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领袖们吃过的工作餐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庆丰包子铺,自己买单、端盘子、取包子。据悉,他点了二两猪肉大葱馅的包子、一碗炒肝、一份芥菜,共消费21元,并吃得干干净净。他的这份工作餐颇为引人关注,网友们“点赞”不断。其实,领袖们的工作餐,一点都不神秘。可工作餐吃什么怎么吃,确实不是一个只关乎饭碗的小问题,它也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精神面貌。
  毛泽东:今天谁请客
  谈起毛泽东的日常餐饮,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四菜一汤”。最典型的表述来自1968-1976年担任毛泽东家生活管理员的吴连登。他说:“毛泽东主席餐桌上,我们经常见到是四菜一汤,山珍海味、海参鱼翅都没有,这四菜一汤就是百姓常吃的家常饭——鸡、鱼、肉、蛋。”
  第一道菜是肉,红烧肉、牛肉,或羊肉。第二道菜,是鱼,毛泽东特别喜欢吃鱼。第三道菜荤素搭配。第四道是素菜,比如空心菜、木耳什么的。汤一般就是西红柿鸡蛋汤。
  1958年的春天,中午放学,家住灌县(今都江堰市)北街5年级的学生王玉芬经过井福街时,看到一群人正从一家小饭店出来,“毛主席出来了!毛主席出来了!”人群中有人大喊。
  这是3月21日,毛泽东到灌县视察水利工程项目。中午稍过,身穿一套灰色中山服的毛主席来到井福街,随即到“幸福餐馆”用餐。用餐的地点是灌县县委工作人员决定的,只是觉得这家小饭店的口味主席会喜欢。
  入座后,毛泽东掏出一包香烟,给陪同的同志一人发了一支。同毛主席一起用餐,对县委领导来说还是第一次,总觉得有些紧张和不自然。毛泽东却很随和,看看大家,他诙谐地笑着问:“今天谁请客?”
  陪同人员争着说:“我请客。”毛泽东哈哈地笑着说:“还是我请客吧。”遵照毛泽东的意见,这顿午餐吃得很简单,主菜是豆花和回锅肉。饭后,毛主席接见了服务员和厨师,并和他们一一握手,表示谢意,他亲切地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
  在外地视察,毛泽东吃饭也从不搞特殊,离开前一定付清钱和粮票。1965年5月22日下午,毛泽东回到阔别38年的井冈山茨坪,下榻于茨坪宾馆115号房间。
  考虑到毛泽东长途跋涉很辛苦,也为了表达井冈山人民的一片心意,这天晚餐,宾馆管理员在桌上摆上了茅台酒、香烟、苹果以及丰盛的菜肴。陪同考察的汪东兴熟知毛泽东个性,他发现后立即找来管理员说:“不是说好了吗?首长每餐四菜一汤,每天是贰元伍角钱的伙食标准,你们赶快将烟、酒、水果都收起来。”就这样,井冈山人想破例的第一餐也是按伙食标准四菜一汤安排的,而且是小碟盛菜、小碗装汤。
  离开茨坪前,毛泽东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带着钱和粮票到宾馆财务室,找会计结算伙食账。当时担任会计的雷良钊说什么也不肯收下钱和粮票。他动情地说:“收下这钱和粮票,叫我怎能对得起毛主席,对得起井冈山的群众啊!”
  吴连登耐心地向他解释缘由:“你的这些话有道理,可你不知道,主席和我们工作人员外出也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我必须遵守。今天这钱和粮票没交清,我都不能离开井冈山,这可是纪律呀!”
