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打通前后联珠纹的起源与流变

来源 :丝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联珠纹在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交流中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对联珠纹样的研究无疑是丝绸之路装饰艺术的重要着力点。联珠纹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颇受关注,然而相关讨论却并不多见。文章试图以丝绸之路为节点对联珠纹的起源与形式流变问题进行探讨,借助现有文献及彩陶、金银器皿和织物等实物载体,分别从丝绸之路打通之前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打通之后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这两条发展脉络为线索来进行析解探源,从而解析联珠纹样在中国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 联珠纹;丝绸之路;起源;流变;形式特征;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 TS941.12;K876.9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 10017003(2017)02006106引用页码: 021301
  Abstract: The linkedpearl pattern has a special position in 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silk road. The study in it is the key to decoration art of the silk road. The origin of the linkedpearl pattern has always been concerned. However, the discussion about it is seen rarely. By taking the silk road as the nod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form evolution of linkedpearl pattern. With the help of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carriers such as painted pottery, gold and silver vessels and fabric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hanges of linkedpearl pattern in China respectively from the two routes: the development of linkedpearl pattern before the silk road and after the silk road.
  Key words: linkedpearl pattern; silk road; origin; evolution; form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vein
  张骞出使西域,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的交通路线由此打通,来自世界的多元文化开始在中国相互交融。陆上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地中海地区,并以它为连接纽带,促进了沿途各个国家文化的互动交流。沿着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的有代表物质文化的织物和金银器,也有代表精神文化的宗教、民俗风情等。联珠纹作为一种经典纹样伴随着这些文化交流,出现在了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地区。在相关历史考古文献中,对联珠纹及联珠纹织物有大量的实物和文字记载,体现了联珠纹在丝绸之路传播交流中的特殊文化地位。它不仅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一种典型纹样,还是亚欧文化相互融合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图案范式。
  联珠纹作为一种典型的联珠骨架纹样,由连续的圆珠构成,或成条带状,排列在主题纹样或织物边缘,或做菱格形,其内填以花卉[1]。目前有关研究联珠纹的文献、著作大多数针对的都是联珠纹织物,研究的重点侧重在联珠纹的载体上,而且多半都将时间界定在6—8世纪,对联珠纹的起源及流变问题涉及较少。伴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交流,联珠纹的外在形式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背景下,都在发生着变化和发展。梳理联珠纹的起源及流变问题,可对正确认识和运用联珠纹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以陆上丝绸之路为时间接点,分别从丝绸之路打通之前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打通之后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两条路线来进行探讨。
  1丝绸之路打通之前联珠纹在中国的起源脉络
