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
户外短片作品
《越骑越野 4 2越野骑行穿越之旅》
拍摄制作:广州跃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提名理由
高海拔的山地车越野骑行穿越的户外短片在国内屈指可数,贡嘎山区的野骑路线给予车手们最极致的越野体验,也给拍摄、制作过程带来了更高的难度。本片在川西高海拔独特人文与地貌的巨幅背景下,展现出山与自然,带给山地骑行无尽的想象与张力。
2017年9月下旬,跃野运动影像拍摄组与廖武雄、Francois Pedemanaud、邓杰睿、蔡季伶等一众国内外著名山地车手一起,驾车从成都出发,途经新都桥,在雅哈垭口进行高海拔适应性骑行后,到达子梅垭口扎营夜宿;之后开始正式骑行,从子梅垭口到贡嘎寺,再从贡嘎寺穿越至草科乡。采用4 2的方式,完成了贡嘎山区中高海拔的越野骑行穿越之旅。本次在自然环境下的运动拍摄,也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outdoor:在活动开始之前,如何思考影片整体的架构?重点关注哪些元素?
跃野:出发前两个月我们就开始考虑架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实际上策划和预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原来在架构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要考虑故事的叙述和框架的搭建。是平铺直叙,多拍素材,完全按照时间线延伸?还是采用倒叙,先表达结果,体现越野的精神?又或者按照人物事件冲突来决定逻辑的问题?纠结了很久。因为没有勘景,只能通过搜集资料来完成设计,但重点不能偏离太远,否则就否定了所有准备工作,结果会变糟糕。
越骑越野纪录片的核心是要展现越野特色,比如路线的难度与独特性、越野的难度,尝试重新定义专业的越野骑行概念。通过著名车手们的专业表现和专业的拍摄,让视觉效果更加出彩,同时,更好地服务整部影片需要表达的视听和节奏。
一部好的纪录片,除了剧情设计,人物形象塑造到位,个性必须鲜明,才能调动观众情绪,以及支撑起影片线索和剧情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另外,矛盾点的恰当处理对纪录片很重要。这是纪录片很难设计的部分,也并不是纪录片表达的优势,通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会产生较强的戏剧冲突。越骑越野纪录片在这个部分有爆点,比如严重的高反、汽车故障、摄制组补给严重不足、摔车甚至队员骨折等。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在不影响影片表达的前提下,做了部分弱化和舍弃处理。
outdoor:过去你们曾经拍过哪些骑行的影像记录,与高海拔越野骑行拍摄对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跃野:我们拍摄过骑行赛事、骑行人物故事、骑行产品、骑行技巧,以及单车保养和维修等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和视频。在单车运动摄像领域相对全能。之前拍摄过公路、场地自行车职业和业余的竞技赛事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这次的项目执行帮助很大。
越野类的拍摄我们较少尝试,一是与国内骑行环境有关,越野骑行相对小众,专业玩家少之又少。另外市场投入产出比低,没人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慢慢市场越来越小,骑行基数不足,无法产生商业价值。但是越野骑行能带很多人向往的“野”的体验,总要有人推动和宣传。因此我们的投入也变得有价值和意义。
最大的拍摄挑战在于高原反应和越野骑行增加了拍摄难度。高反是全程都在伴随我们的问题。摄制组除了制片人(监制)有些轻微高反,两位地面摄像伙伴几乎全程高反较重,尤其是在海拔4500米的子梅垭口,所有人供氧不足,头晕、恶心、呼吸急促。
越野骑行受限于环境和路线,摄影车无法支持,只能徒步。高海拔徒步带来了巨大的体能消耗,还要按照设计的镜头进行拍摄,设计感、景别、角度、运动方式、情绪一个都不能少,执行层面困难重重。另外,很多路段的越野骑行都是稍纵即逝,无法重复,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摄制组只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无法预计的情况使拍摄必须忍痛取舍,但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outdoor:这部影片用到了哪些拍摄器材?它们在场景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跃野:我们专注于体育运动影像,设备以轻量便携为原则。这部影片中,主要设备有3台尼康D750,镜头有16-35、24-70、70-200、50/1.4、180等。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用处。比如24-70非常好用,覆盖中间焦段,常规拍摄最实用,最适合近距离跟拍和采访。16-35可以拍摄大场景,画面开阔大气。我们还带了34块单反电池。在失联状态和无电状态下保证拍摄电量充足。
Gopro4和Gopro5各有一台。主要呈现骑行第一视角和特殊角度、特殊景别,增加影片的丰富性、刺激性和情感共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疆如影M斯坦尼康稳定器用于运动画面的跟拍,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这是任何高品质运动拍摄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它实用但略重,长时间或越野类拍摄对摄像师体力是个考验。
大疆MAVIC无人机(御)方便携带,因而选择它来完成航拍任务。画质最高可以达到4k,不过我们用的较多的依然是1080p。帧数最好可以去到96帧,高速效果也不错。大量悬崖峭壁峡谷雪山等美景全靠它。另外骑行当中大景别展示、高角度运动跟拍、各种对冲和旋转上升复合型飞行动作都是由它来完成。
outdoor:本次拍摄经历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困难?
