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下湖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1000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今宁都,几乎可以这么说,最红的镇是小布镇,而最红的村莫过于下湖田村。
  下湖田村是从2018年4月开始走红的,从那时到现在,一年多来,县内外来下湖田村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候还挤得水泄不通。下湖田,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宁都人微信或聊天中的主角,是当之无愧的网红村。我是下湖田人,在下湖田出生,在下湖田成长,下湖田就是我的故乡。故乡能有这样的变化与荣耀,作为一个下湖田人,我自然是高兴的。
  但说来惭愧,故乡之于我,并非一直有如常人那般痴恋。如果要说原因,大概是缘于内心深处的某种回避吧,因为我一度认为故乡老旧落后,是贫穷的代名词,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地方。对于故乡,我最原始的印象就是大家清一色住在黄土夯筑的房子里,有人甚至住在像猪栏一样的很有年代感的土砖屋里。瓦是青瓦,瓦缝会漏风。窗是木窗子,很小;屋子里显得阴暗、压抑。大部分人家连玻璃都安装不起,比如我家,天冷的时候就剪一块塑料纸钉上去;塑料纸老化后,被风吹得一个又一个洞,寒风就从破洞里钻进来,一天到晚冷飕飕的。除了少数几家会用石灰粉刷墙壁做点装饰,大多数人家都保留着初建始的模样,黄墙黑瓦,素面朝人。地面也是泥土的,新房刚建成时至多用木锤砸实过一下,之后却未作过多修缮,天长日久便被磨得坑坑洼洼的了。桌子永远摆不整齐,需要垫上瓦片才能保持平衡。每家的家具几乎雷同,而且简单——漆有花鸟图案的红色矮橱一个,一大一小的木箱两个,脸盆架一个,简易床几张,除此之外很难见到别的什么有特色的家具了。农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没有专门的厨房,一间屋子,前半截是灶,后半截是床,至多用半高的矮橱隔一下。有的人家甚至连隔都懒得隔,厨房与卧室直接贯通。而床的对面往往就是尿桶!鸡舍、狗窝大多安置在屋里,猪栏建在住房附近,猪栏隔壁往往是简陋的男女不分的厕所,有的厕所甚至连门都没有,没遮没拦的,乃至于尴尬常有发生。鸡鸭鹅猪牛狗,全然不顾斯文,随时随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家门口、路上,总能遇见那些牲畜的排泄物,一不小心就容易踩上。
  环境的恶劣是一回事,物资的极度贫乏是另一回事。小时候我不止一次尝过饿肚子的滋味,在红薯甚至是红薯渣都充当主粮的年代,大概谁都体验过这种滋味。那种心心念念想吃饱一餐饭的朴素愿望在我的内心蛰伏过很长时间。我认为,只有离开这里,我才能过上好日子。这种近乎幼稚的念头竟然支撑着我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下了决心,就是要离开,而且是彻底离开!这样的苦日子我过怕了,我不想一生困在这里。最后,我通过努力,成功地在县城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立小天地。但是,当我真正离开之后,我才明白,故乡收藏了我太多的记忆,儿时许多美好的画面时常会闪现在我的脑海,带给我幸福而温暖的感动,不至于让我在偶尔的孤独落寞中再添凄凉。我曾经写过很多文字来记录那些美好的过往,我在咀嚼岁月的馈赠中体味到了生活坚实的内涵。故乡哪能说忘就忘啊,那些在梦中不时光临的温馨画面不正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观照么?实际上,我又何曾真正离开过故乡?我的血脉里流淌的哪一滴血没有故乡的基因?我能离开么?无论我走到哪都有一根无形的绳牵着我,保持着永恒的联系,这根绳正是我深深眷恋的故乡!
