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

来源 :图书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技术发展、用户需求、服务提升等方面论述了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并从做好整体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馆员素质方面探讨了空间再造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传统公共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的转型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实现广泛的理解、接受和认同,用外国语言文字积极主动地阐释、表述、传播中国话语,即中国对外话语的外国语言文字再现和传播,仍是不可或缺的方式.该项工作成效显著,但仍然与营造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舆论环境不相适应.应当更加注重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倡导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立场的前提下,把外文再现方式“委任”给实践者,使其能贴近不同群体受众,以易于受众理解接受的方式,在内容取舍上,采取完整再现(全译)、局部再现(节译、摘译)和轮廓勾勒(编译、译述)等相结合的再现方式;在语言形式上,采用
德国媒体2000年代涉华经济报道呈现高度负面倾向性特征.为考察德媒自十八大以来对中国经济话语的建构方式与认知模式是否有所转变,本研究以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2012-2020年涉华经济报道为语料,以语篇-历史批评话语研究为理论指导,通过将包括隐含迪利克雷分布主题模型等在内的新型数据驱动型语料库方法与传统质性话语研究相结合,对该复杂话语进行了宏观历时主题演变与微观共时主体对比的解析.研究发现十八大以后该话语在宏观历时向度发生了由内向外的主题结构迁移,在微观共时向度建构的不再是以负面为主,而是出现两级分
传统语法以词类划分和主谓结构思想构成语句最基本的句法结构性,其形而上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与谓述思想.汉语缺乏系统的形态标记,词类划分缺乏形态依据.关于汉语的语法研究不断证明,以基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传统语法分析汉语有诸多不适,应回到我们自己的逻辑经典中,寻找汉语句法构句的密钥.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逻辑与中国古代逻辑经典墨辩逻辑如何定义概念与语言、概念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利用初始概念形成逻辑判断,为“主语-谓语”结构与“话题-说明”结构的差异找到哲学与逻辑上的基础.同时,从语言学研究对语言主观性的觉察入
红色文献是党史国史的记录,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遗产,传承和活化红色文献在当下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以广西鹿寨县的红色文献为例,通过查阅红色文献与采访党史研究人员,简述鹿寨县红色文献的概况,归纳其特点,总结出其具有钩沉史实、纠正谬误、永续红色和资政育人的价值;阐述传承和活化红色文献的方式:建立红色文化陈列馆;编撰党史、革命史书籍;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会传播;进行党史国史教育.探讨红色文献的独特价值以及传承和活化红色文献的一般途径,为档案馆、图书馆、史志编研机构等相关部门整理、传承和活化红色
句法孤岛概念源于Ross(1967)发现从某些句法结构中提取成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些句法结构包括:复杂名词结构(complex noun phrase structure)、并列结构(coordinate structures)、附接语结构(adjunct structures)、主语结构(subject sentential structures)、左分支结构(left branches)等,由此Ross(1967)把这样的语言环境比喻成一个孤岛,在这里一些转换的规则(如长距离论元或者非论元移位)可能
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蕴含丰富的红色资源,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弘扬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促进“红色文化品牌”建设,重点挖掘建党初期上海红色资源,形成“上海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特色资源库.为增强资源库的可读性,实现上海红色资源立体、有序、多形式、标准化的呈现,探索了红色资源内容开发组织、资源库功能和数据规范标准建设的有效途径,对资源库后续应用提出了建立共享机制、拓展数字化应用和提升阅读体验的思路,可为地方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借鉴.
红色文献是传承红色文化、记录红色历史的主要载体和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精神、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媒介和有力抓手.公共图书馆应通过编撰红色文献联合目录、构建红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打造红色文献的研究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献阅读推广活动等方式加快本地区红色文献资源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让红色文献“活起来”,真正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
空间再造是高校图书馆在新时代背景下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查、案例分析,从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方面总结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及服务创新的思考,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功能转型、创新服务提供借鉴.
国歌是听得见的国家形象,代表我国的主权与尊严,国歌的翻译要在《国歌法》的语境下进行.梳理了国歌的前身《义勇军进行曲》英译的渊源及其国际影响,并基于对《国歌法》的解读指出,近些年译界学者对国歌的英译及研究违背了《国歌法》的相关要求,国歌只能用中文演唱,可唱性译词不符合时代语境的要求.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不要翻译.翻译应遵循从“有为”到“无为”的原则,实现译语受众对中文源语文本的追溯和回归,最终以源语欣赏的方式传递艺术感染力,弘扬中国文化.
近年来,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提供精准化、标准化、高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对山东省济南市泉城书房设计、建设、运维进行分析,以期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