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2019年夏季南疆低空垂直速度与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来源 :沙漠与绿洲气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chuanq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0-2019年南疆59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及NCEP再分析月平均垂直速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EOF分析等方法,分析夏季南疆上升运动和降水量的时空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 表明:近50 a夏季南疆降水量由“暖干”向“暖湿”转变,且在1990年发生突变,具有5~10 a年际尺度和21~27 a、14~18 a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空间上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低空上升运动由弱转强,850 hPa上升运动在2004年发生突变,700 hPa无显著突变点,其年际及年代际尺度具有与降水相同的变化周期,空间上巴州及吐鲁番市部分区域上升运动减弱,降水量减少,其它区域上升运动增加,降水量增多,其中克州、喀什地区上升运动增加显著,降水量增加速率最大,达1.0 mm/a.低空上升运动和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且700 hPa相关性大于850 hPa.
其他文献
在居家环境中通过容易置备的器材搭建斜面,将普通5号电池作为待测对象,研究其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的匀变速运动过程.通过手机拍摄视频,结合视频追踪软件Tracker,拟合二次函数得到电池在不同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值,并讨论斜面能够实现纯滚动的条件.构造对称斜面研究了电池沿上、下不同方向运动的加速度及能量损失特点.总结了居家实验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教学效果.
采用热磁曲线来测量铁磁材料居里温度,原理上通过一系列物理量(U-B-MH-MS-M0)的近似替换来完成.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物理量近似替换的依据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实验误差,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阐述了采用不同的居里转换所对应的居里温度的意义.
利用1989-2018年4-9月高空探测和常规地面观测资料,计算新疆12个探空站的K指数气候平均值,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等,分析新疆夏半年K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归纳其在新疆短时强降水中的预警阈值.结果 表明:(1)新疆K指数总体呈西高东低分布,西部大气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更不稳定;(2)08和20时的K指数趋势特征基本相同,年平均值波动幅度较大,月平均值4月最小、7月最大;(3)近30 a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库尔勒站大气不稳定性呈增大趋势,其余站均趋于稳定;(4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ECMWF细网格模式2m温度预报产品,使用三次多项式差值方法内插到站点,并用中短期天气预报检验方法,对南疆西部12个国家站和15个区域自动站的最高、最低气温未来24 h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并解释应用.结果 表明:ECMWF细网格模式2m温度预报产品对南疆西部非山区站未来24 h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能力较好,对山区站未来24 h预报效果差;对南疆西部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随季节变化有差异,夏季预报准确率高于冬季,秋季预报准确率最低;模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雪、高
基于2019年1-3月张家口站探空资料与张家口市崇礼区B1638、B1640区域自动站的每小时2分钟平均风向、2分钟平均风速、整点气温及系留气艇探空资料分析第24届冬奥会冬季两项赛场的山谷风特征,为冬奥会天气预报提供参考.结果 表明:环境风场较弱时,冬季两项赛场中存在山谷风现象,白天多上坡风及上谷风,夜间多下坡风及下谷风;山谷风系统一天具有两次风向的转变,下谷风转上谷风一般在日出后,而上谷风转下谷风一般在日落后;山谷风系统强度较弱,具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偏大而夜间偏小,并且受盛行西风影响明显;风向转变时,会
选用中国气象局0.05° ×0.05°国家级格点预报指导产品和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逐时实况数据资料,使用3种平均滤波方法分别订正北疆地区08、20时起报的240 h内逐24 h最低气温的格点预报指导产品,并分别对比检验订正前后共8种产品的预报效果.检验结果表明:订正后的预报产品相比原始格点预报指导产品的均方根误差均明显降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及稳定性均显著提高,3种平均滤波方法相比而言,集成订正算法略优.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站点资料,引入拉格朗日方法的轨迹模式,定量分析洞庭湖地区2014-2017年夏半年水汽输送来源特征,对比2017年“6·22”极端降水2个时段的水汽输送来源差异,得到以下结论:洞庭湖地区夏半年的主要输送源地为太平洋(32.3%,水汽输送贡献),孟加拉湾—南海(28.3%),印度洋(26.6%),中国东部水汽输送相对较少,但不可忽视.各源地各月水汽输送具有较大差异,其中4、5月以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南海水汽输送为主,6、7月以印度洋水汽输送为主,太平洋、孟加拉湾—南海次之
利用ECMWF-ERA5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甘肃陇东2009-2018年夏季雷暴活动特征及环境条件.结果 表明:陇东年均雷暴日数为18.8~23.6 d,夏季雷暴占68.5%~74.7%.夏季雷暴主要分为偏北气流型和低槽影响型,其中偏北气流型以分散性干雷暴为主,较大的垂直温差、高空冷平流强度和近地面高温对雷暴发生具有显著影响;低槽影响型多伴有明显降水过程,显著影响因素为较高的低空温度、湿度和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槽影响型和偏北气流型雷暴分别占总数的30.5%和60%,这两种类型的雷暴更容易出现在陇
利用1986-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大气环流特征量和2016年5月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分析河西走廊东部寒潮时空分布及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关系和2016年5月3次寒潮过程天气成因.研究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寒潮频次由北向南减少,但中部最少;年际差异较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出现在1-5月和10-12月,频次站次4月最多、6月最少,春季寒潮频次最多;寒潮最早出现在9月1日(永昌)、最晚出现在6月7日(乌鞘岭).月寒潮频次与月亚洲、北半球的极涡面积和强度、北极涛动、亚洲经向环流和冷空气指数呈显著
利用1980-2016年站点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秋冬季广西暴雨进行天气学分型,并用合成分析方法给出了各类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结果 表明:广西秋冬季暴雨可分为台风类、切变类和副高边缘类3类,其中前两类暴雨发生次数最多,主要发生在9-10月.高低空系统配置显示秋冬季暴雨发生时,对流层上层都伴有较强的高空急流,而对流层中低层的影响系统不尽相同;暴雨期间,前两类暴雨副高减弱东退,第三类暴雨副高则加强西伸;3种类型暴雨在水汽、热力、动力及形成机制方面也各有异同,但与汛期暴雨相比,各类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