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江文化观照下“龙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以发展为核心制定课程目标,系统地开发学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校史馆课程,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有力支撑。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的素质发展更加全面,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31-06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位于长江之滨,黄山之麓,始建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当年,乡绅们出资在长山老街的崇圣庵内兴办学堂,起名为“龙翔小学”。历史变迁中,学校几易其址,数更其名。如今,学校命名为“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但“龙翔于天,造福桑梓”的尚学之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008年,学校开始研究长江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丰富育人资源,整合万里长江的文化元素,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下,先后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长江文化引领下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学校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能力,以长江文化研究为载体,建成了以“弘扬长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为品牌的学校特色。
在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精神内核。但如何传承校史,如何培养“龙翔学子”的长江精神,如何让长江文化精神内核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和能力呢?我们意识到,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那就是开发、实施适合学校和师生的“龙翔”校本课程。
一、纵览全局,课程目标指向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可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何其重要。为了做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课题组纵览全局,从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
一是学校发展目标。自2008年以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态度,在“为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秉承“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精神,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学校、江阴市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近几年,学校注重全面发展,突出了“长江文化”这一特色研究。我们研究了长江的起源、历史变迁、人文地貌等,研究的面比较宽广,但研究的细节还有所欠缺,向纵深处的挖掘还不够,特别是长江文化研究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脉络不够清晰。为此,学校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开发一套既契合学校长江文化和“龙翔”精神,又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符合师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套课程以国家课程为纲领,巩固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强调实施方法,将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打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是教师发展目标。提升学校品位,形成良好的氛围,为的是让教师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发展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2008年,公办教师不足70人,名师寥寥无几。通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学校大专以上教师在全校教师中占比为70%,有3名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江阴市级以上名师29名,接近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历年来代课教师考编成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学校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研究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水平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是学生发展目标。我们发现,农村学生的家长比较关注学习成绩,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不足。基于这一点,我们把学生的发展确定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目标。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夯实学科课程的学习;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史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初步萌发敬畏生命和敬重自然的意识和观念。我们意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各项教育内容有机整合,以“長江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学生的心间从小植入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种子。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同时发展教师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这是我们课程开发实施的初心所在。
二、循序渐进,课程开发指向系统
课程的开发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连贯,才能真正造福学生。在我们的“龙翔”校本课程中,“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课程开发的中心主旨,师生的兴趣和需求是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学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校史馆课程是课程开发的三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突破口、三条主线,“龙翔”校本课程得以落地生根。
(一)学科校本课程:主抓课堂