  二
  时光兜兜转转,我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乡,回到了原点。2012年,我搭乘新农村建设的快车在老屋的原址建起了一栋现代化的小洋楼。原先的破旧老屋经受不起风霜岁月的侵蚀,早已倒塌,废墟上滋生出茂盛的杂草。弟弟因嫌弃其四处漏风,于倒塌前就搬至别处生活了,而且有一种一去不回头的决绝。但是我想,老屋毕竟是我的父辈祖辈曾经创下的基业,如果就此荒废,任野草疯长,我与罪人无二,遂决定哪怕举债也要重建新居。一年后,我的故居旧貌换新颜,遍地的杂草不见了,一栋与时代同步的漂亮小别墅取而代之。
  其实,何止是我家兴建了小洋楼,村里建新房子的人比比皆是。进入新世纪后,家乡的面貌一天天变化着,挣了钱的乡亲们纷纷把老房子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小楼房。如今,我漫步在老家的东邻西坊,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造型各异的农家小楼如参加选美一般,在我的面前纷纷亮相。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里竟然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那些在脑海中固有的痕跡已经荡然无存,原先的黄土黑瓦木窗素壁,只有到记忆的相册中去提取了,我已经找不到原先的磨坊、牛栏、猪圈、灰寮以及随处可见的简易厕所,这些杂乱无章的符号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一律被删除了。宽敞整洁的水泥路延伸到每一户人家的门前,如同血管把全村连成了亲密的一体;买了小车的乡亲可以开着车在村中畅通无阻,无限循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种有各色风景树——桂花、樱花、檵木、杜鹃、小叶女贞以及其他不知名字的树,令单调的乡村景致增加了无比丰富的内容,渲染出别样的精彩,充满了怡人的魅力。空地建有花圃,花圃里各色花朵争奇斗妍,引来蜂飞蝶舞,成为美丽的点缀。娱乐场、运动场不再是城里的专利,乡村的孩子也有了滑梯、秋千、跷跷板,他们不必羡慕城里的孩子,家门口就可以疯玩到乐不思归。乡亲们早晚也可以运动一下,打打球,跑跑步,拉拉单杠,或骑着单车沿着骑行道闲游一番。一路走,有一路的花香;一路逛,有一路的情调。
  这是我儿时记忆的故乡么?这分明是新时代的绝美画卷!儿时如我一般有逃离念头并已在县城或赣州买房定居的伙伴无一不回来,在画卷中添上了自己精彩的一笔。于是,一栋又一栋靓丽的新居拔地而起,新鲜的气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覆盖在古老的土地上,我的故乡终不至于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成为弃儿,被拍打在遗忘的角落。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变着家乡,书写着崭新的历史。历史在不断改写,我们都是创造历史的人。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后,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建设秀美乡村的热潮,无数美丽的乡村如鲜花一样在祖国各地竞相绽放,我的老家下湖田也荣幸入列。
  2016年,宁都县委、县政府将我的家乡下湖田村列为集精准扶贫、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等为一体的综合示范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成了一个新的休闲旅游胜地,并命名为运动下湖田村。两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造、重建、整饬,家乡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我的家乡因距离县城不足五公里,全程通了柏油路,景色优美,空气清新,人文景观与原生态景观交相辉映,美轮美奂,便吸引了很多市民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原先寂寂无名的小山村突然间变得名声大噪,热闹非凡。我一度想逃离的地方竟然似乎一夜之间充满了迷人的魅力,这是我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的。由县城回归故乡,我重新感受到蛙鸣如潮的乡村情趣,重闻了鸡鸣狗吠的乡村交响乐,突然发现这竟是一件难得的乐事、趣事、美事。