  听了吴连登的这番话,雷良钊只好拿出发票,可是,开惯了发票的他,这次竟不知如何提笔填写。吴连登提醒说:“交款人就写首长吧。”雷良钊十分感动,他认认真真地在交款人一栏中写下“首长”二字,然后开出发票收据:住宿时间7天,每天伙食费2.50元,交粮票23斤,购大米款每斤0.12元,计2.76元,共计20.26元,交款人:“首长”。
  周恩来:来一盘熬萝卜
  周恩来的工作餐很简单,主食经常吃些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他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每次吃完饭,他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
  当然,也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周恩来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
  一位专机机长的回忆,颇为传神地反映了周恩来在饮食方面的律己要求。有一次,这位机长看周恩来吃饭时,掉了个饭粒在桌上,他连夹两次才夹住放进嘴里,笑着吃了。
  1959年5月28日上午,周恩来和邓颖超到南开大学视察。在教职工食堂吃午饭的过程中,周恩来用自己的行动为南开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增产节约课”。
  那时候,“大跃进”的浪潮虽然还未退去,经济困难的阴影已经显现出来。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再加上当时午饭早已经开过了,只剩下棒子面窝头和熬白萝卜条——拿什么来招待周总理呢?
  周恩来微笑着走进厨房,亲切问候炊事员们。他走到双手沾满棒子面的赵师傅面前,热情地伸过手去与他握手。赵师傅慌忙中赶快在水里涮了一下手,却仍然不好意思伸出手去。周恩来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和蔼地低声对他说:“不要紧,不要紧的。”一边说着,一边紧紧握住了赵师傅的手。
  周恩来看到笼屉上还有午餐剩下的棒子面窝窝头,问过价钱后说:“挺便宜,我买两个。来一盘熬萝卜,再加两分钱咸菜。”并招呼随行的省、市领导同志和新闻记者:“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去参观,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我请客。”说着,他便大口大口地啃起窝头来。一边嚼,还一边风趣地跟大家讲起他上南开中学时,在校长张伯苓家吃贴饽饽熬小鱼的故事。
  食堂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食品给总理吃,炊事员们心里难受极了。幸好还有一个病号留下的鸡蛋,他们连忙用这个鸡蛋做了一碗热汤给总理端上来。周恩来客气地说:“不用了,随便吃一点,不是挺好吗?”吃完了饭,他叮嘱随行秘书务必把这一餐饭所需的粮票和钱,如数交给食堂。
  邓小平:西红柿炒鸡蛋就很不错了
  1975年,邓小平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議上强调:“像我们这样的人,到下面去调查研究,不要给地方干部增加负担,不要搞什么招待,生活方面特别是在吃的问题上,工作餐,我看西红柿炒鸡蛋就很不错了。”
  1958年时,重庆市城市人口比重较大,副食品供应紧张,劳动力尤其不足。这年11月初,邓小平在贵州视察工作,时任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重庆市委书记任白戈随行。途中任白戈向邓小平反映了上述困难,同时提出:将江津地区管辖的巴县(现巴南区)、綦江和涪陵地区管辖的长寿三县划归重庆,扩大重庆的后勤供应基地。
  11月5日,邓小平决定到基层作些调查,听听基层对这个问题的意见。在贵州视察后,邓小平一行先到綦江,计划在綦江的赶水区和县城作短暂停留。下午6点多钟,邓小平一行到达綦江县城,到交通路的国营食堂吃晚饭。
  为不影响食堂正常工作,邓小平要食堂照常营业。邓小平一行的晚餐十分简朴,主菜是活水豆花和綦江地方小吃——粉蒸羊肉(又称羊肉笼笼)。几位领导吃得很高兴,对粉蒸羊肉赞不绝口,但回锅肉却有些不正宗,邓小平笑对随行人员说:“北方人搞的回锅肉,既不是北方味,也不是正宗的川味,很特别啊。”
  作为和邓小平见面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基辛格曾向媒体透露他1982年访华细节:“邓小平请我去吃火锅,在一个单间,但餐馆本身却是普通餐馆,不是国宾馆。中国领导人带外国客人去普通餐馆吃饭并不多见。显然,那是一顿美好的工作餐,邓小平也没有把我当客人,而是当成他的老朋友。”(来源:《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自1月27日贵州省派出第一批医疗队驰援湖北以来,截至2月20日,贵州省出发的医疗队已突破千人。  鼎力相助,“贵”在速度。集结出发,速度之快。从1月27日到2月19日,七批共1056人奔赴湖北。医务战士们,从集结到出发,每个环节都是分秒必争,甚至来不及收拾行李。贵州用实际行动表明决心:若有战,召必至!  倾尽所有,“贵”在力度。驰援湖北,倾注所有力量。人力、物力、财力,贵州在各方面都拿出自己所能给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贵州省广大老干部的心。共克时艰战疫情,贵州老干部在行动,他们用心用情积极发挥正能量,用初心和使命诠释老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防疫一线的”银发”队员  “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当前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正处在关键的防控时刻。为了我们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希望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都做到以下几点……让我们在党和政府坚强有
