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课导入新课方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kai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学生学习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因此,数学教学的导入就要紧扣教材内容,紧贴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时间不宜过长,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切忌喧宾夺主。在进行数学课的导入设计时,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很快进入一种悱、愤的状态,提升学生的精神状态,刺激学生的感观思维和逻辑思维,凝聚学生的关注度。
  一、直接引入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教师一站上讲台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用简单的几句话引入新课,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能使学生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很快平静下来,通过老师简单的导入,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以及要掌握的学习方法,既起到组织教学的目的,为后面学生充分的参与合作、探究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又为后面的巩固练习留下了充足时间。通过调研,60%以上的老师都喜欢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从不同的方向看》一课时,我就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都有着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鲁迅曾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就可以欣赏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同样,透过眼睛,我们还可以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身影呢!不信吗?大家就来试试看!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通过观察墨水瓶,让学生说一说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什么特征?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一个墨水瓶,我们看到的却不完全一样呢?这样,引起学生对观察现象的浓度思维,从而为进一步探究从不同的方向看的物体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二、观察引入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教学新概念要建立在生动形象的直观上。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让他们对观察的事物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如在教学《数轴》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温度计、血压计等物体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试读出图片中的计数是多少,再说一说是怎么读的,接着,让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器读数的共同点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如果我们要在一条直线上也表示出这些数,又该如何表示出来呢?怎样表示才能让人们清楚的看到哪些数据是0°以上的,哪些是0°以下的。学生在这些感性资料的基础上,对于数轴的产生背景,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会融会贯通。兴趣是接受事物的助推器,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必然会产生一种探究的内驱力,自然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也就更为顺畅。
  三、分步引入法
  分步引入法就是把要提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通过老师的 “诱导” 逐步到达正题。用分步引入法导入新课,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这些问题既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还要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切相关。
  例如在教学《绝对值》一课时,对于“绝对值”的概念应该说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老师们通常的做法是:在课伊始,将绝对值的概念很快介绍给学生,由此得到正数、负数和零的绝对值。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又回到教学的老路上去了,学生对绝对值的理解更多的是记忆和套用,而对绝对值的意义没有从本质上来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正数、负数和零的绝对值也就只能是死记硬背了,如果遇到形如求-(-2.7)的绝对值,就很容易出错。所以经常听到有老师抱怨说,课堂上我讲得那么清楚,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是在做作业或练习中,学生还是很容易出错。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的:(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动物田径运动会),提出问题1:本次比赛,哪种动物获胜?(2)学生辩论,提出问题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深化抽象,得出模型,提出问题3:两种动物所跑的距离和数轴上的相对应的数有什么关系?(4)引出概念,形成共识。实践证明,学生在对动物比赛获胜依据问题上的争论,对于理解绝对值的意义、理解正数、负数和零的绝对值,并求稍复杂的数的绝对值无疑帮助是巨大的。可见,理解是掌握的前提,而问题是理解的基石。
  四、设疑引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使心理是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知识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在教学《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不等式,还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等式具有什么性质?那么,不等式具有类似的性质吗?大家先猜一猜,再说一说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然后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验证,最后四人为一组进行交流,总结方法,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设疑引入新课,通过猜想、讨论、验证、交流和反思这几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当然,除此之外,导入语言还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其他文献
我认为,新的教材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再加上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的人才。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新教材背景下我们将如何来实施数学教学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合作”
期刊
【摘要】 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很多教师只注重获得实验的结论,不注重展示实验的过程,只注重实验的操作或演示,忽视实验的优化设计,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只重讲授而轻视实验,轻视实验技能的培养,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中学化学的教学改革,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是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这门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本文就如何搞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化
期刊
【摘要】数学知识是一种文化,数学课堂更是一种文化,其目标不仅要学生具备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还必须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创新意识以及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数学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人文内涵;生命课堂     一、情理交融、和谐开放,科学人文并重 
期刊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学生施
期刊
【摘要】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揭示了学习过程应该充满乐趣,应使学生能从中获得满足。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承,更包含了人生的哲理与文明。有人文的美、适用的美一年半的语文教学让我深刻的感悟到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真的不容易,要想让孩子学好语文,一定要让学生爱上语文。本文就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激发兴趣;和谐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课作为一门主
期刊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
期刊
【摘要】 课堂提问最能体现教学艺术,因为它为师生提供了思想碰撞的机会,常常随机产生一系列的巧问妙答,给人启迪,激发兴趣,激活讨论,融合教师和学生。语文课堂提问应从语文教学规律和小学生特点出发,科学把握提问策略,正确对待学生质疑问难。本文将从这几方面结合实际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策略;提问切入点    在新课程标准的大前提下,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
差生时刻围绕着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怎样对待差生的转化已成为不少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但是教育的公平性又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差生,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正体现在这一点。  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在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在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学生的包袱,便着头皮去
期刊
当今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新,而培养和造就创新性人才的关键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其核心是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不意味着要提出一种取代日常教学的措施,而是要求教师创造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把这种创造性教学的精神渗透在日常教学的一切环节中。创新人才不是完全表现在智力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方面。少年儿童往往表现为敢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求
期刊
中等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职能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实际岗位职业能力的中初级专业人才,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技能型人才。与此相适应,在中职教学中,教学关注的焦点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作为基础学科——数学课的教学要以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服务。国际数学界关于基础数学教育现代化问题也达成如下共识:“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载上数学的慧眼,学会用数学思想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