  在赵丰[2]的研究文献中,有记载圆圈纹在新疆青铜时代或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和墓葬的彩陶中经常出现,对照发现这些圆圈纹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联珠圈纹。不仅是在彩陶上,在新疆地区和甘青地区出土的岩画、青铜器、鹿石和金银器皿上也都有联珠圈形状出现。公元前5000—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了联珠纹。田自秉[3]将其定义为“由许多小圆点连续排列而成一个大圆圈,并在大圆圈内加饰其他纹样”,此类纹样在以后得到了不断应用与发展(表1)。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馬厂型三种类型的文化,先后时间顺序为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在最初出土的马家窑型彩陶上有大量的圆点出现(编号1),这样的圆点在彩陶上经常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俯视的角度来观察这幅彩陶图片,圆点串起来的大圆圈很像本文所说的联珠圈。虽然从严格的定义上来说它可能还不是联珠纹,但是不能排除后来的联珠纹是从这些俯视的圆点上汲取的灵感发展而来,因为确实可以从这些俯视的圆点上看到联珠纹的发展轨迹。到了马家窑文化的马厂型时期,在马厂型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上联珠纹清晰地出现了(编号2)。从俯视的角度来看这幅彩陶图片,联珠纹的形象一目了然,联珠纹的形态特征十分明显。从俯视图来看,联珠圈内的各式几何纹样可看作是其内部的填充装饰图案,只是这些内饰填充纹样题材比较单一,造型相对简单。相对联珠圈而言,这些内填装饰纹样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但是它确实形成了具有闭合空间的联珠纹。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上也有联珠纹出现,特别是在一些玉雕和铜器的龟纹图案上(编号4),从龟鱼纹铜盘的俯视图来看,联珠纹的特征相当明显。联珠纹从前期的彩陶上得以延续发展下来。公元前202—420年,西汉到两晋时期,联珠纹并未中断,而是得到了延续发展,特别是在西汉时期的瓷罐上(编号5)和两晋时期的青瓷上(编号6)均有联珠纹出现。在浙江省博物馆就有这些带有联珠纹样的瓷器展出。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确定联珠纹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出现,它应该起源于中国。特别是从彩陶的俯视图来看,俯视角度下的彩陶、青铜器及瓷器上联珠纹形态特征十分明显,后期的联珠纹很有可能就是从这里汲取灵感,或是直接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只是这些联珠纹在中国并没有特殊的宗教含义和政治目的,它的出现可能只是起到装饰作用,所以这些联珠纹在后期并没有形成特定的发展形式。并且中国早期出现的联珠纹都是在器物装饰上,在丝绸织物上没有发现。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萨珊王朝的联珠纹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联珠纹才再次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得以延续地、丰富地发展。但是有一点还有待考证,就是后来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流行的联珠纹是否受中国早期的联珠纹影响,是否借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联珠纹。
  2丝绸之路打通之后萨珊联珠纹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发展,亚欧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亚欧文化题材的纹样影响着中国的纺织品图案。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正是萨珊王朝强大和繁荣的时期,这时也是萨珊王朝与外界交流最频繁的时期。此时连接中国和波斯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传入波斯,波斯的货物和银币也因此流入中国,这些因素都为波斯题材的联珠纹传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联珠纹在波斯最早出现在银币和王室巨石浮雕上。波斯的银币随着丝绸之路的传播流入中国,萨珊王朝时期的货币风格独特,很容易辨认。根据夏鼐对波斯银币的研究文献记载,“沙卜尔三世以后银币上的铭文改自王像左边下角开始,王像和铭文的周围环绕以联珠圆圈”[4]。但是从文献提供的图片资料来看,从沙卜尔二世(公元310—379年)时期铸造的银币上(图1)就已经有联珠纹出现,联珠纹围绕在银币的边缘,在其内部有一个半身王者像。萨珊王朝时期铸造了大量的这种具有联珠纹的银币,它们自成体系。在莫高窟出土的卑路斯时期(公元459—484年)铸造的银币上(图2)同样也出现了联珠纹。撒马尔罕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它连接着中国和波斯。在撒马尔罕一号房址的壁画上出现了联珠纹[5],分别是联珠翼马纹锦、联珠含绶鸟纹锦(图3)和联珠猪头锦。这类题材的联珠纹均来源于波斯,可以说这类联珠纹是由波斯传入中亚地区的。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6—8世纪的联珠纹织物上,同样出现了很多狩猎场景及一些波斯特有题材的图案。这类题材的联珠纹来源于波斯,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从联珠纹主题纹样的题材角度出发。首先,在《波斯古经》中记载塞摩尔狼鹰栖息在生长于天和地之间的树上,给百姓带来雨水和种子,它属于波斯特有的神秘动物。在巴黎的圣利由教堂的圣骨盒中发现的主题纹样为塞摩尔狼鹰的丝绸,上面出现了联珠纹[6](图4),它排列在主题纹样的四周,并且据考证这件丝绸产自波斯的萨珊王朝时期。由此还可以说明,波斯题材的联珠纹不仅从波斯传到了东方国家,也同时从波斯往西方进行交流传播。其次,史料记载波斯人颇爱狩猎,狩猎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是息息相关的,在中王朝宫殿的壁画中有很多狩猎的场景。吐鲁番出土的方格兽纹锦中出现了狮子图案[7],狮子很早就传入中国,但是一直到北朝时期才在丝绸图案上出现,阿斯塔纳出土的联珠纹样丝织品上也有对象、对狮等动物题材纹样[8],这些动物联珠纹均属于波斯特有的题材。
