警告信号出现。一旦忽略了警告信号,它们就会转变成危机。危机信息传播与沟通专家安德森和克莱勒认为,企业危机的相关人员包含工会、雇员、股东、消费者、企业所在的社区、政府、供应商、交易商、竞争者。企业如果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必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危机(Anderson,Kleiner,1995)。警示不足不是危机的根源,但是如果有恰当的警示,可以让企业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及时地从危机信息中发现寻找危机根源、及时解决问题,达到防范危机事件的目的。
消费警示不足诱发的企业危机属于慢性危机,像大多数慢性危机一样,消费警示不足诱发的企业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1)危机具有征兆
由消费警示不足导致的危机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征兆或相关信息提示,但是往往此类信息由于传递的障碍没法到达食品企业,或者被食品企业忽视,延误了危机预处理的时机。
(2)危机的潜伏性
危机从酝酿到爆发有一段潜伏期,在这个潜伏期内,如果及时进行预处理,将大大减少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或者危机的剧烈程度。
(3)危机爆发后的波及性
这类危机一旦爆发,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事企业,还有使用同一个品牌的其他没有质量问题的企业,以及行业内生产同类食品的企业;由于政府监管部门承担着消费警示的审核和发布的责任,所以,危机爆发后也会影响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 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企业危机
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危机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危机直接来源于不同主体发布的有误警示信息。短时间内危机迅速扩散形成一股强劲的信息单向流,企业和公众都来不及反应,往往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于是形成急性危机。如图1所示。
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企业危机属于急性危机,像大多数急性危机一样,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企业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错误的或夸大的警示信息是由外部强加于企业的,食品企业对其难以预测,通常一则错误的食品消费警示就会令企业陷入危机困境。
(2)极强的夸大性和扭曲性
在信息化时代,各类媒体都讲究时效性,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花费时间。往往真实性和准确性要为时效性让路。食品消费警示信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媒体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追求利益,只要发现有食品消费信息,经常会不加调查、核实,大肆转发报道。
二、分布式认知及其对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的适用性
(一)分布式认知相关概念
分布式认知是一个考虑到认知全貌的新范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1988)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强调认知活动不仅依赖于人的大脑活动,也涉及到环境、媒介、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突破了将认知看成是个体内部过程的传统认知观,强调发生于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是个体与情境的整合系统。ArtlTlan等(1999)应用分布式认知理论考察了一家紧急事件协调中心的运作和协调机制。Comfort(2007)初步探讨了分布式认知在严重公共危机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中的应用;黄敏等(2007)探讨了分布式决策在跨企业间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活动在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在危机预警中,危机信息的认知不仅分布于企业内部员工、股东、工会,还分布于企业所在社区、政府、供应商、交易者、消费者等等。
自提出分布式认知后,计算机、媒介、教育、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没有直接运用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或者运用的很少,因为通过分布式认知得到的知识和信息零散而且分歧多,无法得出建设性的判断,与应急管理所需的快速、集中决策不吻合。聂晶等(2009)把收敛机制纳入分布式认知的定义中,弥补了这一缺陷,即分布式认知是将分散于不同主体的认知活动借助一定的收敛机制形成认可度较高的认知结果的过程,并提出了了无中心式、弱中心式、强中心式三种收敛机制。 (二)分布式认知对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的适用性
食品消费警示不足导致危机信息传递失败或者沟通不畅,让企业失去了及早发现危机信息的机会;警示过度则直接导致了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食品消费警示是一种重要的危机信息。危机信息作为危机发展过程中最稀缺的一种资源,本身不仅存在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特点,而且还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危机信息不仅比较难以获取,隐形程度很高,危机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是不固定的,具有复杂性(罗永泰,张建宇,2004)。食品消费警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警示信息广泛分布与各个主体和情境中,具有分布特征。
