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正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胶着期,步入新动能加速扩张的关键期。那么,在这样的新时期,怎样深层次分析和观察新动能,如何认识新动能带来的机遇及挑战,这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来分析。
新动能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他们的出现无疑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注入了强心剂。机遇自不待言,挑战亦不容忽视。我们不妨从以下5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分析一: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颠覆性创新增多,后来者在很多领域不需要模仿前人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比较像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间的代际更替,后来者可以忽略做电子管、晶体管的过程,直接研发集成电路。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在新经济时代可以利用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实现超越。当然,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新工业革命已有多年,在此期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各种颠覆性创新并没有带动发达经济体全面复苏。不仅如此,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会加剧经济发展失衡,掌握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加大。
分析二:培育新动能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在传统生产要素领域,如土地、资本、劳动;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如教育、医疗、科技,这些供给侧的改革应当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前完成,但到目前为止仍在进行。拿劳动来说,人是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但是现有体制不够利于人才的成长和流动。在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全部报酬中,“五险一金”要占一半左右,加大了创新企业的用工成本。北上广深这些创新企业集中的地方,高薪聘请的人才如果他的户口不在本地,就不能马上买车、买房,不能痛快让孩子上学。除此之外,在其他要素领域,土地没有完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窄。这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三:要从正反两方面看新动能对就业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单位GDP吸纳的就业人数会减少。但近几年,单位GDP吸纳就业的人数在增加。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9%左右,全年新增1200多万就业,这几年经济增长7%左右,每年却解决了1300多万就業。这可以解释为新业态带来就业的增长,像电商、快递、网约车等吸纳了很多就业。但也要看到,现在新吸纳的就业大部分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岗位,这类岗位的增加会有一个极限,不能认为现在的就业增长势头是一个长久现象。一般来讲,新技术对于人工的替代远多于新产业创造的就业。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很多职业,比如超市收银员、接线员等,以后被淘汰的工种还会很多。
分析四:在新动能作用下,企业不变革就死亡。日本有很多百年老店,但新的百年老店很难再出现。即便是很成功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管理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仍在沿用实物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这可能适用于传统工业。在新动能时代,如何转向管资本为主,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人才、创新的核心价值,这是国企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五:新动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公开性、管理精细化程度得以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传统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形、信息单向传播。现代社会结构则表现为扁平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与以往相比,社会治理对象的期望值更高,公众意见表达渠道增多,瞬时回应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政府的组织决策、组织形态、组织方式、组织行为、决策机制等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
中央提出培育新动能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培育新动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扶持政策上还不能一步到位。比如,现在出台的政策大多着眼于生产环节,涉及分配、交换、消费的政策不多,说明政策覆盖面还不够全。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前面往往冠之以“积极探索”“有序放宽”“研究制定”等限定词,说明相关政策一时无法出台,扶持力度还不够。一些部门和地方,在新兴业态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急于加强管理,甚至出台逆向调节的措施。
我们国家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条块分割,推动一项事业,条条出条条的政策,块块出块块的政策。培育新动能不是靠一两项政策可以解决的,需要突破条块分割体制,构建新的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行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又需要各地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措施。
总之,新动能的出现,意味着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主动变革、积极引领,还是静观其变、固步自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
新动能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方向,他们的出现无疑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注入了强心剂。机遇自不待言,挑战亦不容忽视。我们不妨从以下5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分析一: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颠覆性创新增多,后来者在很多领域不需要模仿前人就可以做得很好。这比较像电子管、晶体管、大规模集成电路间的代际更替,后来者可以忽略做电子管、晶体管的过程,直接研发集成电路。中国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国家,在新经济时代可以利用颠覆性创新的机会实现超越。当然,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新工业革命已有多年,在此期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各种颠覆性创新并没有带动发达经济体全面复苏。不仅如此,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会加剧经济发展失衡,掌握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贫富差距可能会加大。
分析二:培育新动能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在传统生产要素领域,如土地、资本、劳动;在传统服务业领域,如教育、医疗、科技,这些供给侧的改革应当在上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前完成,但到目前为止仍在进行。拿劳动来说,人是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但是现有体制不够利于人才的成长和流动。在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全部报酬中,“五险一金”要占一半左右,加大了创新企业的用工成本。北上广深这些创新企业集中的地方,高薪聘请的人才如果他的户口不在本地,就不能马上买车、买房,不能痛快让孩子上学。除此之外,在其他要素领域,土地没有完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窄。这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三:要从正反两方面看新动能对就业的影响。传统经济理论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单位GDP吸纳的就业人数会减少。但近几年,单位GDP吸纳就业的人数在增加。比如,2011年经济增长9%左右,全年新增1200多万就业,这几年经济增长7%左右,每年却解决了1300多万就業。这可以解释为新业态带来就业的增长,像电商、快递、网约车等吸纳了很多就业。但也要看到,现在新吸纳的就业大部分是低学历、低技能的岗位,这类岗位的增加会有一个极限,不能认为现在的就业增长势头是一个长久现象。一般来讲,新技术对于人工的替代远多于新产业创造的就业。发达国家已经淘汰了很多职业,比如超市收银员、接线员等,以后被淘汰的工种还会很多。
分析四:在新动能作用下,企业不变革就死亡。日本有很多百年老店,但新的百年老店很难再出现。即便是很成功的企业,在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管理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仍在沿用实物管理的方法,主要表现为管人管事管资产,这可能适用于传统工业。在新动能时代,如何转向管资本为主,如何在管理中体现人才、创新的核心价值,这是国企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
分析五:新动能直接影响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使信息公开性、管理精细化程度得以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传统社会结构表现为金字塔形、信息单向传播。现代社会结构则表现为扁平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与以往相比,社会治理对象的期望值更高,公众意见表达渠道增多,瞬时回应难度加大。这就要求政府的组织决策、组织形态、组织方式、组织行为、决策机制等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
中央提出培育新动能后,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大数据、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培育新动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扶持政策上还不能一步到位。比如,现在出台的政策大多着眼于生产环节,涉及分配、交换、消费的政策不多,说明政策覆盖面还不够全。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前面往往冠之以“积极探索”“有序放宽”“研究制定”等限定词,说明相关政策一时无法出台,扶持力度还不够。一些部门和地方,在新兴业态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就急于加强管理,甚至出台逆向调节的措施。
我们国家经济体制的特点是条块分割,推动一项事业,条条出条条的政策,块块出块块的政策。培育新动能不是靠一两项政策可以解决的,需要突破条块分割体制,构建新的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和行业政策等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又需要各地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措施。
总之,新动能的出现,意味着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是主动变革、积极引领,还是静观其变、固步自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