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民族 火的节日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aibo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叮铃铃,山脚一串碎响,彝人们按礼制排列,双脚在青石板地上挪移,正向心中的神灵缓步靠近。
  他们心中敬畏天、地、山和水,而火,使人类不再受到饥饿和寒冷的力量,则是他们的救命恩人。在彝人自己的传说中,火是天上掉下来的救命草,让他们获得了生命和食物。传承千年,如今彝人仍认为火能促进庄稼生长,烧死作祟害人的巫蛊。
  没有人能比彝人更爱火,在这个雨水最丰富的季节,他们选择祭火。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火把节,也就是彝人的新年。


  祭祀
  7月18日,一大清早,楚雄板凳山一个村的村民老老少少全部出动,在毕摩的带领下按礼制依次绕山祭神。
  在彝族村寨,毕摩是精神首领,也是和鬼神距离最近的人。每次祭祀之前三天,毕摩须三天不能吃荤,不和女性同房,甚至不能和女性同坐一条板凳,且必须在祭祀前把身体清洗干净,才可以举行祭祀活动。这些规矩是毕摩必须要遵守的,而这些程序也为祭祀仪式带来了更为庄重的神秘感。
  在毕摩所带领的祭祀队伍中,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手拿法器的毕摩,紧接着是拿锣和吹号的护法队伍,接着是村里的男人,最后是村里盛装出席的妇女和儿童。众人依次从村里步行到供奉着神灵的神山,按顺序先后祭拜山神和毕摩祖先。
  在每一次祭拜的过程中,九声锣响按节奏循环奏响,号角、唢呐声连续不断。毕摩首先把供品放在供台上,点上香烛,随行的村民按顺序依次上香,整个过程井井有条。没有任何人会违反祭祀的规则,大部分人均在整个过程中沉默不语,只有毕摩一人一直低吟诵经。只有在祭祀完毕后,大家返回村寨的途中,队伍中的男女才会用四弦琴伴奏,对唱起传统的彝族歌曲。
  祭祀始终伴随在火把节期间,祭火则是火把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人能比彝人更爱火,在这个雨水最丰富的季节,他们选择祭火,经历过多次火把节的人都说,几乎每年的火把节都会下雨。


  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晚上九点整,祭火点火开始,毕摩首先以传统方式钻木取火,钻木取火的工具是一个由木棍、木巢和绳索组成的装置,两个人来回拉动绳索用来转动用绳索围绕的木棍,木棍尖的一头在木巢里摩擦已经放好的干燥松毛,几分钟后,木巢中就冒出烟来,不一会明火就从木巢中升起。此时毕摩用木巢中的火种点燃早已经架好在中心位置的巨型火把,随后,毕摩开始诵经祭火。礼毕,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松木扎成的火把,身上背上一包松香粉,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边念边把松香粉朝火把抛出,立刻形成一串火星,照耀在夜空中。
  李加胜是来自楚雄武定的大毕摩,1991年被评为国家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他说:“祭火的主要愿望就是风调雨顺,保佑全村所有人平安吉祥,一年比一年兴旺。”李加胜回忆,在他小的时候祭火的流程更为复杂,祭火、祭天、地、山水这些流程都必不可少,“毕摩要把树枝和树叶扎起来制作成衣服,给部分村民穿上,同时脸上画成花脸,这身打扮其实是在扮演鬼,毕摩要把他们驱逐出去,才能使村寨里平平安安。”李加胜说这个环节现在已经没有了。
  跺腳
  “弦子一响左脚痒”,在楚雄彝族村寨,没有人不会跳左脚舞。火把节期间打跳跺脚是必须要有的环节。可以说,在每一个彝族村寨都会有一块空地是用来跳舞的,在火把节的三天活动中,所有农活都可以暂时放下,只用尽情舞蹈玩乐。一位彝族大妈告诉我,他们只要遇到喜事就会跳舞,遇到节日,喜事,过寿等喜事,跳舞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常在跳舞的空地上,彝族男女们会自发围成若干个小圈,可以是大圈套小圈,也可以是圈圈分离。一般年轻的男女会跳节奏较为激烈欢快的打跳舞步,而年纪稍长的则会跳“攒步”,这种舞步节奏悠扬缓慢,每次只用迈很小的一步,肢体的动作幅度也非常小。当地人告诉我,彝人大部分的居住环境都是在山上,施展的空间狭小,所以“攒步”这种小步伐非常符合彝族所在的地理环境。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里,几乎每个人都熟练掌握一种乐器,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大扁鼓等。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小孩都能用一或多种乐器来上一段,为舞蹈伴奏。可以说音乐和舞蹈已经成了彝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接近午夜,跳舞的环节就成为了年轻男女寻找恋爱对象的机会,这个时候,每个年轻人身上会带一个手电筒,在跳舞的过程中,要是一位年轻小伙看上了一个姑娘,他就会用手电筒照到那位姑娘的身上,如果姑娘同时也看上了这位小伙他就会用手电筒同时照到这位小伙的身上,这样就证明两个年轻人已经看对眼了,他们就可以单独到后面的树林里去谈情说爱了。