(1)食品消费警示的发布主体是“分布”的,发布主体有消费者、员工、股东、媒体、政府等等。在实务操作中,食品安全警示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局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既可由各级质检局发布,也可由各级工商局发布;各类商品(含食品)消费警示既可由各级工商局发布,也可由各级消费者协会发布。
(2)食品消费警示认知渠道也是不固定的、是“分布”的。根据我们“食品安全警示双向失控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项目调查显示,人们获取食品消费警示最多的渠道是电视和广播,占71.1%,其他获取渠道依次是家人或者朋友告知(45.7%)、报刊杂志(45%)、门户网站和有购买经验人告知(34.6%)、政府网站(33.9%)、微博或者短信(16.4%)。其中,消费者最信任的渠道是政府网站(31.1%),其次是电视、广播(26.4%)。
(3)食品企业的认知客体也是“分布”的,认知客体是分布广泛的分布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危机信息。比如分布在原材料供应商中的食品添加剂信息,加工中的产品质量信息、数量信息等等。
分布式认知关注交互作用,Hutchins提出分布式系统中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以完成任务(1988)。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Editor,1993),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加工过程(Chuah,Zhang,Johnosn,1999)。因此,基于食品消费警示信息的分布性特征,在研究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中导入分布式认知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分布式认知能够发挥多主体、多媒介、多客体的协同认知作用,再加上收敛机制的作用,就可以克服认知偏差与认知失调,提高对危机信息的认知效率与认知准确性,从而更好地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三、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危机的防范
现代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变化中的信息,发现危机信息,通过预处理危机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危机的后果(唐晓纯,2008)。
(一)分布式认知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框架
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强中心式的决策中心,保障强中心式的收敛机制的顺利运行,可以提高分布式认知的准确性。企业专门设立一个危机预警部门作为决策中心。它应该直接隶属于高层领导者,它的组成需要有危机意识的高层领导者,在发现危机信息之后,高层领导者可以直接获知,避开了层层组织机构所引起的信息传递的延误和偏离;它的组成还需要专业素质的危机预警人员、专家顾问,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另外企业基层的员工和销售代表的参与也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有关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客户信息、市场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总之,企业需要保证该预警部门是由复合型团队组成的强中心式的决策中心。
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分散的分布式信息,信息搜集不仅是搜集已经发现的危机信息,把它们整理入数据库;同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广泛分布而隐含着的危机信息。如表1,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收敛机制的一般原理,本文提出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中的3种认知收敛机制。
机制1:食品企业预警部门鼓励内部员工、食品供应链相关人员、不同认知主体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警兆挖掘出来,呈现在特定的平台(如:专业BBS)。尤其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建议,客户关系部门反馈给信息预警部门,预警部门受理,通过调查取证,及时找出危机信息、堵塞漏洞,并总结经验。
机制2:预警部门定期实行专项检查,对所有环节逐一排查。食品企业认真实施HACCP体系,进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对关键控制点和每个环节的情况实施控制,根据HACCP的流程,追踪流程中各个主体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危机信息对应的来源。进而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防范于未然。
机制3:预警部门随机抽查,对非特点环节进行潜在问题排查,发现危机信息并找出危机来源,经由相关部门整改后,达到预防危机的作用。
利用收敛机制的分布式认知,发挥多主体、多媒介的认知作用,尽早识别事故的警兆。例如,在三鹿奶粉危机爆发的前几年,一些企业在饲料、宠物食品、牛奶和奶粉中添加蛋白粉(含有三聚氰胺)就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2007年又发生了宠物食品因含三聚氰胺而毒死猫狗事件。如果能够应用分布式认知方法,借助收敛机制,可以提前识别出乳品企业添加蛋白粉的潜在危险性,乳品企业就能及时预警并对消费者做出预警提示。
(二)实施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的关键点
1 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认知主体的潜力
由于信息预警目标不明确,面对众多信息,认知主体纳入监测范围的信息就会有偏差,一些无足轻重的风险因素纳入监测范围,而一些真正有用的危机信息,往往被忽视或者轻视。因此,为了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行,加强企业相关认知主体的危机素质培养、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和问责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2 持续加强与外部认知主体的交流
