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政策,旨在借助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构建职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适应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潮流。然而从现行的中职校德育课程学业水平测试内容看,“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的测试,仍建立在学科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基础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和德育课的特殊性。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水平测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71-02
【作者简介】朱灿明,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00)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高通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德育课程考试大纲》规定,德育课程学业水平测试以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为主,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各占20分,“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各占30分,主要题型及分值比例为:单项选择题(20%)、判断题(20%)、辨析题(20%)、情境分析题(40%);采用“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个维度,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0%、30%、40%;试卷难易程度分为容易、较易、较难、难4个等级,各占30%、40%、20%、10%。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德育课程一样,仍建立在学科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基础上,尽管历经了轰轰烈烈的三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版教材对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有所突破,但两个“大纲”和测试试点却罔顾课程改革所催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潮流,无视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养生成的教改趋势,更忽视学生个性特点和德育课的特殊性,最终导致德育课“怪相”的产生:公开课、“两课”评比走课改新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讲究课堂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资源的利用;到学业水平测试前的复习迎考阶段搞“复辟”,回归传统,划重点、讲原理、拼记忆,精心辅导答题要点,反复训练模拟试题。
一、实施现状:学业水平测试令诸方尴尬,进退两难
尴尬之一,根据江苏省出台的考试大纲,德育学业水平测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四门德育必修课程,考试时间确定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之时。四门德育课程每学期开设一门,且不说每周两课的德育课时能否保证课程任务的顺利完成,仅就开考之时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只有本学期使用的《哲学与人生》教材,其他三门教材早已不见踪影。而学业水平测试采取开卷考试,只认教材,不得夹带其他任何参考资料。
尴尬之二,就德育教师而言,全省面临的严峻现实是,专职师资队伍缺编和老龄化现象严重,兼职教师数量反超专职教师,但良莠不齐,基本是其他学科富余人员“照顾”工作量,其道德操守、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尴尬之三,“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创业指导,侧重于方法引导、策略掌握和实践体验,核心是培养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启发学生科学定位人生方向,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追求。而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则是“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职业能力的种类”“创业计划书的主要内容”,辨析“良好职业形象的打造就是要懂得修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一成不变地落实”之类。德育测试与德无关,唯一目的只是在“测速”——翻书的速度和抄写的速度。
最尴尬的莫过于制卷和阅卷教师。测试效度的刚性规定让他们左右为难。既要考虑学生的通过率,兼顾开卷考试的形式,又要维护课改的权威和来之不易的果实,还得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坚守德育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考核评价,相信说法会有很多,但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学习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多元、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的德育课堂,在政府重视、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当下,“一刀切”统考、一元化管理肯定不行,必须代之以统筹兼顾、齐抓共管、多元考核、多维评价。再说,包括德育课程在内,“大德育观”之下的德育必然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考了之。
二、人才培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要求将“三书一感”作为学测重点
对其他学科而言,分数或许是水平的标志,但就德育来说,它只能是一个空泛的数据符号,学生复杂的思想品德和情感价值岂是一个数据所能表达和诠释?故德育考核必须以定性为主,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立体“定位”,要综合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指导、实训指导、学生家长、实习单位、社团组织等多方意见;德育考核重在平时过程积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还原其真实和率性,老师才能捕捉丰富、生动的测评信息和资料,也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交流,才能不断修正师生之间的关系,释放德育的价值和效能;就业观和价值观等课程内容对学生一生影响巨大,但却难以量化,标准答案之下的案例分析判断可以一定分数表示,但却只能固化学生的思维,培育的不是鲜活的“人”,而是应试的机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可以被忘却,分数也因不断地打折而趋向于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太多的学科知识因无用武之地而逐渐被遗忘,但知识结晶转化的技能和素养,以及在转化过程中伴生的情感的洗礼、乐趣的生成、意志的磨炼等,却是宝贵的财富,会伴随人的一生。故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不在于最终结果的分数,而在于过程中的活动体验、领悟和反思,是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助。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新一轮课程改革,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方法论,是因为方法论与价值观一样,是“形而上”的“道”,是必需的前提。但如果不与“形而下”的“器”相结合,“道”亦成为在空中飘荡的空谈。这里说的“器”,绝不是学业水平测试所涵盖的知识技能,而应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三书一感”,是学生学习体验活动中生成的就业观、职业理想、专业情感、求职礼仪、创业欲望、应聘技巧等内化因子,以及最终外化而成的职业决策、创业实践等。