  每到这一天,姑娘们就会身着亲手缝制的漂亮的服饰来到火把边,用自己婀娜的舞姿打动其他小伙子,迎来自己的爱情。为了证实这一点,我询问了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嬷,发现她们的爱情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而促成的。只是到了现代,很多年轻姑娘都外出打工去了,她们中的大部分也都在外地成了家,这样通过电筒来寻找的爱情也越来越少了。
  集市
  在火把节上,赶集也是风俗之一。在山区交通比较不发达,彝族居住的分散,所以每到节假日,在乡镇中心或村委会就会形成一条街市,在一条街的两边分别摆上摊,有从城里进货来的生活用品、农业用品,也有村妇们自己在家刺绣的绣片、衣物,还有从山里采来的野菜和野生菌,大家都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进行买卖。
  火把节期间,这样形成的街市也十分常见,几乎每一个乡镇都会有。在所售卖的物品中,农妇手工刺绣的衣物最为吸引我。大胆的配色,规则有序的图案编织都体现了当地妇女的想法和热情。在都市里都不敢搭配的颜色在彝族巧妇的手中立刻变成一种时尚,色彩极为饱和的配色穿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城里黑白灰搭配惯了的我甚至开始嫉妒彝族妇女可以这样艳丽招摇,而我却始终都没有勇气买这样一套衣服来穿。如今对服饰的极简化朴素处理,究竟是服饰的进步还是倒退呢?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在集市上随便逛一逛,美食享受也是不可或缺的体验。说起必尝的彝族美食,“羊汤锅”一定是首选。彝族常常居住在高寒山区,“羊汤锅”就是最好的补充身体能量的食品,而在任何一个集市上,几乎都可以看到摆摊卖“羊汤锅”的商贩们。一口大锅,一个简易棚,几套桌椅就组成了一个特色餐馆,若不在棚里品尝“羊汤锅”,那就不叫真正的羊汤锅。其实后来我才了解到,彝族的很多文化都是从“棚”里发源出来的。


  说到“羊汤锅”,原材料十分讲究,必须具备黑山羊肉和楚雄紫溪山上的泉水两点,制作出来的“羊汤锅”才最鲜美。首先把羊肉和佐料用热油翻炒,然后再加入汤水炖,最后盛在放有新鲜薄荷叶的小碗中,配上一小碗蘸料。其实蘸料在“羊汤锅”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蘸料中的辣椒一定要采用当地的热灰辣,也就是把辣椒放入火塘的热灰中,让辣椒慢慢被热灰的温度烧到表皮略糊,再拿出来捣碎。这种热灰辣香味十足,可以掩盖羊肉的膻腻,口感绝佳。
  在彝人古镇的集市(楚雄最热闹的集市)上,有一家羊汤锅生意十分火爆。细问才知道,物美价廉是特点,羊汤锅30元一大碗,素菜10元一盘,几十元钱就可以让两个人吃个饱。向店家了解后才知道,光这一家“羊汤锅”店,每天就可以售卖5头羊,粗略估算了一下,整个彝人古镇一天就可以吃掉一头羊,可以想象彝人对“羊汤锅”的喜好程度有多高。
其他文献
2016年4月,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上,省委书记陈豪全面系统地明确阐述了云南旅游“为什么转、转什么、向哪转”等重大问题,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云南旅游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时刻!”  2017年7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云南省出台《云南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并正式印发实施。云南旅游转型升级迈入快车
期刊
8月11日上午,由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办的《云南旅游手机报》正式开通,首期向6000余名相关领导、旅游行业干部职工和部分公众发送,《云南旅游手机报》开通当日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各界了解云南旅游动态资讯的又一信息平台和宣传窗口。  据悉,《云南旅游手机报》的开通,是继旅游公益广告投放出租车LED顶灯和向入滇游客手机端发送旅游温馨提示短信的又一宣传举措,旨在把握和引导舆论导向,弘扬云南旅游主旋律,传
期刊
在云南永仁县崇山峻岭深处,有一个偏僻的彝族小山村——直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当地村民都会自发组织盛大的“彝族赛装节”,纵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通宵达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无限向往。这一习俗传承了1300多年,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原生态乡村T台秀”。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而以“赛装”为主题的节庆,仅此独有,甚至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这种以极度彰显服饰文化为主要特色的节
期刊
