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爬练走,家长别过度保护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sxh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保护,要么让孩子成为胆小鬼,要么成为傻大胆儿。
  女儿杨杨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姥姥家住。客厅小,东西杂,孩子想下地玩,姥姥也是好心,也许怕碰着孩子,始终把孩子抱得紧紧的。杨杨到9个多月时,还不会爬。
  怎么办?我果断决定,收拾出一间屋子,让孩子在里面尽情折腾。
  我把刀子、剪子、螺丝刀等等尖锐的东西移出去,把玻璃杯、热水瓶等易碎的东西也移出去,让孩子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安全无害的。
  不到一个星期,杨杨学会爬了。然后,我们看呆了——孩子一点不“幼稚”,完全知道怎么爬是安全的。
  在平地上,杨杨撒欢爬,但一遇到往下的台阶,哪怕只有十公分,她都是立马屁股一转,倒着爬下去,那股子认真劲儿,太逗了,我忍了又忍才没笑出来,这没什么,要命的是她每天都要“表演”十来回。
  杨杨学走路,我们没有用过学步车、学步带,甚至没有提过杨杨的手扶着她走路。我和家人就此达成共识,让孩子自己掌握成长的节奏,保护、锻炼她的自我保护意识。
  杨杨当然不是一下子就学会走路的。刚开始,杨杨先进行从爬到直立的练习。碰到桌子、茶几、沙发、墙,凡是能扶着站起来的地方,她都很开心地扶着站一会儿,特别兴奋时,还会扶着慢慢向前蹭几步。
  说实话,看着她想走路的样子,我特别想上前帮帮她。这时,我都一遍遍提醒自己:坚持住,别插手!我知道,在我的或者学步带、学步车的帮助下,她确实能学会走路,而凭她自己本事摸着石头过河,也能学会走路,但她的收获大不一样。
  如果我帮助她,看似安全有保障了,但很容易破坏孩子在探索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平衡协调能力。你想啊,如果有东西可以帮助孩子平衡,她就不需要担心失去平衡,那平衡协调能力怎么能得到锻炼呢?如果有东西可以避免她出现安全问题,安全也就不需要在练习过程中考虑,那么安全意识一定不会增强,而在减退。
  学会走路后,杨杨的活动范围更大了,就更能看出孩子是有自我保护天生本能。
  杨杨扶着墙到了门边,遇到了一个大障碍——门框。她会自己想办法,有时会很努力地、踉踉跄跄地向前迈几步,赶紧抓住另一个门框。有时候觉得不稳妥,就从门框边上趴下来,爬过去,再晃晃悠悠站起来,继续向前。
  家里的桌子、椅子、沙发,只要她能看到的,都要摸爬滚打个遍才满足。杨杨的旅程一般从沙发上启动,走到沙发扶手上,再迈到相邻餐桌上,再爬到餐椅上,最后从椅子上爬下来。是不是听起来很像在早教中心特意设置的过障碍项目?
  其实吧,与其花钱到儿童乐园或者早教中心去玩一些已经设置好的障碍,倒不如在家里玩家居布置中隐形的障碍,安全又省钱。别小看这个过程,杨杨从中很好地练习了攀爬、四肢协调、专注等能力。
  刚开始,杨杨不熟练,虽然已经会走了,但从沙发到扶手,从扶手到餐桌,都是靠爬,而且要反复试探,小心加小心。一看就知道她在为安全考虑,孩子知道怎样是危险的,怎样是安全的。
  后来练得越来越多,她这套跨越障碍的本事越来越熟练,最后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于是,我们每天都能看数十场杂技表演,免费的。
  当然,有时候会出差池,孩子会受点小伤,但这时候家长更得管住自己,不要过度担心。
  有一次,杨杨在从沙发扶手迈到餐桌上时,没站稳,摔了个屁股蹲,手和脚朝上卡在沙发和桌子之间的缝中。我没大喊大叫,因为早先就预料到这种情况,我告诫自己:这时候,我如果吱哇乱叫,我爽了,但孩子就只关注我的感受了,只觉得这事很恐怖,却打断了她自己的探索过程。
  我很平静地过去把杨杨解救了出来。接下来的几天,杨杨每次跨越沙发和餐桌时,都会小心翼翼地趴下身子,四肢着地,慢慢爬过去,然后再起来继续走,那严谨的态度,好像过悬崖峭壁一般。
  你看,孩子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而且也有因危险经历而调试行为的智慧。家长放手,孩子才会学聪明。
其他文献
好像现在流行说“坏孩子”,我也想说说自己差点成为“坏孩子”的经历。小学四年级前,我是一个“坏孩子”,老师不待见我。老师不待见我,我就不愿上学,不愿上学成绩更不好,老师更不待见。同学看老师不待见我,就学着老师也不待见我。  有一次和同学打架,他用砖头在我头上凿了个洞,手法专业,瞬间满脸是血。我爸认为学校该负责,就带我找老师评理,老师当面表态一定惩罚打人学生。爸爸走了,老师问为什么打架,打人的小孩先讲
期刊
