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适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断地完善课堂结构,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在自然课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双向评议”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可采用“预习、质疑、讲解、联系”的课堂结构,为每个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思考、讨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做一做、说一说、想一想、用一用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自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并且研究解决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提出探索的方向,把矛盾交给学生思考、研究和解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很主动地去找寻知识,解决困难,贡献他所求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导”的作用,要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解决矛盾并获得新知,才能有所创造。
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求异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使思考者不以常规、不死守统一的模式,而是寻求变异,思路朝各个可能的方向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学生质疑问难,发现新问题,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想办法解决某个问题,还要通过教师或学生提出某种结论,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学生能根据已有的信息,积极主动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三、充分放手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是从问题开始的。怎样教会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呢?唯一的途径是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把问题蕴涵于有结构的材料之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教师若不放手,领着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发现问题,就同马戏团按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理论驯化小动物一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学生所能看到的、观察到的,不一定超过老师,但全体学生所观察到的东西加起来,一定会超过老师。
四、巧妙引导归纳,让学生独立地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观察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可供探讨的信息和材料。在自然教学中,观察实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然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材料的加工与研究,从中获取新知。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感性材料、事实,发现规律的过程“不要由教师一个人当裁判,也要尽量发动学生自己去搞”(刘默耕语)。教师只要加以巧妙地引导,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知识。
综上所述,在自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自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学习。也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便于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抓住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辅之于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根据自然知识本身的特点,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镇小学)
一、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并且研究解决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提出探索的方向,把矛盾交给学生思考、研究和解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很主动地去找寻知识,解决困难,贡献他所求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导”的作用,要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解决矛盾并获得新知,才能有所创造。
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自行探索
求异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使思考者不以常规、不死守统一的模式,而是寻求变异,思路朝各个可能的方向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学生质疑问难,发现新问题,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求异思维想办法解决某个问题,还要通过教师或学生提出某种结论,让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学生能根据已有的信息,积极主动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思考,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三、充分放手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是从问题开始的。怎样教会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和实验中发现问题呢?唯一的途径是教师通过合理的设计,把问题蕴涵于有结构的材料之中,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发现问题。教师若不放手,领着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发现问题,就同马戏团按巴甫洛夫的条件发射理论驯化小动物一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学生所能看到的、观察到的,不一定超过老师,但全体学生所观察到的东西加起来,一定会超过老师。
四、巧妙引导归纳,让学生独立地发现规律获取知识
观察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可供探讨的信息和材料。在自然教学中,观察实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然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材料的加工与研究,从中获取新知。因此,教师对于学生从观察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感性材料、事实,发现规律的过程“不要由教师一个人当裁判,也要尽量发动学生自己去搞”(刘默耕语)。教师只要加以巧妙地引导,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从而使探究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帮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知识。
综上所述,在自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自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学习。也就是创设民主和谐的,便于学生质疑问难、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抓住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辅之于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根据自然知识本身的特点,自主学习、思考、讨论、探究,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 山东省无棣县碣石山镇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