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情感引入的教学方式探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其抒情色彩之浓郁非常值得注意。在展开正式教学前,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次朗读的机会,以使学生能够对其中的感情进行整体领悟。而对于基础性的字词教学与诗意疏通等任务,则可以置于前期的预习环节。正式教学时,“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应当作为重要的探索内容,师生可以利用几次“弹”与“闻”的叙述,感受诗人在情绪方面的变化。

一、情感引入的准备


  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较为优美的语言,对《琵琶行》一诗所叙述的故事进行复述,在教师提示出时间、人物、地点等要素的前提下,学生明确:当处在深秋夜晚之时,客船泊于浔阳江头,船中灯火微弱,岸边红叶摇摆,与荻花共同见证着秋色。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诗人送客江边,因为乐声而与琵琶女相遇,文人骚客和天涯歌女的情感共鸣,让这首知音绝唱得以流传千古。从而带出重要的情感引入问题:基于全文分析,琵琶女的“弹”和诗人的“闻”,二人分别表现了哪些特点,有哪些反应?教师要求学生基于小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学生得以明确:本文的“弹”和“闻”共有三次,初次是忽闻水上琵琶声,弹为明,闻为暗;第二次是移船相近邀相见,弹者半遮半掩的状态描写得惟妙惟肖;第三次是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泪湿青衫成为千古绝唱。

二、三次“琵琶情”的分别认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诗人和琵琶女三次琵琶乐声的交流,将分别产生的情感认知如下。
  首先,诗人因为声音而寻找情感的共鸣。诗人浔阳江头夜送客,忽然听到琵琶声从远处传来,于是出现了“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情况,这里的“主人”与“客”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客人为辅,是单纯觉得音乐优美,而诗人自己则是真正的“主”,“忘归”是因为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如果学生能够结合本诗之前的序进行分析,会发现在元和十年的时候,白居易由于上书言事而遭到贬谪,贬谪之时又恰遇故友相别,心中的情绪定然是十分伤感复杂的,再加上周围深秋环境萧索寥落,更平添几分愁意。琵琶曲与诗人当时的心绪相统一,便可以认为:琵琶曲的演奏者定然也有不平凡的经历。
  其次,诗人因为共鸣而想探索声音中的情感。琵琶女在千呼万唤之后才露出真面目,从“寻”到“问”、从“移”到“邀”等等一系列的动作,进一步验证了“弹”和“闻”二者在心境上的相似之处。在这第二次的音乐交流中,作者不仅与弹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而且也更加真切地进行了自我剖析,交流与自我剖析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琵琶女的弹奏阶段进行分析,可以指出共有四个阶段,一是前奏曲,利用生动的动作与心理描写,使音乐低沉与抑郁的特点得到展示。二是欢乐曲,那种大弦嘈嘈和小弦切切相错杂的场面,给人以欢快明朗之感。之后步入到了沉思曲的阶段,或似间关莺语,或如幽咽泉流,比喻与通感等多种表现手法兼而用之。最后则稍稍露出悲愤之意,在比喻修辞的带动下,音乐的刚劲和急促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分析至此,已经可以隐约意识到,诗人已经不单纯是为了听曲而已,他要听的实际上是曲中之意,他能够从曲子中感受到琵琶女的经历,其中有青春时的得意,有困难时的挣扎,有无奈时的沉默……诗人用生动的语言表现着音乐,也似乎表现着琵琶女的人生。而诗人之所以能够写得如此精妙,其原因有二:一是诗人的创作技巧高明,二是乐者的演奏技巧高明。当诗人感受到高明的演奏技巧之后,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学生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会自然而然想到:诗人可能对江上突然出现的琵琶女,产生身世的好奇之感。接下来的诗作叙述,验证了学生的想法。而在诗人听完琵琶女自述身世之后,则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其“同”又体现在何处呢?这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二人有共同的来处,均与京都长安有解不开的关系,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很容易形成。其次,二人有类似的遭遇,在赏识之后的冷落,更加令人心寒,琵琶女的人生经历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两相映照,其间滋味,恐怕只有诗人能够知道。再者,二人都有特殊的才华,是旁人无法企及的。最后,二人在性格上有某些相似之处,真诚与率真之人更容易达到倾听和诉说的真挚境界。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相似之处,才有此次音乐上的交流,以及其间艺术与情感的共鸣,为诗作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也为最终的情感爆发创造了条件。
  最后,诗人能够进入到融声悟情的状态,这也是需要学生注意的一点。在第三次的“弹”和“闻”时,文章已经接近尾声,诗人用非常精练的语言对文章主旨进行了诗意的总结。在琵琶曲罢,二人当时的情感应当说都是比較酸楚的,且有一丝相互怜惜的味道,从而造成了“凄凄不似向前声”的情况,在场的人均为这掩泣。诗人青衫泪湿,正是情到浓时的具体表现。
  总的来说,这三次“弹”和“闻”,二人拉近了心理距离,首先是不经意的感触,第二次是精神世界的主动探寻,第三次是故友重逢般的诉说和倾听。