学科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发展的基点。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着力解决各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主抓课堂,在提升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渗透对学生长江精神的培养和内化。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是这样操作的。因为习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课题组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习作能力薄弱、教师对习作教学无从下手的实情,编写了校本教材《习作指导》(1~ 6年级)。首先是质量目标和实施策略,我们从“积累”“观察”“运用”三方面给出每个年级不同的层级目标和实实在在的层级指导策略;其次,给出每个年级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师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最后,给出各类文体的下水文、学生优秀习作、妙招列举、指导要点等,让教师会教、学生会写。整套教材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提高年段目标,强调系统性和学习梯度,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习作指导》中所涉及的习作依据、习作目标等都与国家课程标准一致,只是更具操作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涵容、坚毅、智慧、创新之精神。 数学、音乐、体育等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沿用了这一模式。
(二)活动课程:“2 1”模式
校本课程的第二大板块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了“2 1”模式,即两条活动主线加一种活动方式。活动主线之一是周边基地。通过相关的考察调研,學校在周边企业、社区、场馆等单位中筛选出一部分与“长江文化”紧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校长江文化研究的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知识、涨本领。比如从海事基地学习海事人不畏艰难进行海上作业的坚毅精神;从特钢人身上学习不断开拓、不断奋进,将钢厂发展成世界最大钢丝绳生产基地的创新精神。活动主线之二是“印象城市”活动。我们学校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新市民子女。每逢假期,他们会跟随父母回到老家,在老家居住的那段时间就是他们最好的实践时机。我们因势利导,将一部分长江沿岸的城市定为研究对象,命名为“印象城市”。在学校,学生一起上网搜集有关城市资料。假期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一个个小分队走向这些城市,去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最后,全体学生一起制作展板,通过微型班会向全校展示。
不管哪种活动,我们都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我们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小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之前要定下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拟采用的方法、研究所需要的帮助等,研究过程中要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最后大家还要写下研究结论和研究心得。
两条活动主线、一种活动方式,分低、中、高三个层次,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入周边基地和印象城市考察、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龙翔学子”锻造筋骨、磨炼心智。
(三)校史馆课程:物型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虽然只是一所农村小学,但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更能激发学生的爱校之心、爱家爱国之情。我们以“长江文化”为核心,围绕长江文化“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内涵,打造了长江文化校史馆。
“涵容篇”展示学校特色文化。有微缩长江景观介绍,有长江诗词展示,有长江名人故事集锦……以长江之海纳百川映射学校文化之“涵容”。“坚毅篇”呈现学校发展历史。有家乡历史介绍,有校名的更迭,有历代校友奋力打拼的珍贵照片……让参观者以史为镜,体悟“坚毅”。“智慧篇”展现师生智慧结晶。有高考状元经验分享,有精彩的课堂展示,也有活泼的野外实践……前辈先贤挥洒智慧的汗水,方有今日之成就。“创新篇”呈现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建设。有“一校一品”的无线电项目,有航模、创客等高科技作品,有未来愿景的蓝图……师生奋发努力,模仿创新。
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做有根的学子,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凝聚成一个中心——造福家乡,报效祖国。这样的“龙翔学子”才是与长江一样海纳百川、坚毅智慧的未来人才。
三、实践打磨,课程实施指向优化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好路径就是实践,适合、优质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统整课程,优化实施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力支撑。不管是学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还是校史馆课程,都应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在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配备上优化整合,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是学科校本课程的校本化统整。“习作指导”“趣味数学”“足球”“音乐”等学科校本课程,都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我们将每周五的第六节课统整为全校的学科校本课程教学时间。教师自由挑选合适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自由选择班级,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在一起为兴趣而学,或写或算,或唱或跳,自由发展。同时,学校定期开设读书节、数学节、体育节、音乐节等学科节,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是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统整。不论是基地活动,还是印象城市考察,学校都建立了分学段、分季节、系统化实施的活动机制。对于基地,我们一边维护已有基地,一边拓展新的基地。而一届又一届的印象城市活动以长江地形图为线索,由近及远,引导学生在校搜集资料,假期考察实践,既培育学生的家乡情结,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是校史馆课程的特色化统整。长江文化校史馆以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为主,配备一批落落大方、有讲述能力的学生解说员。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分批进入场馆,实地参观,感受学校文化的丰盈,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奋进之心,培育真正的“龙翔学子”。
(二)分层实施,优化方式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其长处就在于可以接地气、顺学情,因此学生经验的参与和课程内容的开放都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特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
1.优化学科校本课程内容
