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常态,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自2015年开始探索实施分级教学,围绕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进行了积极尝试。为了确保分级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围绕管理保障开展了系列工作。
灵活的课程管理
在科目选择方面,学校在学生学业成绩分化较大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五个学科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在课程类别方面,国家课程中的相应学科均全程实施分级教学,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目前没有实施分级教学,而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遵照“按需分级,有分有合”的实施路径推进。如英语学科的阅读与写作和数学学科的应用拓展课程,由于内容与国家课程联系紧密,一并实施分级教学;而理化生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和政史地学科的人文社科拓展课程,由于涉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朋辈互助学习,且课程以实践应用类内容为主,暂不实施分级。部分课程中的特定课时也会打破原有层级的限制,以行政班或者多个教学班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探索了一系列学科组合式的课程安排方式,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一是在一个走班单元中,学科属性相似的学科搭配分级,以解决单一学科教师数量少于教学班数量的问题。二是在全年级或多个走班单元间,将学生按照两个学科的平均水平分成两组,在每组内按照单一学科进行分级,以解决实验班所在的走班单元与其他走班单元学情不一致的问题。三是在全年级或多个走班单元间,按照学生的选考意向和学业基础综合考量,以最大限度减少走班课程占据的课表位置。
健全的制度保障
分级教学的顺利推行与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学校在探索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分级课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为此,学校制定了《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分级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目标作出了明确界定。在方案中,基于学生的差异,确定了三个层级的目标定位。基础课程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基本要求为蓝本设计课程,注重讲授与反馈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夯实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标准课程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以高考的较高要求为蓝本设计课程,遵循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原则,突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拓展课程在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基础上,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增加深度,在教学中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分级教学实施动态管理,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提升或降低层级,以匹配学生最适合的教学。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分级分班指导意见》,对层级确定、调整的标准和具体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层级的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日常学习情况和个人意愿。为了避免学生在不断的层级调整中重新适应任课教师,学校规定每学期只可以调整一次(高三第二学期原则上不再进行层级流动),学业成绩的依据为当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情况则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学生可以自己向备课组提出调整申请,备课组也可以综合成绩变化和学生的日常表现提出建议调整的名单,每次调整的人数不超过该层级人数的15%,师生双方互相确认后上报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心批准,最终公示并按照调整后的名单实施教学。
合理的师资配备
分级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只有让教师任教适合的层级,才能准确把握不同层级的差异,精准施策,提高质量。在安排分级教学的教师时,学校力求做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拓展级和基础级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拓展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科基础扎实,课上生成性的内容占比较高,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反观基础级,虽然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不高,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薄弱,对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方法要求较高。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师承担相应教学班的教学尤为重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学校安排具有博士学历和较高学科素养的教师任教拓展级,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耐心、有方法的教师任教基础级。此外,分级教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带来了挑战,如果都按照适合教学的因素来安排教师,势必会造成教师只任教一个层级的不同教学班,这种安排有助于教师专注于本层级的教学研究,但不利于教师从宏观维度对本层级进行定位,更不利于学校进行评价。为此,学校在安排教师时除了考虑教学匹配度外,还会兼顾教师跨级任教,如高二英语备课组共两位教师,分别任教一个拓展级和一个标准级,互相之间既有全面的集体备课,又有利于横向比较,而学校最终的集体评价制度又淡化了个体之间的竞争。
分级的评价体系
教学的评价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分级教学的有效推进,也需要评价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以备课组为评价对象,建立了包含教学成绩、教科研参与情况、公开课情况等要素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以教学成绩为例,由于E、R、F三个层级的基础起点存在差异,不适合直接进行成绩对比,学校尝试以历次考试各层级平均成绩与全年级平均成绩的差值占该考试总成绩的比值为依据,将各层级的比值进行纵向比较,提出了“推进率”的概念。通过各层级的推进率来反映该层级教学效果的动态变化。这种评价方式既规避了不同层级的基础差异,也消除了不同考试因总分不同被放大或缩小的差异。
在学生评价方面,为了保护基础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为了实现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在作业、测试和表彰等环节中也实施分级。学校提倡分级作业和分级测验,其中,落实基础知识的部分各层级保持基本一致,其他内容根据本层级的需求单独命制、单独要求;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中,各层级学生同卷参与,教师会根据试题情况为各层级单独设置达标标准,按照本层级标准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过程性成績登记卡,包括学生历次考试的成绩和本层级的均分,从纵向比较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分级教学的实施给学生的心理也带了一定的压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压力聚焦在层级的动态流动上,具体体现为,向上调整时对能否跟上较高层级的教学难度感到焦虑,向下调整时因自尊心受挫而难以接受。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建立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三位一体的分级教学心理辅导体系。
由于层级的流动是以学科为单位的,而任课教师对学生因分级教学产生的压力更为熟悉,学校按照“全员德育”的要求,指导备课组教师按照“先交流、后调整”的原则开展工作。对向较高层级调整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提醒,引导他们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对向较低层级调整的学生要讲明调整的意义,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争取早日夯实基础,重回较高层级。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分级教学的主题辩论、挫折教育和激励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分级教学的价值,正确看待并应对层级的调整。对于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正常学习的学生,专职心理教师将会介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压力,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学校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保障分级教学的顺利实施。当然,学校的管理保障制度也需要在分级教学探索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