三、《琵琶行》情感的总结升华


  当学生对《琵琶行》一诗中,诗人与琵琶女三次音乐交流的情感分别进行感受之后,教师还需要让其得到情感的总结与升华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文中的情感脉络。比如在读到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时,体会到秋夜之凉意,明确其是在奠定情感基调。而接下来的对“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的描写,则让一片深情与江水江月相融。而这片深“情”究竟是什么则又值得深入分析。在总结之后可以意识到,《琵琶行》一诗是诗人对于所遇琵琶女命运的叹惋,却又从他人之叹惋转移到自身不幸的抒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这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一些文人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不受皇帝的礼遇,有牢骚又不能明说,便常借他人之幽怨,抒自身之怀抱,屈原是这样,苏轼是这样,白居易同样是这样。整首诗在情绪上,表面是诗人和琵琶女的交流,实际上是诗人的自我交流,是借琵琶女之乐音,表现心中的敢怒敢想而不敢言之意。因此可以认为:此处的“情”,同情对方的因素固然存在,自身的失意与感伤则更多一些。在这样的情绪带动下,全诗结构也逐步显现,其在严谨缜密之中,又显出错落有致之意,琵琶女的身世与诗人的感受两条线索同时存在又相互交织,最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中融为一体。
  《琵琶行》一诗感怀身世,弹者既然有意,听者亦属有心,读者则可以从中感受到别样的情怀,像琵琶女的欢乐与寂寞,诗人的别愁与谴谪之怨,都在巧妙的怀感叙述中流传千古。也就是说,《琵琶行》之所以能够千古扬名,是因为其写出了诗人、琵琶女与千万读者共同的心理,可谓听斯乐而有斯文,读斯文而有斯情。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海滨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各类高新农业机械得到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滞后,难以承担大中型及复式高新农业机械的维修业务,不能适应高新农业机械快速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延伸,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尽管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性,但还具备互通性。利用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互通性来促进儿童的品德教育能够更准确地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优势完成儿童品德教育。文章从中西方节日在文化方面的互通性入手分析,指出其对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进而探究利用中西方节日互通性促进儿童品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西方;节日互通性;
由于没有适合的工作场所,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不高,服务效果不理想。同时,院系资料室单纯的期刊借阅功能无法满足院系师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改建院系资料室或新建学科服务基地,
多媒体教学运用在语文教学之中,具有形象性、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空间,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的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不加选择的滥用,将会产生许多消极作用,需要我们警惕。  一、滥用多媒体易缺失人格教育  多媒体是物,而它所面对的对象是人,若整堂课都是多媒体
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电力企业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那就是将信息化建设与电力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认识到企
《虹关何处落徽墨》是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内容,文本从找寻式微的虹关徽墨起笔,传达出对传统与现代的关注与思考。本文的作者评价这篇文章入选高考材料时说到
《小狗包弟》作为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一直以来被人们解读为反思、揭露和批判“文革”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表达作者深重的自责、歉疚和忏悔之情,下面的几则评论即为代表:  小狗包弟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颜色,也折射出一代人的命运。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作者也不得不把向人作揖讨东西吃的可爱的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他连自己、自己的爱人都已无力保护遑论一条小狗,小狗包弟的不幸结局
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中国学生发展的必备素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价值追求。但核心素养是针对语文教学整体而言的,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通盘考虑。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怎样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值得研究。在此,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学生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进行粗浅的分析,力求让核心素养能在单元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加强古诗文的阅读写作,
本文主要研究了多媒体文件在计算机当中的工作原理,从其读取方式与特点出发,系统性探讨了如何通过计算机协议来构建工作效率较高的多媒体网络文件系统。在相关协议与规定的支
李白,作为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以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雄奇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记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  鉴赏诗歌是提高青少年美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如何尽快掌握鉴赏要领,充分感受到诗歌的美呢?利用李白诗歌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