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乐观 痛苦的超越

来源 :东坡赤壁诗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去蕲水(即今浠水县),写有《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一词。此词受人关注较多,关于其主旨,较为典型的看法有以下几种。其一,如曾枣庄认为,这首词表现了他身处困境,但对前途充满信心。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何必自伤发白,悲叹衰老呢?(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社,1984年)其二,如朱靖华认为,苏轼此时贫病交加、沉冤莫白而灰心丧志,但游玩蕲水清泉寺时,发现兰溪水竟然可以向西流去,于是转悲为喜,鼓励自己不要再像白居易那样自伤衰老,而是要振作起来再前进。(朱靖华《苏轼新论》,齐鲁书社,1983年)其三,如闫笑非认为,此词是苏轼写给庞安常的,主旨是慰勉友人。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深刻思想矛盾,显示了诗人开朗旷达的襟怀。(闫笑非《深情的慰勉 旷达的襟怀——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词意抉微》,台州学院学报,2003年4月)
  一、苏轼与庞安常
  这三种看法,以第三种看法较为全面。关于游清泉寺一事,苏轼所著《东坡志林·卷一·游沙湖》记载甚详:“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日:‘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庞安常是宋代蕲水名医,虽耳聋,然颖悟超人,医术精湛,品行高洁,时人爱戴。张耒为其作墓志铭,记述生平事迹。他仁心爱民,为病人看病,腾出自己房屋,常常数十上百人不断,治愈方去。病人病愈,送财物感谢他,都不取。这样一位仁医,显然与苏轼志向相投,互为同调。由“剧饮而归”四字,可想见两人惺惺相惜。
  苏轼虽被贬,但他是朝廷命官,加上年少成名,地位明显高于庞。但他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可见,苏轼对一位身患残疾的医生,是抱以同情和赞赏的。这首词有这一史料作为背景,其主旨显然是作者意在安慰庞安常,激励他奋发向上。鼓励朋友之余,当然也有对自身的勉励。
  二、苏轼的理性精神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构成,对应着求知、求胜和求利三个部分的社会活动。柏拉图称,人为多头怪兽,因为人容易受激情和欲望的驱使,做出非理性的行为。正因此,人的情感往往是多变的。艺术家、诗人亦是如此。
  苏轼贬黄,写有《寒食雨》诗二首,内有“空庖煮寒菜,破灶浇湿苇”“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诗句,极为沉痛、悲哀。从柏拉图的角度分析,《寒食雨》是对现实生活的摹写,也是作者悲哀心境的反映。同时,也反映着作者内心的真实欲望(希望能回到过去的生活状态,实现自己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抱负),而现实的悲凉惨状,令作者极为痛苦。但是,蘇轼的难能可贵,在于他并没有止步于对现实的痛苦感受之上,而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让理性精神指引自己,从而获得灵魂上的安宁。
