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主体性参与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手段。笔者从全面解放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给学生选择的机会,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参与;有效性策略
曾经以为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任我们挥洒青春、描绘未来。新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眼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当务之急。然而,强扭的瓜不甜。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以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志、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无学习的快乐。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众心所向、心甘情愿、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有效的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全方位解放学生,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放下教师所谓的尊严和权威,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责任,不是义务,而是权利;学习可以自己作主。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解放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是听、说、读、写的机器,把学生固定在座位上,要求他们抬头挺胸、举手发言,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摧残。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教师长期的忠实观众。因此,教师可以不断地让他们“分心”,给他们惊喜,使他们觉得上课并非那么枯燥乏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看”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
看课本、看黑板,是他们已养成的习惯。倘若让他们走出教室看看天空、看看田野、看看街道,他们必定会兴致勃勃、流连忘返;看正确的,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可能会心不在焉,可对于错误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就会特别敏感。偶尔设计一些这样的“险境”,如教写字的时候故意多一点或少一横,就会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警惕。
(二)、“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上课要听讲!”家长常常这样教育孩子,但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就听不进去。如何控制学生的耳朵呢?首先,教师的声音要优美,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其次,讲点学生喜欢听的——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一句打趣儿的话,一个时髦的名词,一段善意、健康的玩笑,无异于给病人注入强心剂,能让课堂重获生机;最后,别让学生都听一个人(尤其是教师)说,不同的音色、音量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说”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
让学生尽情表达,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说得太多,影响课程进度;扯得太远,重点难以把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学生的“坦诚告白”可能会让你顿感意料之外,措手不及。遇到这种情况是加以制止、敷衍了事,还是任其自然?我认为都不对。我们要让学生说。说得确实不对,就要指正、引导;说得正确,就要鼓励,表扬;说得新颖,就要提倡。上课说时间不够,可以下课单独找老师说;全班说不尽兴,可以同桌说、小组说。总之,不要让学生把话憋在心里难受。
(四)、学而不思则罔,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给学生充分“想”的时间。
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法让学生自己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如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有“我的发现”这一版块。它就强调让学生自读自悟,发现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五)、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给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如在学习生字“趴”时,我让学生亲自做做动作。瞬间,教师里趴成一片,“呱呱呱”“汪汪汪”“喵喵喵”……叫成一片。更令我惊喜的是一个女孩子高高举起小手,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趴’字为什么是足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了,因为只有动物才会常常趴在地下,而动物是没有手的,他们只有腿。”这么精彩的发言,难道不是“趴”出来的吗?
二、给学生选择的机会,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就拿苹果来说吧,它香脆可口,被科学家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既能降血脂、降血压、预防癌症、强化骨骼,还能减肥、美容。按理说大家都该吃,但就有人不喜欢它。学习方法也是这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记得我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富”时,大部分学生都联系以前学过的生字“福”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可有一个学生偏偏说他有个最好的方法。他编了一个顺口溜:“一口人既有房子住,又有田种,他就很富裕了。”可不是吗,在旧社会这种人都叫地主了。他的顺口溜不仅能记字形,还能表明字义呢,这就是他选择的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又如背书,有的学生喜欢熟读成诵,有的学生喜欢逐句逐段地背,也有的学生会抓关键字词或动作、绘画辅助记忆。只要他喜欢,教师就随他去吧!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如今的教材,连数学题的答案都可以不确定、不唯一,更何况是语文。对于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充分地予以尊重。如《三个儿子》,课后提出:“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有的学生说:“当妈妈提着沉甸甸的水时,只有一个儿子去帮妈妈。他孝敬父母,所以老爷爷认为他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有的学生说:“另外两个儿子虽然没有帮妈妈提水,但他们优美的歌声、精彩的表演能让别人心情愉悦,为妈妈争了光,也是乖儿子。”还有的学生直接说:“老爷爷的说法是错误的。不帮妈妈提水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孝顺。再说,水那么重,连妈妈都提得走走停停,腰酸背痛,小孩子怎么提得起。”难道你能说他们的说法是错的吗?语文教学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产品,所以,我认为只要言之有理,甚至是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层参与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自主学习语文。至于课堂,就让它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吧!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参与;有效性策略
