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结果,也是学校、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对此,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应承载的使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摈弃功利性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人文关怀人文引导
一、高中语文教学功利化的原因这是一位高中生的心声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多么期待语文课老师能带领大家缓步于柔柔的康河畔;我多么期望老师能带我走入贝尔曼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人性的光辉;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用他们广博的知识引领我们去体悟鲁迅的怨、贾捷的愁……可当幻想一次次被生字、文言现象所侵蚀,我们是弱者,无奈地咬文嚼字,而那抒情、深邃的现代文却着实越来越远!”这位高中生的心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功利性太强。那么是什么导致灵动的语文教学走向功利化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高考的约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是42分选择题,当时还考错别字,于是我们在高一时便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专题复习改错别字练习,后来高考改革了,不考了,便再也无人过问。每位老师都在高一时就时刻围绕高考转,文言文加分了,诗歌鉴赏题分提高了,现代文阅读多了道探究题,这些高考信息、高考动向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位老师,高一不会比高三老师知道得晚。高考始终像一个无形的枷锁牵绊着老师和学生。
(二)社会舆论的压力孩子们都是要参加高考的
社会、家长看一所学校好不好,看一个老师教得好不好,都是看学生的高考成绩,再说高考成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又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呢。
二、避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
语文教学走向功利化确实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我们必须强调语文教学不可太功利。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关素养的学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非常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不能过于看重语文学科的功利性,忽视了语文自身的美和真。再者,学生也不是产品,不可用一个模子来生产。功利化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呢?
(一)明确语文教学应承载的使命
让学生喜欢阅读语文课是一门生动的课,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上语文课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在应试教育中,因为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讲解,做不完的练习,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厌烦读书。由于网络、卡通、漫画等各种媒体的影响,许多孩子越来越远离阅读、不爱阅读了。有统计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约有60%不爱读书。这些更使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么重要。
让学生学会审美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它包括语言、文学的广泛内容。文字是语言艺术,即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审美意识,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描绘的感受,在脑海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形象图景,并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联想等心理活动,获得深广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处于花枝招展的年龄,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衣着打扮适合年龄和身份就是美,朴素、大方、协调就是美。另外,语文课还可以教育学生讲究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和人交际中讲究文明礼貌、服饰整洁、谈吐文雅、行为大方、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这样才会使自己真正美丽。现在的社会需要有知识技能的人,更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的人。
让学生学会爱爱,是教育的生命,教育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生动的、诗意的、美妙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觉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语文教科书中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社会之爱等。例如:我在教《父亲》这一课时就注重让学生感知父亲对自己的爱。母亲的温蔼慈爱像永远的月光笼罩着我们,而父亲给人的感觉总是威严,很多孩子一提起父亲总是想到“打骂”二字。学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亲有没有关爱过自己,很多学生都能说出一两件记忆深刻的事,并真切地感受到父爱。又如: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徐志摩用诗意的语言让我们感触到大自然的美妙。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平时不在意的日出、日落,观察自己的熟悉的校园。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是这样美。这样,学生可以从爱父母、爱学校中慢慢学会爱社会、爱祖国。
(二)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