所谓“三书一感”,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书”“创业计划书”和“学后感”,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7大学习领域19个话题。根据课程的目标定位,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成就辉煌人生、创造幸福生活奠基。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它的目标追求。因此,教材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思路,选取了大量案例、信息和活动,整合了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采取了图文并茂、学思践行并重的形式,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于一体、学生需求与体验情境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意蕴深远、容量博大、实用易学的宝库。面对这一宝库,考评学生遨游、乐享一学期的收获与感悟,形式和内容会有很多,德育的课程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应该不拘一格,但最为客观、公正、卓有成效的方式理当是多元、长期、立体、综合性的。“三书一感”无疑符合这一考评特征和趋向,其最大优点是集成了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孤立、教条、单一、封闭、纯知识点的学业水平测试所无法比拟的。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只有通过学生的践言、践行,德育目标才可最终实现。其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也是学生品德评价基本标准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潜在的品性才能表现为显性的道德行为。因而,在德育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德育考核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在了解他们能力和价值观方面有何感悟和进步,以及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洗礼和享受。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赵宁宁.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特征[J].中国考试,2010(11):31-36.
[2]倪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实践问题及成因[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44-47.
[3]吴晓进.学业水平测试的启示和思考[J].江苏教育,2014(03):76-77.
[4]倪娟,卢一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困境与解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09A):8-1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学业水平测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4-0071-02
【作者简介】朱灿明,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00)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高通市德育学科带头人。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德育课程考试大纲》规定,德育课程学业水平测试以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内容为主,总分值为100分,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各占20分,“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各占30分,主要题型及分值比例为:单项选择题(20%)、判断题(20%)、辨析题(20%)、情境分析题(40%);采用“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个维度,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0%、30%、40%;试卷难易程度分为容易、较易、较难、难4个等级,各占30%、40%、20%、10%。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德育课程一样,仍建立在学科知识及其基本技能基础上,尽管历经了轰轰烈烈的三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版教材对传统学科知识体系有所突破,但两个“大纲”和测试试点却罔顾课程改革所催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潮流,无视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养生成的教改趋势,更忽视学生个性特点和德育课的特殊性,最终导致德育课“怪相”的产生:公开课、“两课”评比走课改新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活动,讲究课堂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资源的利用;到学业水平测试前的复习迎考阶段搞“复辟”,回归传统,划重点、讲原理、拼记忆,精心辅导答题要点,反复训练模拟试题。
一、实施现状:学业水平测试令诸方尴尬,进退两难
尴尬之一,根据江苏省出台的考试大纲,德育学业水平测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在内的四门德育必修课程,考试时间确定在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之时。四门德育课程每学期开设一门,且不说每周两课的德育课时能否保证课程任务的顺利完成,仅就开考之时而言,绝大多数学生只有本学期使用的《哲学与人生》教材,其他三门教材早已不见踪影。而学业水平测试采取开卷考试,只认教材,不得夹带其他任何参考资料。
尴尬之二,就德育教师而言,全省面临的严峻现实是,专职师资队伍缺编和老龄化现象严重,兼职教师数量反超专职教师,但良莠不齐,基本是其他学科富余人员“照顾”工作量,其道德操守、专业素养、科研能力存在不足。