  第二,从纹样题材的宗教含义角度出发。萨珊王朝时期的袄教被视为国教,联珠纹无论是从联珠圈还是到主题纹样都具有神圣的宗教信仰意义。联珠圈在袄教星相学里象征着日月星辰的天,众多排列成联珠圈的小圆珠具有神圣之光的含义。内填的主题纹样长着翅膀的翼马、野猪头和嘴衔绶带的鸾鸟,在波斯均具有崇高的宗教意义和神话寓意,它们分别象征着袄教中日神密特拉和军神韦雷特拉格的化身,以及代表着特殊皇族荣耀并可预知未来的鸟[9]。在《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夏鼐指出颈系飘带、喙衔花环或绶带样式的鸾鸟属于萨珊式纹样[10]。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联珠纹中的主题纹样均属于波斯题材,所以具有这类题材的联珠纹来源于波斯。并且这类题材的联珠纹在萨珊王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中国得以传播和改造。
  3丝绸之路打通之后联珠纹的发展流变
  南北朝时期,联珠纹在中国普遍流行。这段时期出土的联珠纹织物题材大多数都源自波斯。为什么具有波斯宗教意义题材的联珠纹会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为什么会被中国人接受并用在织物和服饰上,这就需要结合丝绸之路打通之前联珠纹在中国的起源脉络来解释。联珠纹早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就被人们运用在器物上,并在后期一直得以延续发展。当萨珊朝的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人们对此纹样并不陌生,所以很容易接受,从而联珠纹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普遍流行。波斯题材的联珠纹传入中国后,逐渐地与中国传统图案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联珠纹。中国最早发现的联珠纹织物是联珠对孔雀纹锦[11](图5)。这件织物出土于6世纪50年代阿斯塔那墓葬中,也就是南北朝時期(420—589年),这时期联珠纹织物的西域文化特征还很明显。到了公元550—577年,在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的人物服饰上,出现了联珠团窠对兽纹、联珠团窠菩萨头像纹和联珠团窠花卉纹等多元文化特点相结合的联珠纹[12](图6)。越往后期发展,联珠纹中的题材由“西域”到“中土”的变化越来越明显。这种转变不仅是表现在用中国传统题材纹样替换波斯题材纹样,还表现在根据自己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审美特征来改造具有西方文化韵味的波斯题材纹样。“在唐代联珠纹锦上,波斯联珠纹中常见的生命树被反复地应用”[13],但此时生命树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名称也被改为中国的“花树”。这个时期的联珠团窠纹样盛行发展,成为唐朝的经典纹样。到了7世纪,联珠纹的主题纹样逐渐被中国的传统题材龙凤、花卉等纹样取代,在新疆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的联珠对龙纹绫(图7),表现出了唐人对联珠纹的改造创新。7世纪80年代后期,联珠纹逐渐被唐朝盛行的宝相花和卷草等花卉纹样取代,但是联珠纹并未消失,而是退到了纹样或织物的边缘(图8)。8世纪中叶以后,织物上原来的联珠圈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唐朝的卷草纹。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卷草舞凤纹锦(图9)上清晰可见卷草纹代替了联珠圈。但是联珠纹并没有因此消失中断,只是此时的联珠纹不再普遍流行。在内蒙古辽庆州白塔出土的辽代中晚期的丝织品红罗地联珠人物纹绣(图10)中联珠纹仍然存在[14]。   4结语
  本文以陆上丝绸之路为时间连接点,分别从丝绸之路打通之前联珠纹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丝绸之路打通之后联珠纹在中国的发展流变两条路线,来分析联珠纹的起源及流变历程。联珠纹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及西汉的瓷罐上和两晋时期的青瓷上就已经出现,并且得以延续发展并未中断。只是在南北朝之前,中国早期的联珠纹一直都是出现在器物装饰上,在丝绸织物上并没有发现。南北朝时期随着波斯题材的联珠纹传入中国,联珠纹在中国才开始普遍流行。这时大量的波斯动物题材的联珠纹出现在丝绸等纺织品织物上。丝绸之路打通之后所流行的联珠纹样在中国的流变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取了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内涵,逐渐地实现了联珠纹题材及形式由“西域”到“中土”的转变,并广泛应用于纺织品、陶瓷、金属制品等实用器物的装饰纹样。装饰文化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传统纹样的造型形式,并被赋予了落地生根的中国文化内涵。但是,中国早期出现的联珠纹是否是起源最早的,以及异域的联珠纹是否受中国早期联珠纹的影响这一点还有待继续考证。
  参考文献:
  [1]尚刚.从联珠圈纹到写实花鸟隋唐五代丝绸装饰主题的演变[C]//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岁寒三友诗意的设计”: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26.