灵活的课程管理
在科目选择方面,学校在学生学业成绩分化较大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五个学科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在课程类别方面,国家课程中的相应学科均全程实施分级教学,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目前没有实施分级教学,而学科拓展类的校本课程遵照“按需分级,有分有合”的实施路径推进。如英语学科的阅读与写作和数学学科的应用拓展课程,由于内容与国家课程联系紧密,一并实施分级教学;而理化生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和政史地学科的人文社科拓展课程,由于涉及学生自主学习和朋辈互助学习,且课程以实践应用类内容为主,暂不实施分级。部分课程中的特定课时也会打破原有层级的限制,以行政班或者多个教学班合一的方式开展教学。
在课程安排方面,学校探索了一系列学科组合式的课程安排方式,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一是在一个走班单元中,学科属性相似的学科搭配分级,以解决单一学科教师数量少于教学班数量的问题。二是在全年级或多个走班单元间,将学生按照两个学科的平均水平分成两组,在每组内按照单一学科进行分级,以解决实验班所在的走班单元与其他走班单元学情不一致的问题。三是在全年级或多个走班单元间,按照学生的选考意向和学业基础综合考量,以最大限度减少走班课程占据的课表位置。
健全的制度保障
分级教学的顺利推行与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学校在探索分级教学的过程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首先,分级课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为此,学校制定了《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分级课程实施方案》,对课程目标作出了明确界定。在方案中,基于学生的差异,确定了三个层级的目标定位。基础课程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基本要求为蓝本设计课程,注重讲授与反馈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夯实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标准课程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以高考的较高要求为蓝本设计课程,遵循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原则,突出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拓展课程在全面落实学科课程标准的较高要求基础上,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增加深度,在教学中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探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分级教学实施动态管理,即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提升或降低层级,以匹配学生最适合的教学。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北师大二附中未来科技城学校分级分班指导意见》,对层级确定、调整的标准和具体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层级的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日常学习情况和个人意愿。为了避免学生在不断的层级调整中重新适应任课教师,学校规定每学期只可以调整一次(高三第二学期原则上不再进行层级流动),学业成绩的依据为当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日常学习情况则由任课教师根据平时作业、测验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学生可以自己向备课组提出调整申请,备课组也可以综合成绩变化和学生的日常表现提出建议调整的名单,每次调整的人数不超过该层级人数的15%,师生双方互相确认后上报学校课程与教学中心批准,最终公示并按照调整后的名单实施教学。
合理的师资配备
分级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只有让教师任教适合的层级,才能准确把握不同层级的差异,精准施策,提高质量。在安排分级教学的教师时,学校力求做到教学和评价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拓展级和基础级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拓展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学科基础扎实,课上生成性的内容占比较高,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反观基础级,虽然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不高,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较差,基础薄弱,对教师的管理能力和教学方法要求较高。因此,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教师承担相应教学班的教学尤为重要。考虑到以上因素,学校安排具有博士学历和较高学科素养的教师任教拓展级,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耐心、有方法的教师任教基础级。此外,分级教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带来了挑战,如果都按照适合教学的因素来安排教师,势必会造成教师只任教一个层级的不同教学班,这种安排有助于教师专注于本层级的教学研究,但不利于教师从宏观维度对本层级进行定位,更不利于学校进行评价。为此,学校在安排教师时除了考虑教学匹配度外,还会兼顾教师跨级任教,如高二英语备课组共两位教师,分别任教一个拓展级和一个标准级,互相之间既有全面的集体备课,又有利于横向比较,而学校最终的集体评价制度又淡化了个体之间的竞争。
分级的评价体系
教学的评价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分级教学的有效推进,也需要评价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教师评价方面,学校以备课组为评价对象,建立了包含教学成绩、教科研参与情况、公开课情况等要素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以教学成绩为例,由于E、R、F三个层级的基础起点存在差异,不适合直接进行成绩对比,学校尝试以历次考试各层级平均成绩与全年级平均成绩的差值占该考试总成绩的比值为依据,将各层级的比值进行纵向比较,提出了“推进率”的概念。通过各层级的推进率来反映该层级教学效果的动态变化。这种评价方式既规避了不同层级的基础差异,也消除了不同考试因总分不同被放大或缩小的差异。
在学生评价方面,为了保护基础级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为了实现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在作业、测试和表彰等环节中也实施分级。学校提倡分级作业和分级测验,其中,落实基础知识的部分各层级保持基本一致,其他内容根据本层级的需求单独命制、单独要求;在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中,各层级学生同卷参与,教师会根据试题情况为各层级单独设置达标标准,按照本层级标准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过程性成績登记卡,包括学生历次考试的成绩和本层级的均分,从纵向比较中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分级教学的实施给学生的心理也带了一定的压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压力聚焦在层级的动态流动上,具体体现为,向上调整时对能否跟上较高层级的教学难度感到焦虑,向下调整时因自尊心受挫而难以接受。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建立了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三位一体的分级教学心理辅导体系。
由于层级的流动是以学科为单位的,而任课教师对学生因分级教学产生的压力更为熟悉,学校按照“全员德育”的要求,指导备课组教师按照“先交流、后调整”的原则开展工作。对向较高层级调整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提醒,引导他们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对向较低层级调整的学生要讲明调整的意义,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争取早日夯实基础,重回较高层级。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分级教学的主题辩论、挫折教育和激励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分级教学的价值,正确看待并应对层级的调整。对于心理压力过大影响正常学习的学生,专职心理教师将会介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排解压力,使其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
学校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制度,保障分级教学的顺利实施。当然,学校的管理保障制度也需要在分级教学探索过程中不断丰富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