期刊
生命,有起点,也会有终点。张定宇——武汉最大的专科传染病医院金银潭医院院长,似乎在按倒计时的方式与生命和时间进行着搏斗。手里接打着一个又一个几乎不间断的电话,脚下步子也不停,还不忘对身边人发出一个又一个清晰的指令……  他身患“渐冻”绝症,妻子被新冠肺炎感染隔离,却瞒着全院医护人员,率领600多名白衣卫士冲锋在前,与病魔争抢时间。  “风暴眼”中:“有他在,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心里都有底。”  武
期刊
武汉疫情蔓延。一个老人,也随之重回公众视野。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2020年,武汉有事。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  钟南山,一个仿佛永远不会退的逆行者。  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无数逆行者、担当者、奉献者凝聚起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他们义无反顾奔赴疫情战场。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伟大。为众
期刊
第一次知道李兰娟,是在一则官方报道上。报道上说,十七年几经风雨,国难当头时,仍白发相见。说的就是李兰娟与钟南山。  她被称作这17年里,唯一可以和钟南山齐名的人间“圣手”。17年前,非典肆虐,是他们临危受命,率兵出征;如今2020年了,武汉疫情危在旦夕,再度出征领衔,还是他们。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作为目前国内
期刊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之际,回顾历史无疑能使我们树立信心。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江永红用新中国防疫抗疫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尽管遇到过各种挫折,但是在所有的传统传染病面前,中国还没有打过败仗,这得益于党和政府对防疫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国同力、全民同心、全系统联动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我国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水平,也增强了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底气和力量。  小小口罩立下大功  一个陌
期刊
一段时期,贵州“病毒就是攻不进”的疫情图刷屏朋友圈。  2月10日,贵州疫情图由“粉”转“红”,有网友惊呼,“折耳根护体难道不起用了?”尽管确诊人数破百,这却是“贵州战法”的又一“硬核”操作:主动“排雷”。  2月5日以来,贵州用5天时间完成全省5类重点人员37018人的核酸检测,一些疑似病例被确诊,一些无症状感染者被发现,截至2月11日14时,贵州确诊病例累计127例,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期刊
延安时期,特别是在大生产运动中,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共产党人冲破偏僻闭塞的自然环境限制,开创了许多信息交流的方法,使党员干部和战士们思想依然装着世界,装着中华民族。“灯笼报”就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南泥湾,真荒凉,只见长虫和恶狼”  1942年,359旅进驻南泥湾屯田垦荒。教导营2队驻扎在一个半山腰的旧窑洞里,周围荒凉,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有的同志形容那个地方是“飞禽走兽的世界”。为了将南泥湾变
期刊
“我们必须坚持到底,收复一切失地,方能对得起流血流汗的前方将士和广大民众。”1941年岁末,在国府礼堂举行的欢迎荼会上,宋庆龄的一番演讲让现场众人为之动容,也极大地激奋了人心。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运用她在国内外的崇高声望和影响,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不懈努力。  为坚持抗战大声疾呼  1941年12月,宋庆龄从香港来到重庆,但政治上的鲜明立场,使她与蒋、宋家族格格不入。虽然来渝多日,国
期刊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除了领导广大民众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在政权建设和治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为中国共产党走向全国执政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制定最高施政纲领来统领各方面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先后颁行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多部类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规定了中國共产党团结带领边区各阶级、各党派、广大民众共同抗日的任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