跃野:电池,即使准备了大量的电池(安检过了40分钟),在高海拔地区,设备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急剧下降,从新都桥开始到贡嘎寺,都是无电无信号的状态。好在贡嘎寺的老乡帮助我们接通了太阳能电,让我们能有机会“回血”。在电池都要省着用的情况下,必须依靠非常准确的计划和临场判断来决定拍摄地点,这里也要感谢四川本地向导李锐的专业建议。
接下来便是对海拔的适应和体能考验了。山地车越野的路线很窄,汽车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车手经过每一个拍摄点时我们需要一路跟跑,直到跑不动为止。遇到下坡,我们会在半坡和山底设拍摄点,拍完一个点立即赶到下一个点,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体力。
这次拍摄我们的后勤和补给出了一些问题,让身体更加不在状态。但工作没有一刻耽误:车手出现严重高反时,摄制组变临时后勤人员,帮车手推车拿装备。越野时,互相帮助、鼓励,这让我们有了超强的集体荣誉感。
在自然环境中拍摄运动题材,首先要考虑安全和健康,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比如自救、伤口包扎等。掌握必要的户外知识,对拍摄越野类的影片有很大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高反对拍摄的影响。高反是这次拍摄最大的敌人。从贡嘎寺出发,途经美丽的巴望海,到草科乡出山集合点,大约30公里,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走到怀疑人生,毕竟我们都没有徒步经验,但是最后我们做到了。有些事情没做过,可别轻易说简单;有些事情觉得不可能,但得下决心去尝试,或许会变成可能。抓住机会让自己多行走,多感受、多体验,接受自然的洗礼,不仅挑战自己,更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outdoor:在拍摄之外,你觉得自然与高山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跃野:当汽车行驶在雅哈垭口前最后一个坡道上,随着一阵惊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贡嘎主峰终于映入眼帘。那个瞬间,其实除了惊呼,没有一个人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震撼,无论有过高海拔经验还是初上高山的队员。
在子梅垭口,远眺着贡嘎主峰的我们,一个小时里经历了大雨滂沱、乌云笼罩到狂风骤起、云开雾散、日照金山。在这样的环境下,才真正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三天里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地貌变化,我想说,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户外短片作品
《越骑越野 4 2越野骑行穿越之旅》
拍摄制作:广州跃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提名理由
高海拔的山地车越野骑行穿越的户外短片在国内屈指可数,贡嘎山区的野骑路线给予车手们最极致的越野体验,也给拍摄、制作过程带来了更高的难度。本片在川西高海拔独特人文与地貌的巨幅背景下,展现出山与自然,带给山地骑行无尽的想象与张力。
2017年9月下旬,跃野运动影像拍摄组与廖武雄、Francois Pedemanaud、邓杰睿、蔡季伶等一众国内外著名山地车手一起,驾车从成都出发,途经新都桥,在雅哈垭口进行高海拔适应性骑行后,到达子梅垭口扎营夜宿;之后开始正式骑行,从子梅垭口到贡嘎寺,再从贡嘎寺穿越至草科乡。采用4 2的方式,完成了贡嘎山区中高海拔的越野骑行穿越之旅。本次在自然环境下的运动拍摄,也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outdoor:在活动开始之前,如何思考影片整体的架构?重点关注哪些元素?
跃野:出发前两个月我们就开始考虑架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但是实际上策划和预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原来在架构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要考虑故事的叙述和框架的搭建。是平铺直叙,多拍素材,完全按照时间线延伸?还是采用倒叙,先表达结果,体现越野的精神?又或者按照人物事件冲突来决定逻辑的问题?纠结了很久。因为没有勘景,只能通过搜集资料来完成设计,但重点不能偏离太远,否则就否定了所有准备工作,结果会变糟糕。
越骑越野纪录片的核心是要展现越野特色,比如路线的难度与独特性、越野的难度,尝试重新定义专业的越野骑行概念。通过著名车手们的专业表现和专业的拍摄,让视觉效果更加出彩,同时,更好地服务整部影片需要表达的视听和节奏。
一部好的纪录片,除了剧情设计,人物形象塑造到位,个性必须鲜明,才能调动观众情绪,以及支撑起影片线索和剧情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另外,矛盾点的恰当处理对纪录片很重要。这是纪录片很难设计的部分,也并不是纪录片表达的优势,通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会产生较强的戏剧冲突。越骑越野纪录片在这个部分有爆点,比如严重的高反、汽车故障、摄制组补给严重不足、摔车甚至队员骨折等。遗憾的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在不影响影片表达的前提下,做了部分弱化和舍弃处理。
outdoor:过去你们曾经拍过哪些骑行的影像记录,与高海拔越野骑行拍摄对比有哪些不同之处?