为了广泛收集外部环境信息,食品企业必须加强与外部认知主体的沟通。
首先企业应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消费者是对商品质量问题最直接的认知主体,企业预警部门应该重视并要尽可能多收集消费者意见。生产企业可以开通免费的消费者热线电话,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在投诉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危机信息,并及时解决。对于发现关键危机信息的消费者应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多去挖掘相关危机信息。
其次要与媒体、政府和行业协会形成良好关系。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需要与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本着真诚沟通的原则,经常与媒体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交流。
最后也要与上下游的认知主体建立长期良好关系。供应链环节存在的危机信息是最多、也最不易发现的。生产企业要注意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发现问题时,供应商如果能够及时通知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及时重视和处理危机问题,就达到提前预防或减轻危机的目的。
四、结论
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的问题在实务中越来越普遍,由此诱发的企业危机应该受到重视。由于食品消费警示具有分布式特征,因此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对预警体系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借助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方法,收集、发现危机信息,对于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危机有明显成效。
关键词:食品消费警示 危机防范 分布式认知 收敛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改善食品行业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政府、媒体、行业协会等等组织发布的食品消费警示呈现多样化趋势。健品消费警示作为食品安全预警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起到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减少或避免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作用。但是食品消费警示的失误时有发生,诱发了食品企业的危机。例如2009年海口市工商局发布了一则农夫山泉、统一相关产品砷超标的食品消费警示,后来公开表示检测有误,而农夫山泉在“砒霜门”事件一周后,农夫山泉和水溶C100的销量环比下降了50%(朱春华,2010)。
一、食品消费警示及其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一)食品消费警示及双向失控的定义
食品消费警示在理论上等同于食品安全警示,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的含义也相近,本文将食品消费警示等同于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吕允端(1998)认为,消费警示即公开告知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当其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有偿服务时,存在某种危险情况和信息,以引起警醒。食品消费警示包括食品综合抽检情况、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国内外企业召回不合格食品的信息和警示。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包括警示不足以及警示过度。在食品安全预警管理中,应该发布的警示却没有发布,称之为警示不足;发布错误的警示或者发布警示等级偏高称为警示过度。
(二)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根据危机形成的机理不同,企业危机分为慢性危机和急性危机两种。食品消费警示的过度和不足诱发危机的机理不同,危机性质也不同。
1 消费警示不足诱发的企业危机
危机信息管理研究专家卡波尼格罗(2001)认为,企业大多数危机发生前都有警告信号出现。一旦忽略了警告信号,它们就会转变成危机。危机信息传播与沟通专家安德森和克莱勒认为,企业危机的相关人员包含工会、雇员、股东、消费者、企业所在的社区、政府、供应商、交易商、竞争者。企业如果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必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危机(Anderson,Kleiner,1995)。警示不足不是危机的根源,但是如果有恰当的警示,可以让企业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及时地从危机信息中发现寻找危机根源、及时解决问题,达到防范危机事件的目的。
消费警示不足诱发的企业危机属于慢性危机,像大多数慢性危机一样,消费警示不足诱发的企业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1)危机具有征兆
由消费警示不足导致的危机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征兆或相关信息提示,但是往往此类信息由于传递的障碍没法到达食品企业,或者被食品企业忽视,延误了危机预处理的时机。
(2)危机的潜伏性
危机从酝酿到爆发有一段潜伏期,在这个潜伏期内,如果及时进行预处理,将大大减少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或者危机的剧烈程度。
(3)危机爆发后的波及性