尴尬之三,“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创业指导,侧重于方法引导、策略掌握和实践体验,核心是培养学生及早确立职业目标,启发学生科学定位人生方向,为实现职业理想不懈追求。而学业水平测试的知识则是“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职业能力的种类”“创业计划书的主要内容”,辨析“良好职业形象的打造就是要懂得修饰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一旦形成,就要一成不变地落实”之类。德育测试与德无关,唯一目的只是在“测速”——翻书的速度和抄写的速度。
最尴尬的莫过于制卷和阅卷教师。测试效度的刚性规定让他们左右为难。既要考虑学生的通过率,兼顾开卷考试的形式,又要维护课改的权威和来之不易的果实,还得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要坚守德育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何考核评价,相信说法会有很多,但在建构主义理论和终身学习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多元、开放、民主、和谐的社会,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的德育课堂,在政府重视、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和家长以及用人单位通力合作的当下,“一刀切”统考、一元化管理肯定不行,必须代之以统筹兼顾、齐抓共管、多元考核、多维评价。再说,包括德育课程在内,“大德育观”之下的德育必然是一个十分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考了之。
二、人才培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要求将“三书一感”作为学测重点
对其他学科而言,分数或许是水平的标志,但就德育来说,它只能是一个空泛的数据符号,学生复杂的思想品德和情感价值岂是一个数据所能表达和诠释?故德育考核必须以定性为主,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立体“定位”,要综合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指导、实训指导、学生家长、实习单位、社团组织等多方意见;德育考核重在平时过程积累,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才能还原其真实和率性,老师才能捕捉丰富、生动的测评信息和资料,也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交流,才能不断修正师生之间的关系,释放德育的价值和效能;就业观和价值观等课程内容对学生一生影响巨大,但却难以量化,标准答案之下的案例分析判断可以一定分数表示,但却只能固化学生的思维,培育的不是鲜活的“人”,而是应试的机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可以被忘却,分数也因不断地打折而趋向于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太多的学科知识因无用武之地而逐渐被遗忘,但知识结晶转化的技能和素养,以及在转化过程中伴生的情感的洗礼、乐趣的生成、意志的磨炼等,却是宝贵的财富,会伴随人的一生。故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生活,不在于最终结果的分数,而在于过程中的活动体验、领悟和反思,是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互助。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新一轮课程改革,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职业生涯规划注重方法论,是因为方法论与价值观一样,是“形而上”的“道”,是必需的前提。但如果不与“形而下”的“器”相结合,“道”亦成为在空中飘荡的空谈。这里说的“器”,绝不是学业水平测试所涵盖的知识技能,而应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三书一感”,是学生学习体验活动中生成的就业观、职业理想、专业情感、求职礼仪、创业欲望、应聘技巧等内化因子,以及最终外化而成的职业决策、创业实践等。
所谓“三书一感”,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书”“求职书”“创业计划书”和“学后感”,涵盖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7大学习领域19个话题。根据课程的目标定位,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职业目标,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为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成就辉煌人生、创造幸福生活奠基。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它的目标追求。因此,教材按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思路,选取了大量案例、信息和活动,整合了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采取了图文并茂、学思践行并重的形式,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于一体、学生需求与体验情境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意蕴深远、容量博大、实用易学的宝库。面对这一宝库,考评学生遨游、乐享一学期的收获与感悟,形式和内容会有很多,德育的课程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应该不拘一格,但最为客观、公正、卓有成效的方式理当是多元、长期、立体、综合性的。“三书一感”无疑符合这一考评特征和趋向,其最大优点是集成了课程的实用价值和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孤立、教条、单一、封闭、纯知识点的学业水平测试所无法比拟的。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只有通过学生的践言、践行,德育目标才可最终实现。其次,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实践活动,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也是学生品德评价基本标准的重要载体。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潜在的品性才能表现为显性的道德行为。因而,在德育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德育考核的目的不是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在了解他们能力和价值观方面有何感悟和进步,以及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洗礼和享受。
【参考文献】
[1]张秋玲,赵宁宁.学业水平测试的基本特征[J].中国考试,2010(11):31-36.
[2]倪娟.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实践问题及成因[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44-47.
[3]吴晓进.学业水平测试的启示和思考[J].江苏教育,2014(03):76-77.
[4]倪娟,卢一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困境与解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1(09A):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