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隧道建造面临的主要工程技术难题与对策建议

来源 :隧道建设(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0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新建线路全长1018 km,其中,隧道工程长达841 km,隧线比高达82.6%,最长隧道易贡隧道长42.4 km。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隧道建设面临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极为艰巨的工程规模、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度敏感的生态环境等世界级挑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工程。初步分析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隧道建设中将要面临的十大主要工程技术难题,结合川藏铁路隧道极端特殊施工环境,从地勘、选线、施工组织、技术与装备创新、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
其他文献
针对行星齿轮箱振动信号源多,信号间耦合调制强烈,信号成分复杂,信噪比低导致其故障特征提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VMD相关系数峭度的行星齿轮箱故障特征提取方法。即通过行星齿轮箱齿轮故障模拟试验采集振动信号,并对其进行变分模态分解(VMD),得到本征模态函数分量(IMF),计算IMF分量的相关系数,选择最优IMF分量作为特征分量,提取其峭度作为齿轮故障特征。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较EEMD相关系数峭度方法、VMD相关系数样本熵方法更能有效地提取行星齿轮箱齿轮故障特征。
阐述了肥城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情况及主要做法,并提出了工作思路。
针对地面5G网络受小型蜂窝小区的覆盖范围和回程容量的限制,提出将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融合组成天地一体化网络。探索了天地一体化路由算法,将卫星网络无缝集成到地面网络中,根据地面段内以及地面和卫星段之间的流量需求调整路由。为了降低拥塞导致的队列时延和传播时延,提出一种基于星间链路的卫星路由算法,通过计算每个方向上链路的通信时延,找到最佳下一跳,通过模拟退火算法计算最优的天地一体化路由集合。并利用Satellite Tool Kit和QualNet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天地一体化路由算法在吞吐量和时延方面均优于
为解决隧道内驾驶员视觉舒适性差及行车安全性低的问题,搭建新型路面亮度系数测量装置,通过测量红色、黄色、绿色3种路面样品的亮度系数,分析其反光性能;同时采用虚拟实验法,建立符合实际工程的实验模型以及测试视频,分析受试者在3种彩色路面与原始路面驾驶时的视点注视轨迹、瞳孔面积变化率等眼动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黄色样品的反光性能优于绿色与红色样品;2)受试者在红色路面驾驶时视点最集中,黄色路面驾驶时最分散;3)在红色路面驾驶时瞳孔面积变化率最大,其次是黄色;4)综合考虑路面样品反光性能与驾驶员视觉舒适性、驾驶警
针对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在处理时域信号时存在着特征丢失的现象,提出了一种二维卷积神经网络与极限树回归相结合的轴承故障诊断方法。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变为灰度图像,利用卷积神经网络自提取轴承故障特征,将故障特征输入到极限树回归中进行训练与测试,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搜索算法在极限树回归中找到较优参数组合,从而实现自适应的轴承故障诊断。通过对CUT-2平台的数据集进行试验分析,使用了该模型进行轴承故障分类可达到99%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识别故障轴承的类别,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京雄城际铁路机场隧道面临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面异常入侵等风险,为了更加迅速、直观地了解隧道结构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及健康状态,需要对其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京雄城际隧道的结构健康监测工作中,先结合BIM技术对高铁隧道的分层沉降、衬砌环向应变、渗漏水、火灾、异常侵入、变形缝变形等多参量开展智能化、高精度监测技术研究;再结合相应评估指标与预警阈值构建基于多参量传感技术的高速铁路隧道形位感测管理平台展示系统。该系统集数据采集、监测预警、安全评估以及可视化展示于一体,能够实时反映隧道所处的安全状况,为高铁
应用ABAQUS软件建立AF1410高强度钢的二维切削仿真模型,研究CBN、WC硬质合金、Al2O3陶瓷3种不同材料刀具在相同切削参数条件下切削AF1410高强度钢时,模型温度场及刀具的温度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3种刀具材料仿真切削AF1410过程中,模型温度场温度变化可分为切入、稳定、切出3个阶段,切入阶段模型场温度急剧升高;稳定阶段,模型场温度波动,其中CBN刀具波动最小,Al2O3陶瓷刀具波动最大;切出阶段温度波动小,温度稳定。切削过程中切屑底面最高温度高于刀具前刀面最高温度,其中CBN刀具模型场
文章分析归纳了大型工程项目施工招标中不平衡报价的表现形式及控制策略,以大型工程项目中用量较多的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为例,对不平衡报价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供大型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借鉴。
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是黄河防洪工程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探测技术手段是长期困扰黄河防洪安全的重大难题之一。为了探测坝垛根石状况,治黄工作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解决水下根石探测手段问题,以便及时掌握根石的分布情况与稳定状况,对减少河道整治工程出险、保证防洪安全至关重要。
为明确特长山岭铁路隧道单、双洞型式及其长度特征,对国内外310座特长山岭铁路隧道的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对比我国已建和在建特长山岭铁路隧道单、双洞的长度分布现状,并分析亚洲(除中国外)、欧洲国家特长山岭铁路隧道单、双洞的长度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国内长度10 km<l≤15 km的特长山岭铁路隧道中,已建单、双洞隧道数量比为18∶1,在建隧道洞线型式基本选用单洞双线型式;2)国内长度15 km<l≤20 km的特长山岭铁路隧道中,已建单、双洞隧道数量比约为1∶1,在建单、双洞隧道数量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