这类危机一旦爆发,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当事企业,还有使用同一个品牌的其他没有质量问题的企业,以及行业内生产同类食品的企业;由于政府监管部门承担着消费警示的审核和发布的责任,所以,危机爆发后也会影响到政府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 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企业危机
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危机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危机直接来源于不同主体发布的有误警示信息。短时间内危机迅速扩散形成一股强劲的信息单向流,企业和公众都来不及反应,往往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于是形成急性危机。如图1所示。
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企业危机属于急性危机,像大多数急性危机一样,消费警示过度诱发的企业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
错误的或夸大的警示信息是由外部强加于企业的,食品企业对其难以预测,通常一则错误的食品消费警示就会令企业陷入危机困境。
(2)极强的夸大性和扭曲性
在信息化时代,各类媒体都讲究时效性,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需要花费时间。往往真实性和准确性要为时效性让路。食品消费警示信息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媒体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追求利益,只要发现有食品消费信息,经常会不加调查、核实,大肆转发报道。
二、分布式认知及其对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的适用性
(一)分布式认知相关概念
分布式认知是一个考虑到认知全貌的新范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Hutchins等人(1988)明确提出了分布式认知的概念,强调认知活动不仅依赖于人的大脑活动,也涉及到环境、媒介、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突破了将认知看成是个体内部过程的传统认知观,强调发生于活动过程中的认知是个体与情境的整合系统。ArtlTlan等(1999)应用分布式认知理论考察了一家紧急事件协调中心的运作和协调机制。Comfort(2007)初步探讨了分布式认知在严重公共危机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中的应用;黄敏等(2007)探讨了分布式决策在跨企业间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文认为,分布式认知理论强调了认知活动在认知主体和认知环境中的分布特征。在危机预警中,危机信息的认知不仅分布于企业内部员工、股东、工会,还分布于企业所在社区、政府、供应商、交易者、消费者等等。
自提出分布式认知后,计算机、媒介、教育、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没有直接运用到食品安全管理中或者运用的很少,因为通过分布式认知得到的知识和信息零散而且分歧多,无法得出建设性的判断,与应急管理所需的快速、集中决策不吻合。聂晶等(2009)把收敛机制纳入分布式认知的定义中,弥补了这一缺陷,即分布式认知是将分散于不同主体的认知活动借助一定的收敛机制形成认可度较高的认知结果的过程,并提出了了无中心式、弱中心式、强中心式三种收敛机制。 (二)分布式认知对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的适用性
食品消费警示不足导致危机信息传递失败或者沟通不畅,让企业失去了及早发现危机信息的机会;警示过度则直接导致了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于食品企业来说,食品消费警示是一种重要的危机信息。危机信息作为危机发展过程中最稀缺的一种资源,本身不仅存在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特点,而且还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危机信息不仅比较难以获取,隐形程度很高,危机信息获取的渠道也是不固定的,具有复杂性(罗永泰,张建宇,2004)。食品消费警示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警示信息广泛分布与各个主体和情境中,具有分布特征。
(1)食品消费警示的发布主体是“分布”的,发布主体有消费者、员工、股东、媒体、政府等等。在实务操作中,食品安全警示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督局发布;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既可由各级质检局发布,也可由各级工商局发布;各类商品(含食品)消费警示既可由各级工商局发布,也可由各级消费者协会发布。
(2)食品消费警示认知渠道也是不固定的、是“分布”的。根据我们“食品安全警示双向失控的成因与对策研究”项目调查显示,人们获取食品消费警示最多的渠道是电视和广播,占71.1%,其他获取渠道依次是家人或者朋友告知(45.7%)、报刊杂志(45%)、门户网站和有购买经验人告知(34.6%)、政府网站(33.9%)、微博或者短信(16.4%)。其中,消费者最信任的渠道是政府网站(31.1%),其次是电视、广播(26.4%)。
(3)食品企业的认知客体也是“分布”的,认知客体是分布广泛的分布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危机信息。比如分布在原材料供应商中的食品添加剂信息,加工中的产品质量信息、数量信息等等。
分布式认知关注交互作用,Hutchins提出分布式系统中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以完成任务(1988)。分布式认知是一个包括认知主体和环境的系统,是一种所有参与认知的事物的新的分析单元(Editor,1993),是对内部和外部表征的信息加工过程(Chuah,Zhang,Johnosn,1999)。因此,基于食品消费警示信息的分布性特征,在研究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中导入分布式认知既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分布式认知能够发挥多主体、多媒介、多客体的协同认知作用,再加上收敛机制的作用,就可以克服认知偏差与认知失调,提高对危机信息的认知效率与认知准确性,从而更好地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企业危机。
