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的“授业解惑”,把单纯的课本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强行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地接受学习。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和“盛果子的筐子”。但摘果子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是教师把“果子”摘下来,硬塞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一个听众,发挥的只是盛果子的筐的作用,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只是“死”知识,丢掉的却是“活”能力。这样的教学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窒息了他们的思想火花。
我们教育者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奠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跳一跳”强调学生的努力,“摘”强调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果子是学生自己跳一跳摘下来的,而不是教师“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自然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可口的果子呢?
1 果子需诱人,让学生想摘
让学生跳一跳,前提必须是学生想跳,愿意跳,这样才能跳得更轻松更快乐,才能跳有所得。而如果靠外力强制着跳,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疲乏,从而光有跳的动作而迷失了跳的目的,结果,跳出了一身汗却可能还是两手空空,真可谓“吃力不讨好”。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想跳呢?毫无疑问,上面的果子必须诱人,学生很想摘到手,很想尝一尝,于是他们不仅乐意跳,而且会尽全力去跳。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上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一位老师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统计>,第一次上这一课的时候,她在投影上出示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数一数这些图形有多少个,并在方格纸上涂出个数。学生对这些图形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们对老师发的纸很感兴趣,所以拿着纸弄来弄去,而不管老师说什么,造成师生间的交往极不快乐。后来这位老师认识到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地学。
2 果子的高度需适度,让学生可望亦可及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让学生“跳”,而无视“果子”的高度。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约花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复习有关三角形的组成、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用量角器求角等知识与技能。接着,教师让学生每人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学生观察,每人所画的三角形有哪些不同和相同。面对学生的过程与讨论,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看来,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形状和角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么,想想看,它们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由于问题过于开放,学生很难做定向思考。面对学生的种种猜测,教师大胆地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一直游走于各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活动。只见有的组无从下手,有的组在拼命地量着三条边的长度,只有少数同学懂得用量角器度量各个角的大小。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还是没能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只能现身说法。像这样无视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相关认知就让学生自己去“跳”,结果自然是如上云云了。
还有一些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够不到果子,还没等学生跳,就急着把果子送到学生面前。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毫无疑问,他开始是本着让学生跳一跳的初衷进入课堂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一起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好吗?”学生们忙开了,可还没过一会儿,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则不着边际,此时,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点播,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了高,接着让学生沿着高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并把这个小三角形向右平移,并让学生说说拼成了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自然也“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当然是啧啧称赞孩子们真了不起!孩子们真的跳起来了吗?仔细一想,那果子只不过是老师摘下来摆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只需伸手拿过来就可以了!其实,学生完全可以跳起来,谁也无法预料他们能跳多高,可老师却把果子先从高处摘下来,剥夺了孩子们跳的权力,还样还拿什么来培养孩子们跳的能力呢?
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果子”的高度,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跳。
3 让学生跳起来,越跳越高
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在他们身上展现的各种特征都处于变化之中,并不是已到达发展的顶峰和终极,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如果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最佳的发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据专家研究,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尚处在形成状态的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学生要超常发展,就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发展区,必须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只有跳起来,才能进入“最近发展区”,只有一跳再跳,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从而越跳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认识、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精心设计情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跳摘,如果发现学生几乎每次都能跳摘,说明“最近发展区”已全占领,成为现有发展区,应及时调高级别,不失时机引导他们去发展新区,如果学生几乎每次都不能实现跳摘应及时调低级别。让学生能跳摘,进入“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充分调动,能自主地获得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快乐、愉快地学习。
人,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去挖掘。一个体育教练让运动员用举重物的方法练臂力,这们运动员能连续举50次,在教练的鼓励下能他能接着再举10次,那么60次就是这位运动员举重物潜力在此时此刻的最高限度,如果只按50次练习,他怎能提高呢?教学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应让整个教学系统始终处在最高限度状态,把教学难度保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最高限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拿下一个高度后继续攻破下一个高度,从而越跳越高。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凡是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和可持续发展的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力所能及范围内的,都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学习作用,使他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在不断跳一跳,摘果子中健康、全面发展吧!