  三
  今日的下湖田已经完全不是昔日的下湖田,一个全新的下湖田横空出世。你尽可以想象人世间的美,集中在一个普通的村庄尽情呈现,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震撼体验。
  下湖田的美,仅仅用如画一般已经难以简单描述。这美,洋溢在空气中,渗透在灵魂间。在尚未进入下湖田时,序幕就已经拉开了,入口古朴漂亮的迷你型花园就好像早早在此守候的迎宾佳丽,笑脸盈盈,体态动人,正恭迎您的大驾。新修的柏油路宽敞整洁,从新庄一直伴随你,经过下湖田,直达长木。夹道的各色花木一如热情的乡亲,一路相迎,甚至以芳香不断为你送来屡屡温情。悦耳的鸟鸣仿佛特意为游客编排的音乐盛会,快乐的音符在满眼的青翠之间肆意飞扬。空气中处处飘散着大自然的清新味道,感觉满世界都是天然氧吧。
  大坝里原先是一片田园,因靠近小溪,田里鹅卵石众多,勉强可以种点花生红薯之类旱地作物。早先,人们并不垂青此地,不曾指望这里能带来多大希望,而如今,这里成了景区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游客集散中心恰好安排在此。公路从集散中心前穿坝而过,中心对面就是滨溪公园,公园除一般的园林建设,另建有高标准现代化的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和羽毛球场。紧邻滨溪公园的就是一条小溪。小溪自东山而来,穿越寺江、里祥、下湖田,蜿蜒西去,注入梅江。这条小溪曾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此捕过鱼,游过泳,捡过鹅卵石。而现在,两岸以砖石砌得整整齐齐,溪内筑有数道堤坝、蓄了水,南岸铺了木栈道,修了绿色骑行道,骑行道两边种了各种名贵花木,一路安装了路灯,沿木栈道拉了霓虹灯线,共同把一条普通的小溪装点得如新娘子般娇艳迷人;小溪更显葱茏的魅力。
  绿色骑行道如丝带一样飘在溪畔、田野、山间,沿途用骑行驿站打了五个漂亮的结。驿站为木质回廊结构,古色古香,富丽典雅。里面有座椅,供游人休憩。其中以寺坑驿站为最。寺坑驿站掩映在青山之中,与大山融为一体,环境最为清幽,是炎炎夏日的绝佳休闲胜地。且规模最为宏大,结构精巧完美,如画一般赏心悦目。
  看到家乡已经如此美轮美奂,作为从下湖田走出去的人,我感慨万端。时代选择了下湖田,下湖田终还时代一个巨大的奇迹。人们把下湖田作为运动休闲度假的最好去处,就是对下湖田最好的褒奖。下湖田,从一个最普通最寂寞的偏僻乡村,能晋升为全县最具知名度的网红大村,体现的正是人们在物质追求获得极大满足之后对精神世界的现实渴求。
  秀美鄉村下湖田是整个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我在见证家乡振翅腾飞的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生活从餐桌上的日渐丰富,到各种新奇事物的层出不穷,到居住环境的高品质追求,到精神世界的不断满足,体现的正是我们的党对人民的大爱,对祖国的深情。
  ——选自2019年10月9日《赣南日报》
其他文献
一  “不要过来!不要过来!”  “小朋友,别怕,它们不咬人的。”  “别哭别哭,我们马上就走。”  犹记得幼年的自己眼汪汪地慌叫着,一边忍不住跺脚,一边又想起妈妈的嘱咐遇到猫狗不要大声喊,喊得越厉害它们就叫得越厉害。可是,那时的我哪里能控制住自己。  牵绳的邻里乡亲们见了,总是笑着安慰道,然后熟练地撂起它们的宝贝赶忙走过,有些婶婶伯伯,爷爷奶奶下次遇见了还会再叨叨:“我家那小畜生不咬人的,小孩你
期刊
认识黄神彪之前,首先从读他的散文诗作品开始,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我刚入大学中文系读书。而90年代初就被中国文坛誉为“诗坛少帅”的他,就是处于那个新诗潮滚滚而来,既展示春风的生机又滚动着流火的炽烈的狂热年代。之后,中国诗坛逐步趋于理性,黄神彪也进入了他的创作“潜伏期”。  这一潜伏就是25年。黄神彪曾经辉煌过,他通过长篇散文诗《花山壁画》,展现了壮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历程,获得文学界的
期刊