三、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危机的防范
现代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变化中的信息,发现危机信息,通过预处理危机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轻危机的后果(唐晓纯,2008)。
(一)分布式认知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框架
企业通过建立一个强中心式的决策中心,保障强中心式的收敛机制的顺利运行,可以提高分布式认知的准确性。企业专门设立一个危机预警部门作为决策中心。它应该直接隶属于高层领导者,它的组成需要有危机意识的高层领导者,在发现危机信息之后,高层领导者可以直接获知,避开了层层组织机构所引起的信息传递的延误和偏离;它的组成还需要专业素质的危机预警人员、专家顾问,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另外企业基层的员工和销售代表的参与也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有关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客户信息、市场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总之,企业需要保证该预警部门是由复合型团队组成的强中心式的决策中心。
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分散的分布式信息,信息搜集不仅是搜集已经发现的危机信息,把它们整理入数据库;同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广泛分布而隐含着的危机信息。如表1,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及其收敛机制的一般原理,本文提出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中的3种认知收敛机制。
机制1:食品企业预警部门鼓励内部员工、食品供应链相关人员、不同认知主体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警兆挖掘出来,呈现在特定的平台(如:专业BBS)。尤其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建议,客户关系部门反馈给信息预警部门,预警部门受理,通过调查取证,及时找出危机信息、堵塞漏洞,并总结经验。
机制2:预警部门定期实行专项检查,对所有环节逐一排查。食品企业认真实施HACCP体系,进行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对关键控制点和每个环节的情况实施控制,根据HACCP的流程,追踪流程中各个主体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危机信息对应的来源。进而对相关问题及时处理,防范于未然。
机制3:预警部门随机抽查,对非特点环节进行潜在问题排查,发现危机信息并找出危机来源,经由相关部门整改后,达到预防危机的作用。
利用收敛机制的分布式认知,发挥多主体、多媒介的认知作用,尽早识别事故的警兆。例如,在三鹿奶粉危机爆发的前几年,一些企业在饲料、宠物食品、牛奶和奶粉中添加蛋白粉(含有三聚氰胺)就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2007年又发生了宠物食品因含三聚氰胺而毒死猫狗事件。如果能够应用分布式认知方法,借助收敛机制,可以提前识别出乳品企业添加蛋白粉的潜在危险性,乳品企业就能及时预警并对消费者做出预警提示。
(二)实施分布式认知理论框架的关键点
1 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认知主体的潜力
由于信息预警目标不明确,面对众多信息,认知主体纳入监测范围的信息就会有偏差,一些无足轻重的风险因素纳入监测范围,而一些真正有用的危机信息,往往被忽视或者轻视。因此,为了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行,加强企业相关认知主体的危机素质培养、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和问责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2 持续加强与外部认知主体的交流
为了广泛收集外部环境信息,食品企业必须加强与外部认知主体的沟通。
首先企业应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消费者是对商品质量问题最直接的认知主体,企业预警部门应该重视并要尽可能多收集消费者意见。生产企业可以开通免费的消费者热线电话,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在投诉过程中发现企业潜在的危机信息,并及时解决。对于发现关键危机信息的消费者应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多去挖掘相关危机信息。
其次要与媒体、政府和行业协会形成良好关系。企业在市场环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需要与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建立良好关系,本着真诚沟通的原则,经常与媒体和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交流。
最后也要与上下游的认知主体建立长期良好关系。供应链环节存在的危机信息是最多、也最不易发现的。生产企业要注意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发现问题时,供应商如果能够及时通知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及时重视和处理危机问题,就达到提前预防或减轻危机的目的。
四、结论
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的问题在实务中越来越普遍,由此诱发的企业危机应该受到重视。由于食品消费警示具有分布式特征,因此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对预警体系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借助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方法,收集、发现危机信息,对于预防食品消费警示双向失控诱发的危机有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