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博物院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翻译美学研究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安徽省在旅游外宣等领域的发展日益凸显。旅游文本的翻译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途经。本文将从翻译美学理论出发,对安徽博物院的旅游文本资料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古诗词的翻译策略,进而挖掘它的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安徽博物院;旅游文本;古诗词;翻译美学
  一、引言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各个省区凭借自身的旅游特色,积极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外宣文本等资料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古詩词。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出发,实地走访了安徽博物院,将其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古诗词的翻译策略,挖掘古诗词中的美学元素和美学价值,力求促使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学文化能够有效对外输出。
  二、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翻译美学需求
  游客通过旅游文本的介绍,加深他们对旅游景区的认识和欣赏。旅游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1]。旅游文本在翻译时要传递基本含义,做到忠实于旅游文本内容。古诗词的翻译是景点“文化招牌”的重点,也是难点[2]。因此,在古诗词的翻译时要加以重视,在传达其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传递它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克罗齐认为,翻译艺术的创造是一项“以翻译为艺术手段而完成的审美活动”[3]。翻译美学既要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原作的审美要素,又要尽可能地让读者获得与原作相似的审美感受[4]。本文从“信、达、雅”三个层面来对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翻译进行审美探究,挖掘对其中的美感。
  三、安徽博物院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翻译策略与美学赏析
  (一)以“信”传达真实美
  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信”,指的是译文所表达的内容应该不违背原文内容。翻译时译文的字词句要做到准确,不偏离原文或者不遗漏原文信息。笔者对安徽博物院的旅游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其中大部分的古诗词在翻译时还原原文的真实内容,传达真实美。比如,“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的译文采用直译方式,译为“Copper exists under magnet”。译文用词准确且简洁,用“under”一词传递出“上下”方位关系。古语中的“慈石”即磁石,“铜金”即铜,译文用“magnet”和“copper”准确地表述清楚。介绍徽派篆刻的开创者何震时,引用“集诸家之长而自为一家”,译文是“absorbed skills of seal carving from others and formed his own style”。古语“集”有聚集、收集之意,若译为“collect”实为不妥。此处的“集”蕴含了内化吸取之意,译为“absorb”则更加精准恰当,更能还原古文的内涵。再如,“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译文是“The stars are resplendent, looking as if they came from within it”。译文依旧使用直译的翻译策略,用“as if”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来,在内容和修辞上跟原文保持一致。
  (二)以“达”传递流畅美
  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达”,指的是译文所表达的内容要通顺流畅,清晰易懂。比如,介绍徽州女祠时引用“幼恃母慈,长承母训”,其译文是“who were taken care of by their mothers in childhood and followed the instructions of their mothers when they grew up”。译文采用直译的方式,用“and”将被动语气和主动语气前后相连起来,人称指代清楚,表达简单易懂,将养育之情的文化传承出来。再如,“虽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译为“even a village consisting of only ten households had a school”。“不废诵读”本意指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是此处却用“had a school”的意译方式来体现出当时徽州兴盛的教育文化,句式简单明了,很好地体现了“达”的翻译要求。再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译为“Being in a Hero’s Declining Years; Having a Lofty Ideal in Heart”。译文采取直译的方式,保持了原文结构的对仗工整,流畅顺口,极具感染力。古诗词的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做到了行文流畅,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体现出语言的流畅美。
  (三)以“雅”彰显思想美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翻译原则“雅”的理解各抒己见。王佐良认为雅要传达一种比词、句的简单的含义更精微的东西,即原作者的心智特点,原作的精神光泽[5]。国内的旅游文本常会引用相关的古诗词来传递意境之美和文化底蕴。还原古诗词的文本信息,不仅能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更能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对外的有效输出。上文中提到的几处翻译很好地传播了徽州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文化底蕴。再如,介绍蒙城庄子祠时引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译文采用直译的策略,译为“I was born together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I am unified with everything else in the universe”。以“and”连接前后句,词句结构简单,传递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共处思想,向游客传递情感上的共鸣。
  四、结束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景区引用古诗词来传递意境之美和文化内涵。在翻译旅游文本中的古诗词时,译者必须在传达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而传递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译文在进行直译或意译等翻译策略时,应注重凸显出它的真实美、流畅美和思想美。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章尚正.旅游文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克罗齐.美学原理[M].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4]苗宁.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美学思考[J].作家杂志,2008,(6).
  [5]王佐良.北京外国语大学70周年校庆学术成果系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6.