8月7—8日,云南省旅游宣传舆情及信息报送培训班在昆明举行,这是近年来云南举办的首届旅游宣传舆情信息报送培训班。共有来自全省16个州(市)、60余个重点旅游县(市、区)的200余名旅游干部職工参加。  本期培训紧密结合云南旅游产业的新形势,针对旅游宣传信息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对下一步做好宣传信息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要服务大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旅游宣传信息工作进一步做好、做扎
期刊
迪庆的各民族几乎个个能歌善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每逢节日庆典,或是假日,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见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着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有时,甚至闔家而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锅庄与热巴  锅庄舞是藏区最常见的一种舞蹈。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喜庆佳节、收割完毕,包括乔迁之喜,人们跳起锅庄舞,围着篝火,男女分列,且歌且舞,既歌唱生活,也歌唱自然,歌唱家
期刊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民族,加上各民族众多的支系,形成了云南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丰富多样性。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多民族共居的云南,无论是在语言、民居、服饰方面,还是在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民族节庆中,都會使你感受到神秘、清纯、朴实,云南这种多民族的人文景观和立体多变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使民族风情旅游成
期刊
去过很多次西双版纳,但每年泼水节期间,还是会像着魔一样,忍不住再去一次。不为别的,只为一年一度的“湿身”活动,实在刺激得让人无法拒绝。  泼水节的正规名称其实是“傣历新年节”,是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过大年的好日子。西双版纳的季节和云南内地都不太一样,它分旱季、雨季和凉季。地处中南半岛北缘的西双版纳从4月份就开始变得炎热,泼水节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日。对傣族人来说,意味着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每
期刊
云南的西北部是一个大江与大山并行的世界,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由海拔五六千米的雪山和奔腾的江河构成的深切峡谷形成了地球上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而在这些相对封闭的大峡谷中,多民族、多文化组成的人文景观又为地理抹上了浓墨重彩,就像峡谷中的迷雾一样,使“三江并流”区域益发显得神秘莫测。作为中国地理中最为偏僻的空间,似乎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如果没有现代的交通,很难想象怎样进入这个独特的世界,
期刊
充分發挥我省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旅游节庆活动组织方式,高起点、高水平策划举办中国(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巩固提升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等一批民族节庆活动,加快培育罗平油菜花节等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增强旅游文化节事活动的国际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市场吸引力、民族特色浓郁的旅游文化节事活动品牌。  ——《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期刊
端午前后,是藏族民众的农闲时间,青稞已经种下,草原上的春天已经来临,几场春雨之后,草原和远山都被染得绿油油的,明澈的湖泊缓缓浸润了草地,一冬的严寒之后,是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香格里拉原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当地的藏族有着骑马的传统,自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赛马节是当地藏族民众的传统节日,相传是沿袭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时代的赛马盛会而形成的,藏族人民在此期间充分展示他们擅长骑射、勇敢剽悍的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