基于学科校本课程的设计初稿,学校聘请了专家前来诊脉。课题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专家组意见进行自我检视,形成第二稿。接着,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课堂初步尝试,发现问题后及时记录,对课程设置再次商讨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有了第三稿,再向全校普及。在普及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内容,调整学习程度和进度。最后,学校统筹安排,最终形成第四稿。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循环往复,才有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学生对课程的喜好程度,也是检验课程优劣的标准。首先,我们让学生自我选择科目,发展兴趣,培养特长。喜欢体育的选择足球,文静好思的玩玩数学,乐感强烈的唱唱跳跳……其次,让学生找寻新的学习伙伴,启用开放的学习方式。同班比赛“二十四点”,跨级挑战各种实验,跟着爷爷奶奶搜寻童谣,邀请父母排练绘本剧……通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伙伴,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学科校本课程的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时如虎添翼。 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优化了教,也优化了学,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2.优化活动课程梯度
活动最能锻炼人,但这些活动必须是有序、分层、经过精心设计的。经过多年拓展,学校周边“长江文化”活动基地越来越多,学校经过系统分析,对基地活動做了整体规划。
基地活动的对象定为中年段学生。三年级时“瀚宇博德”“兴澄特钢”两大基地为必选。这两家企业都注重生产与环保相结合,体现了“涵容、坚毅”的长江精神。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主要以参观听讲为主。学生亲眼目睹工人在车间穿梭、挥汗如雨的场景,对“坚毅”的感受会更深刻。四年级时“海事基地”“天江药业”为必选。这两家企业注重创新求变,契合“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内涵。学生跟着海事员工在长江江面探测,看实验室内药品研发的严谨步骤,更能体悟自身“智慧、创新”的不足。此外,还有“福汇纺织”“苏之酥”“传澄袜业”等基地为自选项目。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学生能力自主选择,着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实地参观,看看场景,听听讲座。回校后,谈谈感想,写写心得,最后以展板来展现成果。这样的基地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征,更为高年级的小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长江岸线的城市很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亲临实地,可以让高年段学生根据户籍组成小组。每年,学校会定下一至两个城市。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学生在节假日回老家时由家长带领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当地居民,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并进一步搜集资料。最后,完成“小课题研究方案”,以班队活动的方式展示成果。外地学生虽身在异乡,但对家乡的牵绊总是无法释怀的。这样的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是无比的自豪,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潜移默化中,“造福桑梓”的情怀厚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从基地活动到印象城市考察,中年段学生以看、听、想为主,做一些简单的摘抄、剪贴,写心得等,重在激发感想,学习方法。而高年段学生除了看看、听听,重点落在写上,需要动口、动手、动脑。中年段铺垫、积累,高年段锤炼、提升。在这样有梯度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优化校史馆课程建设
长江文化校史馆是传承和发扬学校文化的物型空间,是通过实物造型、模型布置,配合图片、文字说明和音视频构建的一个可视化、交互式的学习载体。
进入馆内,长江全景图令人震撼,学生一边吟诵长江诗词,一边感叹长江之“涵容”。校史展板前,学校初创时期师生挥汗如雨,建围墙、平操场、修菜园、做学具的老照片,让学生久久驻足,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坚毅”。丰富多彩的“活动掠影”、各种奖状证书,让学生“做智慧学子,不断创新”的志愿油然而生。而特设的荣誉墙“等你来”更是激发学生努力奋斗,在此占有一席之地的豪情。校史馆文化成为一粒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在发展的前提下,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点,校史馆课程提出了不同的层级要求。低年级学生参观后互相说说心里话,向家长做些简单介绍;中年级学生写写观后感,让感悟落到实处;高年级学生要争当解说员,提出“金点子”,参与校史馆课程的深层建设。
建造这样一所场馆,不仅让学生有观摩的场所、学习的榜样,更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招聘解说员和“等你来”的荣誉墙都向学生抛出了橄榄枝,让学生觉得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长江精神的引领下勇往直前,持续发展,真正成长为“龙翔学子”。
(三)自主能动 优化评价
一套好的课程,还必须有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长江文化的内核怎样融入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学生前行的目标呢?学校结合长江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制定了一份评价指南(见表1)。
如表1所示,八字精神内核是一种文化引领,指出了具体的方向。长江文化由精神内核演变为总体表现,再指向具体的三大课程,使隐性的精神内核变得直观具体,更具操作性,使自主评价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课程实施者的自主性评价是最灵活的。教师可以自行制定计划,自由记录实施过程,选择性地收集学生作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汇总,对学生做出正确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和总体性评价。参与的学生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主收集自己的作品,打上相应的等第;可以自由选择同伴进行交流欣赏,对同伴做出相应的口头和书面评价;更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评价,促进教师更好地组织好教学和活动。管理者的评价需要综合多方因素,定期对教师的计划、方案、总结进行检查,这是文字类的评价;不定期进行课堂、活动检查,这是对教师、学生活动能力的评价;现场展示更是对教师、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家长也可以是评价者。我们挑选有意愿、有能力的部分家长,请他们对课程、教师、学生进行评价。电话沟通比较随意自由,但胜在灵活。QQ、微信留言比较正式,可长可短,言简意赅。最郑重其事的当然是文稿和信件,从原因到建议,条分缕析,清楚详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课程开发实施为主线,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长江文化为引领的“龙翔”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学校成功创建为江阴市高品质学校。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大大增强,2020年,学校新增无锡市级名师3名,江阴市级名师6名,教师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29篇,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收获累累硕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在长江精神的引领下,不管是学科学习、活动能力,还是校史传承,大家互帮互学,其乐融融,各类获奖累计569项,各方面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师生的成长又推动了学校文化的大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彼此契合,互相成就。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长江文化观照下‘龙翔’校本新课程开发研究(A/D/2016/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7-13