扭转教学观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抱着节约时间的态度,只要学生背会即可,定位错误,必然导致教学的单调、乏味,学生上这样的语文课,从考试效果来看可能背诵、默写也不差,可是如果语文课都这样上,那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抹煞语文课的艺术性、人文性。语文教学应有选择地讲,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多下来的时间可留给学生自己感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仅仅达到会背诵的目的并不难,可那样的话,这首词就只为默写服务了。我在教这首词时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朗诵,先是自由朗读,然后点名朗读,接着点评,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欣赏后加上自己的感悟再自由朗读。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苏轼站在赤壁边上面朝滚滚江水一手捋着胡须一边吟诗;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周瑜手摇羽扇指挥若定,赤壁之战弹指间大局已定。这样,在一咏三叹中反复朗读品味,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师生共同沉醉于这种情景,从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这才是语文课应有的面貌。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如此,只有学生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这正和许多语文教师公认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观点相一致。正因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地位一直很尴尬。语数外三门主科,语文虽排在前,却最不受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确实,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他科目见效那么快,但也绝不是不需要学,不学语文肯定会退步。为此,我常常给学生灌输一种大语文概念。不只是在语文课上,其实在数学、地理、物理等课上,哪一门课用不到语文知识呢,还有平常与人的交流也是语文能力的展示。我还常常让学生多读些杂书、闲书,包括报纸,学习语文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何必把学生局限于教材中呢?我现在教的这个班是个理科班,刚接手时,班上学生无一人有“闲书”,课余时间就只见嬉戏、打闹,课上对语文也提不起兴趣,后来我每个星期安排一堂读书课让学生自由看书。开头几次,每到读书课总有人没书看浪费时间,有书的同学也是临时借来充数的。渐渐地情况有了好转,主动看书的同学多了,主动买书的同学多了,会自主安排读书时间的同学多了。学生在语文成绩上也有了提高,特别是作文变得有话可说了。
引导学生摈弃功利性学习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学习不能掺沙子,尤怕和“功利”二字挂边,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高中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学。因此,他们讲得最多的是高考,总希望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法宝:学语文也像吃“泻立停”一样立竿见影。对此,我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在现行的竞争机制下,也许考大学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如果一切从功利出发,那只有事与愿违,你越想得到的就越容易失去。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必须摈弃功利,保持一颗平常心。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让学生少点功利,对学生多些人文关怀和人生引领,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积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人生素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和人生境界。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来自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学生语文积累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深层次的动机所引发的学习行为才会更持久更高效。少点功利主义,多些人文关怀和人生引领,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以提升,我们的学生的心底就会多些人文素养的种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人文关怀人文引导
一、高中语文教学功利化的原因这是一位高中生的心声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我多么期待语文课老师能带领大家缓步于柔柔的康河畔;我多么期望老师能带我走入贝尔曼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人性的光辉;我多么希望老师能用他们广博的知识引领我们去体悟鲁迅的怨、贾捷的愁……可当幻想一次次被生字、文言现象所侵蚀,我们是弱者,无奈地咬文嚼字,而那抒情、深邃的现代文却着实越来越远!”这位高中生的心声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功利性太强。那么是什么导致灵动的语文教学走向功利化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高考的约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
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是42分选择题,当时还考错别字,于是我们在高一时便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专题复习改错别字练习,后来高考改革了,不考了,便再也无人过问。每位老师都在高一时就时刻围绕高考转,文言文加分了,诗歌鉴赏题分提高了,现代文阅读多了道探究题,这些高考信息、高考动向在第一时间传达到每位老师,高一不会比高三老师知道得晚。高考始终像一个无形的枷锁牵绊着老师和学生。
(二)社会舆论的压力孩子们都是要参加高考的
社会、家长看一所学校好不好,看一个老师教得好不好,都是看学生的高考成绩,再说高考成绩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又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呢。
二、避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
语文教学走向功利化确实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我们必须强调语文教学不可太功利。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关素养的学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非常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不能过于看重语文学科的功利性,忽视了语文自身的美和真。再者,学生也不是产品,不可用一个模子来生产。功利化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呢?