山遥遥几重,水迢迢几程,风雪声你又听过几更,哪个梦为真,哪扇门在等?提灯,可否照亮心上的城?而我卸下风尘,当回山水故人。  ——《山水故人》  一  二月十一日傍晚时分,贵阳街头。如海的人潮四散开去,四周开始模糊。站在空旷的露台上,眺望着阴郁的天空,春燕陷入了沉思。这个她生活了半生的城市依旧烟火味十足,但今天晚上,她将要和这里短暂告别,丈夫、孩子、长发,此刻成了她心头最难的割舍。  午夜一点,下夜
期刊
农历五月,春夏相交、万木葱茏,在大山深处的鄂西北村落,微风和煦,阳光正好,许许多多头戴草帽的农民正在自家田头上静静地看着平缓的渠水流淌进田地,在阳光的照射和天地的见证下,一场盛大的农忙仪式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插秧,这项传承久远的农忙劳作,因为它对于满足人类口粮的巨大價值而成为了我国南方家家户户的重要生活议题。每当我们在餐桌上拿起香喷喷的白米饭,那纵横交错的沟渠和田埂、弯腰后退的坚持、整齐划线的葱
期刊
我的父亲年届耄耋,依然喜欢读书。读书,成了父亲每天必做的要事和趣事。家中的书刊都被父亲反复翻阅到泛黄起皱的程度。  因患严重的肺病,父亲已卧床近三年了,但仍然读书不辍。病床头堆满了各种书刊,有军事杂志,有伟人传记,还有本地报纸。我儿子买来的历史书籍,父亲看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去年腊月,父亲染上流感,高烧不退,引发脑梗。自那以后,父亲反应迟缓,再也不能读书了,只能听收音机、看电视机里
期刊
米线,在云南是一道很普通的小吃。但是说起过桥米线,就是一道比较独特的美食了。过桥米线,不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那鲜美可口的味道也令人回味无穷。对于身处异乡的云南人来说,过桥米线更是家的味道。  虽然我是个云南人,但是小时候并没有吃过过桥米线。小时候,我家在大山深处,那里交通闭塞,生活艰苦。即使集市上有米线出售,我也从来没有机会去尝尝。第一次听说过桥米线,是在小学的课本上看到的。看到“过桥米线
期刊
【引言】87岁的母亲九年前得了脑血栓,活动需要拄双拐或坐轮椅。为了减少母亲的孤独,一有空,我会让她给我讲述她以前的经历。母亲不糊涂,但耳聋得厉害,看口型猜我的问题,有时会答非所问,我也随她。在母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她的经历在我脑海中连在了一起……  我16岁就嫁给了和我同岁的你“大爹”(父亲)。  我娘家住在府谷沙沟岔杨庄子,你姥爷是庄子上的主事人。我4岁没了娘,6岁时,你姥爷给我娶了个后妈。娶后
期刊
午后的阳光如同俏皮的孩子,熙熙攘攘地舒展着腰肢,挑逗着书页,与三百一十二页的文字相拥而舞——  孙少平要去大牙湾煤矿工作了,心中泛着涟漪,荡漾着欢乐,一曲高山流水在心中浅吟低唱,激动之情难以自抑。他觉得,什么苦他都不怕,只要能到煤矿成为正式工人,即使让他下地狱,他也愿意。  他可以在这里光明正大的看书了,他可以跟心爱的晓霞姑娘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他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帮助父亲重新翻修窑洞了,他可以帮少
期刊
父亲二十五岁那年和祖父母被迫分家,就像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一般,合久必定会分的,何况父亲兄弟五个一家几十口人,天天围在一口大锅里吃饭。  从山沟里负责挑水的是我父亲,做一大家子饭菜的是我母亲,而吃饭的有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共二十三人。祖母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天,祖母拉着我父亲的手说:“娃呀,快分家过自己的日子吧,不然,这一大家子人,非把你两口子累死不可!”  父亲带着母亲拿着祖父母分的两只碗,两根筷子
期刊
这是一个吃货横行的世界。自从有了微信,我愈加坚信。  孔子教导天下人:食不言,寝不语。圣人一言既出,天下人便视之为中华礼仪,一代传一代推崇遵守。所以,在以往的年月,我们只是将属于自己的食物吃到自己的肚子,从来没有吃了什么就立即昭告天下的习惯。  忽然有一天,江湖上出现了这个叫微信的东西。从此,我们忘记了有一种古訓叫食不言。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逮着一顿吃食,第一反应不是吃,而是拍照片,拍完再附上文字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