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新生:2021年中国广播发展综述

来源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da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面对着国际舆论、疫情持续、灾情涌现等现实考验,广播沉着应对,广播用户出现了数量回流的新趋势.2021年继续走在构建探索广播新型主流媒体的道路上.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广播全年发展综述围绕以下四点展开:广播的触达率;广播传播的效果;新技术助推下老广播创新的动力;新型广播未来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挑战.广播唯有抓住当下机遇,着重发力才是王道.当前音频媒体行业破局之处或可在于:与智能化传播匹配的音频内容体系的建设.广播亟须探索一种高度适应智能化传播语境的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叙述方式.
其他文献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民众视觉素养的提高,图像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参考依据.视觉传播成为文化形式的主流,视觉叙事也得到多元发展与多维应用,插画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视觉叙事方式.rn谢赫《古画品录》中说绘画起着“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教育功能与东汉王延寿提出绘画有“恶以诫世,善以示后”观点不谋而合.
期刊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名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表达了人对存在的焦虑和困惑,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身的拷问.宗教给出的解答,往往也与哲学家的思想背道而驰.但是我们对于人的本体思考,对于“存在”的追问,却始终没有在社会、文学和艺术之间停留过.年少时的我特别敏感与苦闷,长大这件事于我来说充满了困惑,常常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不断的叩问.2020年伊始我在美国访学时,第一次接触到冷蜡绘画,被它可随性自由但又可完全被控的特性所打动,并热切地重拾五年多未动的画笔,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透过冷蜡画,我
期刊
“一切艺术都源于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视世界的本身”(贡布里希).艺术创作表现手法众多,而我偏好脱胎于工业印刷的丝网版画来阐述对世界的心灵感应,以其丰富的技法传达艺术理念、切入当代文化语境.我的创作选材,一直沉迷于对城市的“感性”观照.内心向往圣贤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但是山水只是诗意的远方,而我的艺术世界仍然以城市为主.“城市”是什么?城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地标,是一个区域的交易中心,大大小小的城市形成了一张网,人类在这张网中享受资源、处事问世.城市汇集资源的能力成了很多人的生存
期刊
重大主题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理想照耀中国》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表达方式,创新表现形式,强化审美体验,追求品质至上.这些电视剧通过接地气、有烟火味的故事演绎和细节真实、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满满的质感,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并引发共鸣共情共燃,将新主流电视剧推向新高度.
具象绘画中的视觉符号,作为一种符号现象,对当代具象绘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活动中,视觉符号所建构起的图式具有精神传达的巨大潜能.经由创作者的有机提炼、拣选、组合,能创造出一个独具魅力的意象世界;在艺术接受活动中,亦可形成与观者的精神互动,获得思维层面的共鸣.通过观察与梳理,我试图将具象绘画中的符号归纳为两部分:一为形象符号,二为形式符号.形象符号,即在画面中所出现的具有意味的人或物;形式符号,则是在作品中使用的具有意味的形式手段,如光线、空间布局、色彩处理等.二者的关系如同一台戏剧中的主角
期刊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引发现实关注,中国电视剧亦主动以生态意识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对自然环境贴近观照,对人性人情重新思考.虽然中国电视剧在创作和批评上仍处于生态意识的“童年期”,但无论从文化维度抑或审美维度上看,近年热播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在现实叙事的同时,通过对空间、地方和风景的想象性实践,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渐显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与当代题材电视剧艺术之间建立联系已然成为可能.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照相机、摄影机、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各种图像充斥着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观看方式.生活中的图像主要包括:照片、传真、影视画面或数字化的形象等.如今,图像成为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方式,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与素材.由于受到图像的影响,当代中国画创作的观念和表现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绘画语言逐渐融合各种视觉图像,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山海情》从“移民吊庄”这一事件入手,讲述了 20世纪90年代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西海固地区移民脱贫的故事.该剧以空间为着力点,搭建起西海固群众家园迁移过程中的生活巨变与思想进步的全过程;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扶贫”的主题,建构起观众与剧集强有力的情感勾连,使该剧成功破圈,实现艺术表达与人 气口碑的双丰收.
期刊
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是中国古代版画文人画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相较于万历以前版画作为文本插图的附属性地位,万历中后期版画逐渐突破文本叙事的框架,对自身的形式语言和审美内涵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本文以文人画“书画同源”和“诗画一律”的美学标准对晚明版画的文人画转向而改变的图文关系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一方面,从虚实相生的空间意识和抽象概括的时间意识阐述汉语言的结构方式与书法行文的节奏韵律对晚明版画图像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以“语”和“象”这对中国传统诗学和画学共同关注的范畴深入诗画意境的共通之处,从“语”和“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