  SAHNG Gang. Realistic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from the linkedpearl patternthe evolution of the Sui Tang five dynasties silk adornment theme[C]// Cheung Kong Achool of Art & Design. Shantou University,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Three Friends of WinterThe Design of the Poetic”:Chinese Traditional Graphic and Modern Visual Design Academic Symposium Proceedings about Three Places of Two Sides.2004:26.
  [2]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J].文物,2007(4):37.
  ZHAO Feng. The silk road art archaeological survey[J]. Cultural Relics,2007(4):37.
  [3]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3.
  TIAN Zibing, WU Shusheng, TIAN Qing. History of Chinas Grain Appearanc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3(8):43.
  [4]夏鼐.综述中国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銀币[J].考古学报,1974(1):91110,192193.
  XIA Nai. A survey of sassanian silver coins found in China[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Archaeology,1974(1):91110,192193.
  [5]薄小莹.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C]//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30周年论文集.19521982:311340.
  BO Xiaoying. On fabrics decorated with stringbeads in Tulufan area[C]// To Commemorate the Beijing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30th Anniversary on Archaeology.19521982:311340.
  [6]哈里斯.纺织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30.
  HARRIS. Textile History[M]. Shantou: Shantou University Press,2015:30.
  [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丝绸之路:汉唐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35.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Museum. The Silk Road:Han and Tang Dynasties Fabric[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1973:35.
  [8]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5(7):826,95100.
  The brief excavation report of Turpan astana tomb complex on 1973[J]. Cultural Relics,1975(7):826,95100.
  [9]陈彦姝.六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联珠纹织物[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1):7895,157.
  CHEN Yanshu. Chinese fabries with linked pearl motifs from the midlate 6th century[J]. Palace Museum Journal,2007(1):7895,157.
  [10]夏鼐.考古学和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67.
  XIA Nai. Archaeology and History[M]. Beijing: Science Press,1979:67.
  [11]陈爽爽,王乐.徐显秀墓室壁画中服饰图案研究[J].丝绸,2015,52(8):1622.
  CHEN Shuangshuang, WANG Le. Xu Xianxiu tomb murals in the clothing design research[J]. Journal of Silk,2015,52(8):1622.
  [12]尚刚.吸收与改造:六至八世纪的中国联珠圈纹织物与其启示[J].创意设计源,2009(2):2227.
  SHANG Gang. Assimi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hat does the ancient Chinese pearling fabric reveal[J]. Idea & Design,2009(2):2227.
  [13]赵丰,金琳.纺织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127.
  ZHAO Feng, JIN Lin. Textile Archaeology[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2007(1):127.
  [14]赵丰.魏唐织锦中的异域神祇[J].考古,1995(2):179183,196.
  ZHAO Feng. Wei Tang tapestry of the foreign gods[J]. Archaeology,1995(2):179183,196.
其他文献
膜生物反应器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生物转化,在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清洁化生产技术的今天,显示出一些特别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该文综述了膜生物反应器与生物转化
安塞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由于长期生产及各种增产措施的影响,地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复合堵塞.生产时问较短的油井堵塞物以有机物为主,生产时间较长的油井堵塞物中有机物和无
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高校近年来扩招和大学城的建设,高校用水费用逐年攀增。本文在对高校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有高校水资源管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高速公路的开通有力的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文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评估高速公路
<正> 近代,在中医界有一股不正之风:开大方,一剂几十味;开贵重药,一剂数十元.患者亦似乎认为小方不治病,贱药不顶用。实则非也。治病重在对证。若下药对征,小方、草巧亦治大
<正> 1 电缆支接“开口”工作的提出和要求 随着城乡建设的迅猛发展,电网结构不断调整和发展。电缆中途支接“开口”工作,就是为了适应实际需要而提出的,它是线路改接工作中
当前我国农村的现实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效率水平低下,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是:一是农村金融体系运行中存在较高交易费用;二是产权安排不合理;三是
立足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着力宣传本专业王大珩院士、王之江院士等多位老一辈科学家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基础,更要与物理科学发展前沿相互融合、渗透,为培养“双创”
1为什么要辨证论治?《素问&#183;至真要大论》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所谓“病机”,张景岳释日:“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审察病机,就是要审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