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故我国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因受到相关因素制约。
  1.1 能源供给结构
  近年来,因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资源压力迅速增大,资源供给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而我国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占全部能源消耗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而煤碳密集程度较高,所以导致资源消耗较高、污染排放强度大,进而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
  1.2 低碳技术水平
  由于我国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高,降低碳排量的现有技术水平比较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氢能技术、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大型风力发电技术与燃料电池技术等。
  1.3 温室气体减排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不断增加,约占世界总增长量27.3%。如果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节能减排发展目标的实现。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2.1 衡量低碳经济指标不健全
  研究表明,更清洁的能源结构能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优化能从整体上促进社会经济各部门碳产出效率,倡导绿色消费的模式可以从终端遏制对能源的需求,减少人均消费的碳排放。上述方案及方法都离不开制度与环境的配套以及政策工具的推动。而目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公众低碳经济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体系不健全。
  2.2 高污染能源消耗未消除
  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社会现状,导致环保与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燃煤火电、核电,都存在着“高碳”(本质)、“高污染”(环境)、“高毒”(人)、“高辐射”、“超高的隐形社会成本”、“高电价”(含纳税人额外的成本支付)、“高度僵化的应变能力”、“高度垄断”、“高投资”、“高风险”、“高冲突”。低碳微排电网的新体制,不光对民生有利,而且能富国,让新兴产业勃勃生机,是“金砖五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健体之本”。
  2.3 行业和产业污染监管尚不统一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加大环保力度,加强造纸、印染、化工、制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污水处理指标主要是污染物在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增加氨氮检测。政策应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将对该区域所在地级市实行区域限批,并暂停该市所有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对造成环境危害的肇事企业立即责令停产,停止排放污染物。但目前,各行各业污染监管力度普遍存在不足,措施不一。
  2.4 低碳经济技术问题
  要大力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加大低碳产业关键技术投入与研发力度。包括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在家用电器、照明设备、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鼓励企业创建低碳经济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重点开展低碳经济技术攻关。在研发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
  3 发展低碳经济,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科学创建低碳经济衡量指标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则是推动“三低一高”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要大力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一方面,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将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拓展EMC商业节能模式;另一方面,规范EMC机构进入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市场的资质要求,实行准入制度;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节能效果的实现。
  3.2 严格监管高污染能源进入市场
  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充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维护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在促进质量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加大政府质量综合管理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投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强化质量工作基础建设,提升质量监管部门的履职能力,逐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功能区以及产业集中的乡镇建立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机构。
  3.3 发展可再生能源
  积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措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大力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强化太阳能的研制、开发与利用,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进一步落实政府鼓励政策。积极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并逐步提高应用的比例,降低相应温室气体的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3.4 加大低碳技术研发
  专门成立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制定低碳技术开发计划,为从事低碳经济的相关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从国家层面上统一组织协调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工作。并以政策调节手段增强减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研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限制高碳排放,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加强国际企业间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低碳技术转让,并整合国内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多途径地迅速推广和应用,以不断增强我国碳减排技术的支撑能力。
  3.5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发展低碳经济列入城市和农村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技术政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引导重工业降碳。择机推出碳税、排放贸易机制和税收优惠等经济政策。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者或经济行为给予补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工业能效及竞争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的相关企业和个人可享受额度不等的减税额度。此外,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韩玉玲.低碳经济背景下利用政府采购促进服务业创新[J].山东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2]王仰东,范毅,李亭等.低碳经济与高技术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11.
  [3]陈玉宝,谢泗薪,吴叶兵.多重视角下高端服务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2010.
  [4]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
  [5]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
  作者简介:
  冯丽娟(1990-),女,江苏大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专业。
  课题项目来源: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JSSPITP3340。
其他文献
<正>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澳门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高企不下,居民收入逐步减少,而市场价格一直持续偏高,在这样一种大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澳门人为了改善生活质
<正>问: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试行目的是什么?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现行的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改进工业发展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急症之一,由于小腿解剖和功能上的特点,开放性骨折较为多见,约占20%。对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是否在清创的同时使用内固定,各家意见不一。1995年3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白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中药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对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全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从宏观角度进行系统测量与分析的统计工作
近年来,临沂河东农村合作银行以创建“一流金融机构”为奋斗目标,全行上下围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坚持抓改革促发展,抓业务促管理,抓质量促提高,积极顺应宏观经济的新变化,不断巩固提
高中新课标教材专题史的编排体例使历史学识水平低的学生通史概念缺乏,甚至到高三年总复习阶段也经常出现历史事件时序颠倒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进行通史复习,否则无法达到新课程
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退出机制刚刚建立,而在这一方面,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市场已经取得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制定了完善的规则。本文考察了国际上发达的证券交易所
摘要:档案作为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结晶。本文通过对档案的文化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指出档案的文化功能对社会文化的积累、传播、发展、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撑和服务。  关键词:档案 文化 功能  文化与物质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延展性,而物质是保证文化连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档案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基础。
6月是“大麦黄”鱼病的流行季节。通过黄州区各乡镇办水产服务中心技术员调查分析,当前,渔业生产正面临花白鲢、鳊鱼的出血病,草鱼的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及烂鳃病局部大流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