  苏轼是富有理性精神的。他的《题西林壁》是宋诗理趣的代表作。他的精神世界,除了有丰富的情感生活之外,也时时闪耀出理性的光辉。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诗人看到兰溪之水,一路浩浩荡荡西流而去,立刻反用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醉歌(示妓人商玲珑)》)”,吟出“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与其说,这是大自然的启迪,不如说,这是苏轼理性精神的体现。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一味地感时伤己,只会让自己受到事实之外的第二次伤害,而这种伤害有时是致命的(古代许多贬官死在被贬途中,多由于失意时的自我摧折)。苏轼很少使自己长久陷入深不可拔的痛苦之中。他的痛苦深刻,但持续的时间往往很短。生活中稍稍有一丝亮光与温暖,他都能依靠自己的理性追逐而去。因此,我们更多地是感受到他的乐观旷达,而非悲凉沉郁。
  三、苏轼对自我苦难的消解
  如前所言,此词写作的背景与庞安常有关。庞安常作为一位后天残疾的医生,应是相当不幸的。然而,苏轼理解且欣赏他,并说自己与庞“皆一时异人也”。这分明是安慰庞安常。苏轼用独特的方式去消解庞安常的痛苦,同时,也在治愈自身的悲伤。
  苏轼消解痛苦的力量有三种:一是他本人具备的乐观幽默精神,二是源于对佛教空观的体悟,三是儒家固穷精神和老庄超然精神。这三种力量,使他轻视现实困境,从而走向超迈达观。
  这阕词里,我们显然可以体会到苏轼的乐观幽默。苏轼同一时期写作的《黄州安国寺记》,记有他常往安国寺静坐的经历。其文曰:“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住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此文写于元丰七年(1084)年。此时苏轼往返安国寺已近五年。也就是,他自到黄州后,就开始往返安国寺。那么,与安国寺僧人的交往,以及主动接受佛教的影响,自元丰三年就已经开始了。这时佛教“以空对空”的平常心,自然能使他解构痛苦——不仅可以劝慰友人,使之奋发向上,也可以消释自身的悲痛。
  然而,或许有人会问,痛苦消解之后又怎样呢?苏轼在人生向度的选择上,从来都是利他的。他在黄州建立育婴堂,在惠州提升医药水平,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学生。应该说,儒家的“修齐治平”的思想,于苏轼是深入骨髓的。正因于此,他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于物外的生命范式,成为千年之下知识分子向往的楷模。
  (作者系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其他文献
王万顺  咏 荆  沟壑栖身愧不材,清心雅赏供寒斋。  一生野逸难除却,半世峥嵘未剪裁。  将相和为君子戒,荆花岂向小人开?  山间老死成枯木,爨底烧灰作废柴。  邓安国  桃 花  一自红妆著此身,天生丽质喜招人。  绯闻纵使晓天下,不减清香碾作尘。  肖明招  咏 菊  纵使篱边素女妆,西风冷落也生香。  黄花不许蝶来采,竟伴渊明共傲霜。  李向农  冬至咏梅  避寒百卉纷纷谢,独尔情深暖意呈
期刊
许银仙  采桑子·义乌举行援鄂十八勇士表彰大会感赋  特殊战斗人魔战,不见硝烟。险胜硝烟。凶猛非常惊宇寰。 义乌勇士迎难上,何惧狂澜,力挽狂澜。终灭瘟魔胜利还。  李家平  老友重逢(新韵)  情结患难缘,瀚海棹风帆。  挽手焦枝道,并肩汉北滩。  滄桑经陋世,惚恍到残年。  有幸夕阳里,乘霞数窭艰。  张学祥  随未来传媒送戏大别山老区(通韵)  忽雨忽晴不畏难,云峰天路九千旋。  舞台红映新坪
期刊
肖建东  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新韵)  智勇神兵威四方,披荆上阵斩豺狼。  冲天烽火鏖甘岭,动地雷声战汉江。  五役挥师魔破胆,三年浴血我腾骧。  军歌嘹亮人心里,待旦还须握紧枪。  缅怀邱少云烈士  草丛跃跃待尖兵,潜伏围城铁壁营。  烈焰腾腾身后起,狂风嗖嗖眼前横。  尚存道义忠肝志,不改初心卫国情。  热血云烟飘渺去,凤凰浴火永新生。  彭先礼  谒孔明庙  蜀中入世出襄樊,古柏森森车马喧