作者简介:陶翠萍,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429)校长,高级教师;吴静霞,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429),高级教师。
关键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系统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A-0031-06
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位于长江之滨,黄山之麓,始建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当年,乡绅们出资在长山老街的崇圣庵内兴办学堂,起名为“龙翔小学”。历史变迁中,学校几易其址,数更其名。如今,学校命名为“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但“龙翔于天,造福桑梓”的尚学之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008年,学校开始研究长江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内涵,充分挖掘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丰富育人资源,整合万里长江的文化元素,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下,先后完成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长江文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长江文化引领下小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研究”。学校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能力,以长江文化研究为载体,建成了以“弘扬长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为品牌的学校特色。
在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精神内核。但如何传承校史,如何培养“龙翔学子”的长江精神,如何让长江文化精神内核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和能力呢?我们意识到,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抓手,那就是开发、实施适合学校和师生的“龙翔”校本课程。
一、纵览全局,课程目标指向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可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何其重要。为了做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课题组纵览全局,从三个维度制定课程目标。
一是学校发展目标。自2008年以来,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办学态度,在“为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秉承“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精神,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重点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学校、江阴市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近几年,学校注重全面发展,突出了“长江文化”这一特色研究。我们研究了长江的起源、历史变迁、人文地貌等,研究的面比较宽广,但研究的细节还有所欠缺,向纵深处的挖掘还不够,特别是长江文化研究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脉络不够清晰。为此,学校决定集中主要力量开发一套既契合学校长江文化和“龙翔”精神,又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符合师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套课程以国家课程为纲领,巩固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强调实施方法,将全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逐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品牌,打造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是教师发展目标。提升学校品位,形成良好的氛围,为的是让教师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发展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2008年,公办教师不足70人,名师寥寥无几。通过“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学校大专以上教师在全校教师中占比为70%,有3名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江阴市级以上名师29名,接近公办教师的三分之一;历年来代课教师考编成功的人数也逐年增加。学校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主意识、研究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水平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是学生发展目标。我们发现,农村学生的家长比较关注学习成绩,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能力可持续性发展的不足。基于这一点,我们把学生的发展确定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目标。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夯实学科课程的学习;带领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史馆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初步萌发敬畏生命和敬重自然的意识和观念。我们意在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各项教育内容有机整合,以“長江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学生的心间从小植入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种子。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同时发展教师能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这是我们课程开发实施的初心所在。
二、循序渐进,课程开发指向系统
课程的开发必须循序渐进、系统连贯,才能真正造福学生。在我们的“龙翔”校本课程中,“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课程开发的中心主旨,师生的兴趣和需求是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学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校史馆课程是课程开发的三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突破口、三条主线,“龙翔”校本课程得以落地生根。
(一)学科校本课程:主抓课堂
学科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的主阵地,更是学生发展的基点。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着力解决各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主抓课堂,在提升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渗透对学生长江精神的培养和内化。