跃野:我们拍摄过骑行赛事、骑行人物故事、骑行产品、骑行技巧,以及单车保养和维修等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和视频。在单车运动摄像领域相对全能。之前拍摄过公路、场地自行车职业和业余的竞技赛事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于这次的项目执行帮助很大。
越野类的拍摄我们较少尝试,一是与国内骑行环境有关,越野骑行相对小众,专业玩家少之又少。另外市场投入产出比低,没人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慢慢市场越来越小,骑行基数不足,无法产生商业价值。但是越野骑行能带很多人向往的“野”的体验,总要有人推动和宣传。因此我们的投入也变得有价值和意义。
最大的拍摄挑战在于高原反应和越野骑行增加了拍摄难度。高反是全程都在伴随我们的问题。摄制组除了制片人(监制)有些轻微高反,两位地面摄像伙伴几乎全程高反较重,尤其是在海拔4500米的子梅垭口,所有人供氧不足,头晕、恶心、呼吸急促。
越野骑行受限于环境和路线,摄影车无法支持,只能徒步。高海拔徒步带来了巨大的体能消耗,还要按照设计的镜头进行拍摄,设计感、景别、角度、运动方式、情绪一个都不能少,执行层面困难重重。另外,很多路段的越野骑行都是稍纵即逝,无法重复,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摄制组只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无法预计的情况使拍摄必须忍痛取舍,但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outdoor:这部影片用到了哪些拍摄器材?它们在场景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跃野:我们专注于体育运动影像,设备以轻量便携为原则。这部影片中,主要设备有3台尼康D750,镜头有16-35、24-70、70-200、50/1.4、180等。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用处。比如24-70非常好用,覆盖中间焦段,常规拍摄最实用,最适合近距离跟拍和采访。16-35可以拍摄大场景,画面开阔大气。我们还带了34块单反电池。在失联状态和无电状态下保证拍摄电量充足。
Gopro4和Gopro5各有一台。主要呈现骑行第一视角和特殊角度、特殊景别,增加影片的丰富性、刺激性和情感共鸣,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疆如影M斯坦尼康稳定器用于运动画面的跟拍,保证画面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这是任何高品质运动拍摄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它实用但略重,长时间或越野类拍摄对摄像师体力是个考验。
大疆MAVIC无人机(御)方便携带,因而选择它来完成航拍任务。画质最高可以达到4k,不过我们用的较多的依然是1080p。帧数最好可以去到96帧,高速效果也不错。大量悬崖峭壁峡谷雪山等美景全靠它。另外骑行当中大景别展示、高角度运动跟拍、各种对冲和旋转上升复合型飞行动作都是由它来完成。
outdoor:本次拍摄经历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困难?
跃野:电池,即使准备了大量的电池(安检过了40分钟),在高海拔地区,设备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急剧下降,从新都桥开始到贡嘎寺,都是无电无信号的状态。好在贡嘎寺的老乡帮助我们接通了太阳能电,让我们能有机会“回血”。在电池都要省着用的情况下,必须依靠非常准确的计划和临场判断来决定拍摄地点,这里也要感谢四川本地向导李锐的专业建议。
接下来便是对海拔的适应和体能考验了。山地车越野的路线很窄,汽车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车手经过每一个拍摄点时我们需要一路跟跑,直到跑不动为止。遇到下坡,我们会在半坡和山底设拍摄点,拍完一个点立即赶到下一个点,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体力。
这次拍摄我们的后勤和补给出了一些问题,让身体更加不在状态。但工作没有一刻耽误:车手出现严重高反时,摄制组变临时后勤人员,帮车手推车拿装备。越野时,互相帮助、鼓励,这让我们有了超强的集体荣誉感。
在自然环境中拍摄运动题材,首先要考虑安全和健康,以及突发情况的处理,比如自救、伤口包扎等。掌握必要的户外知识,对拍摄越野类的影片有很大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高反对拍摄的影响。高反是这次拍摄最大的敌人。从贡嘎寺出发,途经美丽的巴望海,到草科乡出山集合点,大约30公里,我们走了很久很久,走到怀疑人生,毕竟我们都没有徒步经验,但是最后我们做到了。有些事情没做过,可别轻易说简单;有些事情觉得不可能,但得下决心去尝试,或许会变成可能。抓住机会让自己多行走,多感受、多体验,接受自然的洗礼,不仅挑战自己,更丰富了生命的意义。
outdoor:在拍摄之外,你觉得自然与高山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跃野:当汽车行驶在雅哈垭口前最后一个坡道上,随着一阵惊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贡嘎主峰终于映入眼帘。那个瞬间,其实除了惊呼,没有一个人能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震撼,无论有过高海拔经验还是初上高山的队员。
在子梅垭口,远眺着贡嘎主峰的我们,一个小时里经历了大雨滂沱、乌云笼罩到狂风骤起、云开雾散、日照金山。在这样的环境下,才真正地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助。三天里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地貌变化,我想说,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