期刊
王正煜  沁園春·橘子洲  云淡金秋,湘水南来,砥柱潮头。看遍洲碧野,桂花馥郁,橘柑熟透,妙景风流。桥道纵横,舟车来往,达海通江任自由。惊抬眼,见西天霞晚,日坠云浮。 携来吟伴同游,忆先哲抛头碧血稠。似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峥嵘伟岸,风骨雄遒。拯救生民,守城重义,面对屠刀笑列侯。钦顿首,吊万千英烈,泪洒芳洲。  王 辉  当阳桥  横枪立马退曹枭,喝倒溪流喝断桥。  几度沧浪云与月,惟余碑石卧清寥。
期刊
王建明  听朱和平讲爷爷朱总司令故事  伟大平凡万民亲,太多故事感星辰。  持家勤俭传朱训,立德树人光照人。  两万钱凭交党费,三回薪降为黎民。  一生廉洁楷模赞,辞世补丁衣裹身。  徐新霞  八一颂歌  南昌枪响震长空,赤帜高扬血染红。  骤雨暴风磨意志,雪山草地练英雄。  除倭捣蒋民心振,保驾巡航国运隆。  八一丰碑钢铁铸,巍然耸立傲苍穹!  于启忠  赞雷锋  五尺身材壮,平凡铁骨肩。  征
期刊
张桂兴  游希腊爱琴海  离岸游轮向爱琴,鸥翔海碧欲消魂。  希方华语诚邀客,异国他乡倍感人。  歌舞同池初识面,吧台举酒遇知音。  五洲潮起中文热,举目前方景色新。  苏格兰小镇  赤瓦黄墙沐晚霞,山间小镇远繁华。  笛扬清雅莺啼序,裙舞蹁跹蝶恋花。  牧场青青驰骏马,平湖静静戏群鸭。  窗前凝望他乡月,不尽秋思向海涯。  美国白宫南草坪随感  漫步白宫南草坪,乒乓球小破坚冰。  毛泽东审全球势
期刊
黄龙山乃幕阜山脉主峰,即龙王峰,海拔1511米,为湘、鄂、赣三省天然屏障,东延余脉至庐山。为赣修水、湘汨水、鄂隽水三水之源。不仅自然山水壮观奇绝,且人文传说神秘多多。传说龙王峰西北一井,水清甜,终年不涸,中有黄鱼二尾,能致风雨,故名黄龙。又传大禹治水,登山祭拜伏羲,疏导江河,牵黄龙入海。又闻吕洞宾劈石试剑。黄龙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的发祥地……溯天人之源,遂瞻仰之情,乃多年夙愿。故诗会
期刊
周家汉  赞抗洪书记周家平  水位攀升警报鸣,支书带队最先行。  听从指令擒洪兽,召集智囊论汛情。  半月巡罗千万里,长堤抢险二三更。  风餐雨打浑流泡,大胜共工方撤兵。  戴 军  读余佑庭先生《时代歌吟》(新韵)  赏句衡文气象雄,精言粹语自从容。  谈天说地传真谛,究古观今费苦衷。  灵气一身凭积厚,才思满纸赖知宏。  吾今嚼玉馨香溢,汩汩清泉潤此胸。  贺程然老师《流年拾韵》付梓(新韵) 
期刊
梅振才(美国)  纽约疫情日记  ——避疫宅家吟草(之三)  拥有众多读者的纽约《兰兰日记》(疫情中的纽约人)突然定格,事缘作者“纽约兰兰”(原名张兰)于3月27日遇车祸离世,享年51岁。她来自贵阳,中英俱佳,多才多艺,身兼策展人、作家与界面设计师等多重身份。  苹城报瘟疫,日记万心牵。  信息求真实,温情出自然。  文章十分好,才貌两兼全。  但愿魂长在,天堂写续篇。  惊闻友人中镖  ——避疫
期刊
1、“旧体新诗”之肤色  2006年,在吉林磐石莲花山诗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福有问我:庆霖,你提倡“旧体新诗”,你可知自己诗的风格?我说不知,愿闻其详。他说:从你的“五声”中便可知晓,即:“喜观崖雪纷崩落,听得残冬倒塌声。”(《十二上龙潭山》之一)“枕过春山留梦迹,担回溪水有蛙声。”(《春日述怀》之二)“早起匆匆揉睡眼,推窗抓把鸟鸣声。”(《松花江畔农安小住》之四)“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荒村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