学校专门派给孩子个一对一的“伙伴”  当儿子祺祺刚刚进入小学预备班,回家后经常会念叨着一个名字:特瑞。比如“特瑞今天和我一起玩球了”或“特瑞今天带我看手工制作室了”。  特瑞是6年级学生,是学校派给祺祺的“伙伴” ,这是很多澳洲学校都在实行的“伙伴系统”。每个刚入学的小孩子,都有一个5年级或6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做他(她)的伙伴。  其实,这个6年级大伙伴的工作可不少,要带这位小伙伴熟悉环境,能找
期刊
孩子对啥都好奇,图钉、玻璃、硬币……都能吞到肚子里,如果嘴够大,雄心壮志是吃掉飞机大炮。儿科医生鱼小南在门诊上经常遇到这种事,这不,今天又来了一位。
期刊
浙江发生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一名母亲,将一岁多的儿子摔死在地上,她对自己过激行为的解释是:跟丈夫吵架,心情不好。这一视频发到网上后,激起民愤,骂声一片。  大家义愤填膺,道德审判声音最高。但当完审判官,我们还是再来思考一下这件事到底在说什么。  她心情不好。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跟在心情好时做的事肯定会有差别,心情好时刷盘刷碗,心情不好时摔盘摔碗。在这个案子中,丈夫对妻子挺疼爱,但自从有了孩子之后,
期刊
往昔  40年前,十月的一个下午,美国纽约。  4岁的乔希·米勒,在自家后院里玩耍,妈妈正在厨房做饭。门铃响了,乔希马上冲出去开门。在厚重的铁门的另一侧,站着邻居家的大哥哥。乔希把门打开时被泼了一脸硫酸。  乔希全身17%的地方烧伤,其中有11%是三度烧伤,大部分在脸部。乔希经历了无数次手术,经历了无数次难忍的疼痛。  乔希学会了用拐杖,然后住进了布鲁克林高地的盲人疗养院。爸爸用儿童攀玩架做了个上
期刊
专家解答≡王玉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  编辑≡孙立峰  新官上任三把火,这话对刚刚“上任”的爸爸妈妈来说,挺合适,不过这火却是心头之火。不管出生前做过多少准备,面对一个看上去无比柔弱的小生命,还是有些手足无措。  我在看门诊时,经常遇到家长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风风火火闯医院,而且是全家总动员,个个焦虑、情绪紧张。等家长心急如焚地说完宝宝的症状后,我发现很多是新生宝宝期常见的现象,是正常的,
期刊
高中有个同学牙不好,常常半夜疼得睡不着觉,第二天听课没精神,后来落榜复读,老师找他谈话:你呀,先把牙治好!  这事让我挺震动的,后来做了妈妈,对于女儿知非的牙齿就格外关注。知非六岁的时候,有天晚上我突然发现她牙上有个黑色的小点,开始以为是食物残渣,仔细一看,是龋齿。  第二天我就带知非去了牙科。医生说:发现及时,补起来就行,不用紧张。  因为特重视孩子的牙齿,所以不管是牙具还是牙膏我都特上心,孩子
期刊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接连发生,探寻一下事件背后的细节,就会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孩子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这跟家庭教育有极大关系。  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会在孩子出门的那一天从天而降,需要从小培养。  其实,孩子天生是有自我保护意识的,傻大胆的孩子,一般都是小时候家长包办太多了。  家长逐渐放手,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智慧才会蹭蹭长。
期刊
要不是因为工作关系,给我100块钱我也不看央视“中国最美孝心少年”这样的晚会。我知道,我一定会流很多眼泪,但真的,我不是感动,是憋屈!  2014年评上的10位最美孝心少年,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也不过16岁(16岁的这个孩子,也是从5岁起就开始“尽孝”了)。如果孩子们的“最美”,是用父母的“失职”换来的,不评也罢!评选缺乏最起码的儿童权利的视角,缺少尊重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  主持人白岩松在晚会
期刊
孩子刚开始独立出行,家长先跟一跟  看刘同学说得那么热闹,我这当爹的得补充两句了。估计你们肯定把刘同学他爹给想象成一个脑门上顶着个“二”的人,或者铁石心肠到丧心病狂的家伙,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决定让刘同学自己从杭州回齐齐哈尔,我和他妈开始也担心,毕竟孩子才十二三岁。我们俩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他试试。但前提是,我们得跟一跟。当然不是我们跟在刘同学屁股后面,而是把这事托付给了在机场工作的朋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