我们教育者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而奠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让”强调教师的启发诱导,“跳一跳”强调学生的努力,“摘”强调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果子是学生自己跳一跳摘下来的,而不是教师“跳一跳”摘到果子学生自然得到了锻炼。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可口的果子呢?
1 果子需诱人,让学生想摘
让学生跳一跳,前提必须是学生想跳,愿意跳,这样才能跳得更轻松更快乐,才能跳有所得。而如果靠外力强制着跳,只会让学生感到反感、疲乏,从而光有跳的动作而迷失了跳的目的,结果,跳出了一身汗却可能还是两手空空,真可谓“吃力不讨好”。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想跳呢?毫无疑问,上面的果子必须诱人,学生很想摘到手,很想尝一尝,于是他们不仅乐意跳,而且会尽全力去跳。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上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一位老师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统计>,第一次上这一课的时候,她在投影上出示一些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数一数这些图形有多少个,并在方格纸上涂出个数。学生对这些图形一点都不感兴趣,他们对老师发的纸很感兴趣,所以拿着纸弄来弄去,而不管老师说什么,造成师生间的交往极不快乐。后来这位老师认识到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地学。
2 果子的高度需适度,让学生可望亦可及
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关注让学生“跳”,而无视“果子”的高度。如在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约花5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复习有关三角形的组成、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用量角器求角等知识与技能。接着,教师让学生每人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请学生观察,每人所画的三角形有哪些不同和相同。面对学生的过程与讨论,教师提出思考性问题:看来,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的形状和角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么,想想看,它们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由于问题过于开放,学生很难做定向思考。面对学生的种种猜测,教师大胆地让学生思考、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一直游走于各小组之间,观察他们的活动。只见有的组无从下手,有的组在拼命地量着三条边的长度,只有少数同学懂得用量角器度量各个角的大小。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经过一番努力还是没能得出结论。无奈之下,教师只能现身说法。像这样无视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相关认知就让学生自己去“跳”,结果自然是如上云云了。
还有一些教师,因为担心学生够不到果子,还没等学生跳,就急着把果子送到学生面前。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毫无疑问,他开始是本着让学生跳一跳的初衷进入课堂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脑想一想。动手试一试,一起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好吗?”学生们忙开了,可还没过一会儿,教师发现有些学生无从下手。有些学生则不着边际,此时,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点播,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画出了高,接着让学生沿着高剪下一个小三角形,并把这个小三角形向右平移,并让学生说说拼成了什么图形,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顺利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自然也“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当然是啧啧称赞孩子们真了不起!孩子们真的跳起来了吗?仔细一想,那果子只不过是老师摘下来摆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只需伸手拿过来就可以了!其实,学生完全可以跳起来,谁也无法预料他们能跳多高,可老师却把果子先从高处摘下来,剥夺了孩子们跳的权力,还样还拿什么来培养孩子们跳的能力呢?
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果子”的高度,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跳。
3 让学生跳起来,越跳越高
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来说,在他们身上展现的各种特征都处于变化之中,并不是已到达发展的顶峰和终极,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如果教育得法,就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最佳的发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据专家研究,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尚处在形成状态的发展水平,也称“最近发展区”,学生要超常发展,就不能停留在现有的发展区,必须进入“最近发展区”。学生只有跳起来,才能进入“最近发展区”,只有一跳再跳,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从而越跳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认识、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挑战自我,精心设计情景,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跳摘,如果发现学生几乎每次都能跳摘,说明“最近发展区”已全占领,成为现有发展区,应及时调高级别,不失时机引导他们去发展新区,如果学生几乎每次都不能实现跳摘应及时调低级别。让学生能跳摘,进入“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充分调动,能自主地获得知识,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快乐、愉快地学习。
人,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关键是如何去挖掘。一个体育教练让运动员用举重物的方法练臂力,这们运动员能连续举50次,在教练的鼓励下能他能接着再举10次,那么60次就是这位运动员举重物潜力在此时此刻的最高限度,如果只按50次练习,他怎能提高呢?教学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应让整个教学系统始终处在最高限度状态,把教学难度保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最高限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拿下一个高度后继续攻破下一个高度,从而越跳越高。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凡是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和可持续发展的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力所能及范围内的,都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学习作用,使他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在不断跳一跳,摘果子中健康、全面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