(一)明确语文教学应承载的使命
让学生喜欢阅读语文课是一门生动的课,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上语文课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在应试教育中,因为听老师枯燥无味的分析讲解,做不完的练习,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厌烦读书。由于网络、卡通、漫画等各种媒体的影响,许多孩子越来越远离阅读、不爱阅读了。有统计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约有60%不爱读书。这些更使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么重要。
让学生学会审美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它包括语言、文学的广泛内容。文字是语言艺术,即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美丑属性,表现作者审美意识,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描绘的感受,在脑海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形象图景,并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联想等心理活动,获得深广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处于花枝招展的年龄,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衣着打扮适合年龄和身份就是美,朴素、大方、协调就是美。另外,语文课还可以教育学生讲究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和人交际中讲究文明礼貌、服饰整洁、谈吐文雅、行为大方、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这样才会使自己真正美丽。现在的社会需要有知识技能的人,更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审美情趣的人。
让学生学会爱爱,是教育的生命,教育的灵魂。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生动的、诗意的、美妙的,爱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觉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语文教科书中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爱、自然之爱、祖国之爱、社会之爱等。例如:我在教《父亲》这一课时就注重让学生感知父亲对自己的爱。母亲的温蔼慈爱像永远的月光笼罩着我们,而父亲给人的感觉总是威严,很多孩子一提起父亲总是想到“打骂”二字。学完这一课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父亲有没有关爱过自己,很多学生都能说出一两件记忆深刻的事,并真切地感受到父爱。又如: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徐志摩用诗意的语言让我们感触到大自然的美妙。我在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平时不在意的日出、日落,观察自己的熟悉的校园。学生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是这样美。这样,学生可以从爱父母、爱学校中慢慢学会爱社会、爱祖国。
(二)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
扭转教学观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抱着节约时间的态度,只要学生背会即可,定位错误,必然导致教学的单调、乏味,学生上这样的语文课,从考试效果来看可能背诵、默写也不差,可是如果语文课都这样上,那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抹煞语文课的艺术性、人文性。语文教学应有选择地讲,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多下来的时间可留给学生自己感悟。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如果仅仅达到会背诵的目的并不难,可那样的话,这首词就只为默写服务了。我在教这首词时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朗诵,先是自由朗读,然后点名朗读,接着点评,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读,欣赏后加上自己的感悟再自由朗读。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苏轼站在赤壁边上面朝滚滚江水一手捋着胡须一边吟诗;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周瑜手摇羽扇指挥若定,赤壁之战弹指间大局已定。这样,在一咏三叹中反复朗读品味,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师生共同沉醉于这种情景,从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韵律美,这才是语文课应有的面貌。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科的学习尤其如此,只有学生走进语文,接受感染,才能悟出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这正和许多语文教师公认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观点相一致。正因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在高中,语文的地位一直很尴尬。语数外三门主科,语文虽排在前,却最不受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确实,语文这门学科不像其他科目见效那么快,但也绝不是不需要学,不学语文肯定会退步。为此,我常常给学生灌输一种大语文概念。不只是在语文课上,其实在数学、地理、物理等课上,哪一门课用不到语文知识呢,还有平常与人的交流也是语文能力的展示。我还常常让学生多读些杂书、闲书,包括报纸,学习语文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何必把学生局限于教材中呢?我现在教的这个班是个理科班,刚接手时,班上学生无一人有“闲书”,课余时间就只见嬉戏、打闹,课上对语文也提不起兴趣,后来我每个星期安排一堂读书课让学生自由看书。开头几次,每到读书课总有人没书看浪费时间,有书的同学也是临时借来充数的。渐渐地情况有了好转,主动看书的同学多了,主动买书的同学多了,会自主安排读书时间的同学多了。学生在语文成绩上也有了提高,特别是作文变得有话可说了。
引导学生摈弃功利性学习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学习不能掺沙子,尤怕和“功利”二字挂边,语文学习讲究“功到自然成”。高中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学。因此,他们讲得最多的是高考,总希望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法宝:学语文也像吃“泻立停”一样立竿见影。对此,我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在现行的竞争机制下,也许考大学是唯一的选择;但是如果一切从功利出发,那只有事与愿违,你越想得到的就越容易失去。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必须摈弃功利,保持一颗平常心。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让学生少点功利,对学生多些人文关怀和人生引领,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积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主要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人生素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和人生境界。惟其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来自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学生语文积累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深层次的动机所引发的学习行为才会更持久更高效。少点功利主义,多些人文关怀和人生引领,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以提升,我们的学生的心底就会多些人文素养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