  作者简介:马琳(1990—),女,汉族,安徽合肥市人,助教,文学硕士,单位: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课题信息: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题名称:“一带一路”背景下安徽省旅游文本中古诗词的翻译美学研究。
  项目编号:SK2020B002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文化自觉背景之下,绘画艺术自觉孕育而生,艺术家创作是建立在再现客观事物的理性基础上,随着文化冲击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绘画艺术创作转向感性表现,虽然东西方思维意识有所区别,但在于艺术自觉精神过程中有共性,文化引领艺术思想,以绘画形式为载体,呈现艺术本质。  关键词:绘画、艺术自觉、精神历程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家审美积累和艺术创作的源泉,将具体的生活转化为艺术抽象,上升为艺术的本真意义。艺
期刊
摘要: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与社会的影响,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道德素质的过程。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受到社会环境,大学生同辈群体、家庭环境与大众传媒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道德社会化,学校、社会和家庭应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实行家校协同机制,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以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实践。 
期刊
摘要:音樂来源于文化,与文化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为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应注重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特征,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来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才能不断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现已被音乐教育界普遍接受。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可能也有许多提法,如在普通教育中所使用的提法,“音乐中的国际性关系”“多种族音乐”等等,这些提法大都
期刊
摘要:特卡乔夫兄弟是俄罗斯著名画家,他们作为俄罗斯社会主义乡土写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不仅对俄罗斯绘画影响深远,对世界艺术也有其重要贡献。特卡乔夫兄弟时刻保持初心,恪守画家自己的艺术,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表现对兄弟姐妹、农民、故乡深深的热爱,这就是特卡乔夫兄弟对油画的真挚的态度,永远做一个忠诚与自己人民的艺术家,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也正是他们的艺术价值所在。  关键词:特卡乔夫兄弟,艺术风格,绘画技法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育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而要达到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用合理的方法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等相互渗透,使这几方面的教育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梳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德育的一些主张,有利于更好地系统地了解他的整体教育思想。  关键词:道德教育; 德育环境; 道德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著名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批新的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对分课堂。与翻转课堂相比,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一分为二,锻炼了学生思维、促进生生和师生互动、减轻了教师负担、成本低下,提高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分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翻转课堂  现如今,对分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
期刊
摘要:萨满舞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它跨文化、跨国界、跨地域。在我国流传于新疆南部喀什、莎车等地区。因神秘的主义色彩浓厚,从古至今传承方式受限,便有了较强的研究价值和人文探索性。  关键字:维吾尔族、萨满舞、风格特点  一、“萨玛舞”概念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写道:古代维吾尔族在北方草原游牧时期。主要信奉萨满教,有祭天的风气,如高车时期曾“合聚祭天,众至数万”(《魏书·高车传》)。从《旧
期刊
摘要:戏剧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戏剧艺术的“技”与“艺”都是围绕塑造真实而有价值的“人物”而存在的,在这个统一的前提引导下,戏剧艺术中的“技”与“艺”则代表着相互关联的两个境界,“技”是以“情”为前提,“艺”是情的升华,这两种境界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戏剧艺术中,以这两种状态的共生和饱和为最高境界,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艺术状态。  关键词:戏剧艺术;塑造人物;戏剧特性;戏剧本体;戏剧史 
期刊
摘要:织体是音乐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最直接的显现作品音乐形象的形态范畴。巧妙地运用织体能够表现音乐中心内容、渲染音乐情绪、赋予作品生动的音乐形象。对于织体的研究是掌握构成乐曲语言的必要途径,只有在织体结构清晰的条件下,才能对作者想表达的内涵,有直观性的了解与体会。  关键词:织体;音乐形态;结构层次;  织体是音乐形象的形态表现,它的组合方式反映着音乐的风格、情绪的起伏倾向。研究织体掌握构成乐曲语言
期刊
摘要:舞蹈编导明晰化的概念界定不仅是对舞蹈编导理论知识的探讨研究,更是促进舞蹈编导人才自我职能判断及推动舞蹈编导职业、工作和所进行的相关实践活动的发展,从而促进舞蹈艺术的更深一层地挖掘提升。因此本文将通过所梳理的著作文章中前人的理论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解构性地进行相互补充完善整合,从多视角重新建构“舞蹈编导”这一概念。  关键词:舞蹈编导;概念  一、舞蹈编导的名词动词属性概念的解析与重组  在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