曾经以为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任我们挥洒青春、描绘未来。新课程标准却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眼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当务之急。然而,强扭的瓜不甜。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以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志、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无学习的快乐。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众心所向、心甘情愿、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有效的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我打破常规,全方位解放学生,给他们选择的权利,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放下教师所谓的尊严和权威,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责任,不是义务,而是权利;学习可以自己作主。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全面解放学生,让他们大胆地、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不是听、说、读、写的机器,把学生固定在座位上,要求他们抬头挺胸、举手发言,这是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摧残。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教师长期的忠实观众。因此,教师可以不断地让他们“分心”,给他们惊喜,使他们觉得上课并非那么枯燥乏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看”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
看课本、看黑板,是他们已养成的习惯。倘若让他们走出教室看看天空、看看田野、看看街道,他们必定会兴致勃勃、流连忘返;看正确的,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可能会心不在焉,可对于错误的东西,他们的眼睛就会特别敏感。偶尔设计一些这样的“险境”,如教写字的时候故意多一点或少一横,就会让他们集中注意力、提高警惕。
(二)、“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上课要听讲!”家长常常这样教育孩子,但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就听不进去。如何控制学生的耳朵呢?首先,教师的声音要优美,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其次,讲点学生喜欢听的——课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一句打趣儿的话,一个时髦的名词,一段善意、健康的玩笑,无异于给病人注入强心剂,能让课堂重获生机;最后,别让学生都听一个人(尤其是教师)说,不同的音色、音量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说”是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语文能力之一。
让学生尽情表达,畅所欲言,说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说得太多,影响课程进度;扯得太远,重点难以把握;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学生的“坦诚告白”可能会让你顿感意料之外,措手不及。遇到这种情况是加以制止、敷衍了事,还是任其自然?我认为都不对。我们要让学生说。说得确实不对,就要指正、引导;说得正确,就要鼓励,表扬;说得新颖,就要提倡。上课说时间不够,可以下课单独找老师说;全班说不尽兴,可以同桌说、小组说。总之,不要让学生把话憋在心里难受。
(四)、学而不思则罔,一堂好的语文课还应给学生充分“想”的时间。
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法让学生自己归纳,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才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长久之计。如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有“我的发现”这一版块。它就强调让学生自读自悟,发现规律、形成知识体系。
(五)、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双脚,给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如在学习生字“趴”时,我让学生亲自做做动作。瞬间,教师里趴成一片,“呱呱呱”“汪汪汪”“喵喵喵”……叫成一片。更令我惊喜的是一个女孩子高高举起小手,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趴’字为什么是足字旁而不是提手旁了,因为只有动物才会常常趴在地下,而动物是没有手的,他们只有腿。”这么精彩的发言,难道不是“趴”出来的吗?
二、给学生选择的机会,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就拿苹果来说吧,它香脆可口,被科学家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既能降血脂、降血压、预防癌症、强化骨骼,还能减肥、美容。按理说大家都该吃,但就有人不喜欢它。学习方法也是这样,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记得我在教学生学习生字“富”时,大部分学生都联系以前学过的生字“福”用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可有一个学生偏偏说他有个最好的方法。他编了一个顺口溜:“一口人既有房子住,又有田种,他就很富裕了。”可不是吗,在旧社会这种人都叫地主了。他的顺口溜不仅能记字形,还能表明字义呢,这就是他选择的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又如背书,有的学生喜欢熟读成诵,有的学生喜欢逐句逐段地背,也有的学生会抓关键字词或动作、绘画辅助记忆。只要他喜欢,教师就随他去吧!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如今的教材,连数学题的答案都可以不确定、不唯一,更何况是语文。对于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充分地予以尊重。如《三个儿子》,课后提出:“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有的学生说:“当妈妈提着沉甸甸的水时,只有一个儿子去帮妈妈。他孝敬父母,所以老爷爷认为他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有的学生说:“另外两个儿子虽然没有帮妈妈提水,但他们优美的歌声、精彩的表演能让别人心情愉悦,为妈妈争了光,也是乖儿子。”还有的学生直接说:“老爷爷的说法是错误的。不帮妈妈提水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不孝顺。再说,水那么重,连妈妈都提得走走停停,腰酸背痛,小孩子怎么提得起。”难道你能说他们的说法是错的吗?语文教学不是培养整齐划一的标准产品,所以,我认为只要言之有理,甚至是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层参与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活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自主学习语文。至于课堂,就让它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