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是这样操作的。因为习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课题组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紧扣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习作能力薄弱、教师对习作教学无从下手的实情,编写了校本教材《习作指导》(1~ 6年级)。首先是质量目标和实施策略,我们从“积累”“观察”“运用”三方面给出每个年级不同的层级目标和实实在在的层级指导策略;其次,给出每个年级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师生自评、互评,自改、互改;最后,给出各类文体的下水文、学生优秀习作、妙招列举、指导要点等,让教师会教、学生会写。整套教材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提高年段目标,强调系统性和学习梯度,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习作指导》中所涉及的习作依据、习作目标等都与国家课程标准一致,只是更具操作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涵容、坚毅、智慧、创新之精神。 数学、音乐、体育等其他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沿用了这一模式。
(二)活动课程:“2 1”模式
校本课程的第二大板块是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主要采用了“2 1”模式,即两条活动主线加一种活动方式。活动主线之一是周边基地。通过相关的考察调研,學校在周边企业、社区、场馆等单位中筛选出一部分与“长江文化”紧密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校长江文化研究的基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知识、涨本领。比如从海事基地学习海事人不畏艰难进行海上作业的坚毅精神;从特钢人身上学习不断开拓、不断奋进,将钢厂发展成世界最大钢丝绳生产基地的创新精神。活动主线之二是“印象城市”活动。我们学校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新市民子女。每逢假期,他们会跟随父母回到老家,在老家居住的那段时间就是他们最好的实践时机。我们因势利导,将一部分长江沿岸的城市定为研究对象,命名为“印象城市”。在学校,学生一起上网搜集有关城市资料。假期中,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下,一个个小分队走向这些城市,去实地考察、采访调查。最后,全体学生一起制作展板,通过微型班会向全校展示。
不管哪种活动,我们都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活动方式。我们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小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之前要定下研究主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拟采用的方法、研究所需要的帮助等,研究过程中要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最后大家还要写下研究结论和研究心得。
两条活动主线、一种活动方式,分低、中、高三个层次,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入周边基地和印象城市考察、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龙翔学子”锻造筋骨、磨炼心智。
(三)校史馆课程:物型文化建设
我们学校虽然只是一所农村小学,但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史,更能激发学生的爱校之心、爱家爱国之情。我们以“长江文化”为核心,围绕长江文化“涵容、坚毅、智慧、创新”的内涵,打造了长江文化校史馆。
“涵容篇”展示学校特色文化。有微缩长江景观介绍,有长江诗词展示,有长江名人故事集锦……以长江之海纳百川映射学校文化之“涵容”。“坚毅篇”呈现学校发展历史。有家乡历史介绍,有校名的更迭,有历代校友奋力打拼的珍贵照片……让参观者以史为镜,体悟“坚毅”。“智慧篇”展现师生智慧结晶。有高考状元经验分享,有精彩的课堂展示,也有活泼的野外实践……前辈先贤挥洒智慧的汗水,方有今日之成就。“创新篇”呈现学校的个性化特色建设。有“一校一品”的无线电项目,有航模、创客等高科技作品,有未来愿景的蓝图……师生奋发努力,模仿创新。
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做有根的学子,将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凝聚成一个中心——造福家乡,报效祖国。这样的“龙翔学子”才是与长江一样海纳百川、坚毅智慧的未来人才。
三、实践打磨,课程实施指向优化
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好路径就是实践,适合、优质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统整课程,优化实施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力支撑。不管是学科校本课程、活动课程,还是校史馆课程,都应以国家课程为中心,在实施的时间、地点、人员配备上优化整合,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是学科校本课程的校本化统整。“习作指导”“趣味数学”“足球”“音乐”等学科校本课程,都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本学科的知识内容。我们将每周五的第六节课统整为全校的学科校本课程教学时间。教师自由挑选合适的内容,展开教学;学生自由选择班级,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大家在一起为兴趣而学,或写或算,或唱或跳,自由发展。同时,学校定期开设读书节、数学节、体育节、音乐节等学科节,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是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统整。不论是基地活动,还是印象城市考察,学校都建立了分学段、分季节、系统化实施的活动机制。对于基地,我们一边维护已有基地,一边拓展新的基地。而一届又一届的印象城市活动以长江地形图为线索,由近及远,引导学生在校搜集资料,假期考察实践,既培育学生的家乡情结,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是校史馆课程的特色化统整。长江文化校史馆以图片、文字、音视频等为主,配备一批落落大方、有讲述能力的学生解说员。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各个年级的学生分批进入场馆,实地参观,感受学校文化的丰盈,激发学生的爱校之情、奋进之心,培育真正的“龙翔学子”。
(二)分层实施,优化方式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其长处就在于可以接地气、顺学情,因此学生经验的参与和课程内容的开放都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特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
1.优化学科校本课程内容
基于学科校本课程的设计初稿,学校聘请了专家前来诊脉。课题组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专家组意见进行自我检视,形成第二稿。接着,课题组核心成员和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课堂初步尝试,发现问题后及时记录,对课程设置再次商讨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有了第三稿,再向全校普及。在普及使用时,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内容,调整学习程度和进度。最后,学校统筹安排,最终形成第四稿。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循环往复,才有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学生对课程的喜好程度,也是检验课程优劣的标准。首先,我们让学生自我选择科目,发展兴趣,培养特长。喜欢体育的选择足球,文静好思的玩玩数学,乐感强烈的唱唱跳跳……其次,让学生找寻新的学习伙伴,启用开放的学习方式。同班比赛“二十四点”,跨级挑战各种实验,跟着爷爷奶奶搜寻童谣,邀请父母排练绘本剧……通过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学习伙伴,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些学科校本课程的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在完成国家课程时如虎添翼。 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优化了教,也优化了学,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更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2.优化活动课程梯度
活动最能锻炼人,但这些活动必须是有序、分层、经过精心设计的。经过多年拓展,学校周边“长江文化”活动基地越来越多,学校经过系统分析,对基地活動做了整体规划。
基地活动的对象定为中年段学生。三年级时“瀚宇博德”“兴澄特钢”两大基地为必选。这两家企业都注重生产与环保相结合,体现了“涵容、坚毅”的长江精神。因为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主要以参观听讲为主。学生亲眼目睹工人在车间穿梭、挥汗如雨的场景,对“坚毅”的感受会更深刻。四年级时“海事基地”“天江药业”为必选。这两家企业注重创新求变,契合“智慧、创新”的长江文化内涵。学生跟着海事员工在长江江面探测,看实验室内药品研发的严谨步骤,更能体悟自身“智慧、创新”的不足。此外,还有“福汇纺织”“苏之酥”“传澄袜业”等基地为自选项目。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学生能力自主选择,着重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素养。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实地参观,看看场景,听听讲座。回校后,谈谈感想,写写心得,最后以展板来展现成果。这样的基地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征,更为高年级的小课题研究打下基础。
长江岸线的城市很多,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亲临实地,可以让高年段学生根据户籍组成小组。每年,学校会定下一至两个城市。我们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学生在节假日回老家时由家长带领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当地居民,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并进一步搜集资料。最后,完成“小课题研究方案”,以班队活动的方式展示成果。外地学生虽身在异乡,但对家乡的牵绊总是无法释怀的。这样的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是无比的自豪,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潜移默化中,“造福桑梓”的情怀厚植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从基地活动到印象城市考察,中年段学生以看、听、想为主,做一些简单的摘抄、剪贴,写心得等,重在激发感想,学习方法。而高年段学生除了看看、听听,重点落在写上,需要动口、动手、动脑。中年段铺垫、积累,高年段锤炼、提升。在这样有梯度的活动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优化校史馆课程建设
长江文化校史馆是传承和发扬学校文化的物型空间,是通过实物造型、模型布置,配合图片、文字说明和音视频构建的一个可视化、交互式的学习载体。
进入馆内,长江全景图令人震撼,学生一边吟诵长江诗词,一边感叹长江之“涵容”。校史展板前,学校初创时期师生挥汗如雨,建围墙、平操场、修菜园、做学具的老照片,让学生久久驻足,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坚毅”。丰富多彩的“活动掠影”、各种奖状证书,让学生“做智慧学子,不断创新”的志愿油然而生。而特设的荣誉墙“等你来”更是激发学生努力奋斗,在此占有一席之地的豪情。校史馆文化成为一粒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在发展的前提下,基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特点,校史馆课程提出了不同的层级要求。低年级学生参观后互相说说心里话,向家长做些简单介绍;中年级学生写写观后感,让感悟落到实处;高年级学生要争当解说员,提出“金点子”,参与校史馆课程的深层建设。
建造这样一所场馆,不仅让学生有观摩的场所、学习的榜样,更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招聘解说员和“等你来”的荣誉墙都向学生抛出了橄榄枝,让学生觉得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长江精神的引领下勇往直前,持续发展,真正成长为“龙翔学子”。
(三)自主能动 优化评价
一套好的课程,还必须有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长江文化的内核怎样融入校本课程,使之成为学生前行的目标呢?学校结合长江精神与学生核心素养,制定了一份评价指南(见表1)。
如表1所示,八字精神内核是一种文化引领,指出了具体的方向。长江文化由精神内核演变为总体表现,再指向具体的三大课程,使隐性的精神内核变得直观具体,更具操作性,使自主评价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课程实施者的自主性评价是最灵活的。教师可以自行制定计划,自由记录实施过程,选择性地收集学生作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汇总,对学生做出正确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和总体性评价。参与的学生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主收集自己的作品,打上相应的等第;可以自由选择同伴进行交流欣赏,对同伴做出相应的口头和书面评价;更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做出评价,促进教师更好地组织好教学和活动。管理者的评价需要综合多方因素,定期对教师的计划、方案、总结进行检查,这是文字类的评价;不定期进行课堂、活动检查,这是对教师、学生活动能力的评价;现场展示更是对教师、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家长也可以是评价者。我们挑选有意愿、有能力的部分家长,请他们对课程、教师、学生进行评价。电话沟通比较随意自由,但胜在灵活。QQ、微信留言比较正式,可长可短,言简意赅。最郑重其事的当然是文稿和信件,从原因到建议,条分缕析,清楚详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年来,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课程开发实施为主线,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长江文化为引领的“龙翔”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学校成功创建为江阴市高品质学校。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也大大增强,2020年,学校新增无锡市级名师3名,江阴市级名师6名,教师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29篇,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收获累累硕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在长江精神的引领下,不管是学科学习、活动能力,还是校史传承,大家互帮互学,其乐融融,各类获奖累计569项,各方面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极大地满足了教师、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师生的成长又推动了学校文化的大发展。学校、教师、学生彼此契合,互相成就。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长江文化观照下‘龙翔’校本新课程开发研究(A/D/2016/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7-13
作者简介:陶翠萍,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429)校长,高级教师;吴静霞,江阴高新区长山中心小学(江苏无锡,214429),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