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ND基因突变所致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一家系

来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b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CHRND基因突变所致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家系的临床、电生理、肌肉病理和基因特点.方法 先证者为19岁男性,儿童期出现眼睑下垂、运动易疲劳与四肢乏力,病情缓慢进展.其母亲、两个舅舅及其中一个舅舅的儿子有类似表现.对先证者进行血液学相关检测、电生理检查、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测,并对父母、有症状的舅舅及舅舅的儿子进行家系验证.结果 先证者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可见低频递减现象.针极肌电图提示轻度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活检未见明确肌源性损害病理改变.基因检测发现CHRND基因c.826G>A突变,突变来源于母亲,有症状的舅舅及舅舅的儿子均有相同位点突变,该突变位点未经报告.予氟西汀治疗后肌无力症状较前好转.结论 CHRND基因突变导致的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可表现为早期出现的肌无力及运动不耐受,重复神经电刺激可见低频递减,有助于识别,诊断需通过基因检测.氟西汀可为首选治疗药物.
其他文献
以8-羟基喹啉-5-甲醛和吡啶-2,6-二甲酸二甲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氟硼二吡咯(BODIPY)型荧光化学传感器Ⅰ,通过FTIR、1HNMR、13C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传感器Ⅰ的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在V(DMF):V(水)=1:4介质中,传感器Ⅰ对Cu2+表现出明显的荧光猝灭响应,猝灭率高达97.7%,检测限为5.7×10–8 mol/L.此外,配合物Ⅰ-Cu2+对焦磷酸根(PPi)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响应,检测限为1.9×10–8 mol/L,表明传感器
采用冰模板和两步水热还原法通过常压干燥制备了石墨烯气凝胶(RGA).利用SEM观察RGA的微观形貌,利用XRD、XPS、FTIR和Raman光谱技术对氧化石墨烯(GO)的还原情况进行分析.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RGA进行压缩回弹实验.结果证明,RGA具有优异的压缩回弹性能(在50%应变下压缩回弹200次后RGA仍能迅速回弹至原始高度,且外形和高度没有明显变化).平衡模拟含油污水吸附性能测试表明,RGA经过270 min的吸附即可趋于吸附平衡,其对水中乳化油的平衡吸附量达到1466.325 mg/g,RGA对含
以α-甲基丙烯酸(MA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的共聚物P(MAA/AMPS)及聚乙烯醇(PVA)为单体、十水合四硼酸钠为交联剂合成了P(MAA/AMPS)-PVA二重互穿网络的pH响应水凝胶.通过SEM、FTIR、GPC、TGA-DTG和流变仪等表征了水凝胶的表面形貌和化学状态;测定了水凝胶的溶胀性﹑pH响应性﹑自修复性和流变性.结果表明,水凝胶形成了稳定的互穿网络结构且具有pH敏感性、自修复性;PVA羟基与硼酸根离子形成的共价配位硼酸酯键使水凝胶具备自修复性并受介质酸碱性的控制;力
肌营养不良不仅可累及骨骼肌,还可累及心肌,且心脏相关疾病已成为该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寻找有效检查手段早期发现心脏病变,并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1 例Becker 型肌营养不良(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累及心肌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和二维心脏彩超在早期发现BMD 患者心脏受累和随访治疗效果中的敏感性.此BMD病例随访4年,共行CMR检查3次,而国内应用CMR对BMD患者心肌损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炎症伴脑桥血管周围强化症( chronic lymphocytic inflammation with pontine perivascular enhancement responsive to steroids,CLIPPERS)是一种脑桥小脑病变主导的脑脊髓炎症,2010 年首次报告[1],以其病灶在增强扫描后呈现出点状及结节状强化为特征,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2].既往对该病多以个案形式描述,近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但因缺少特异的生物学标志物,明确诊断仍要依靠病理.现报告
采用反向扩散法在聚偏氟乙烯(PVDF)基膜表面原位生长一层均匀、致密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IF-8纳米晶体层,并进一步优化界面聚合反应,制备高性能聚酰胺(PA)/ZIF-8/PVDF复合纳滤膜.采用SEM、XRD、FTIR、AFM、XPS、水接触角测定仪以及固体表面Zeta电位仪对ZIF-8/PVDF复合膜及PA/ZIF-8/PVDF复合纳滤膜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了ZIF-8亚层的生长对界面聚合反应、复合纳滤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IF-8晶体亚层在PVDF膜表面的均匀连续生长改善了P
目的 探索双相障碍未患病子代的前驱症状,及前驱症状对整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8~25岁双相障碍子代及对照子代,使用双相障碍前驱症状清单评估症状,使用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评估整体功能.结果 共纳入104名双相子代及48名对照子代.双相子代情感低落、担心/焦虑、精力缺乏/易疲劳、失眠/入睡困难、注意力集中困难、犹豫不决、能力减退/任务完成差、兴趣缺乏/减退、紧张害怕、活动缺乏/减少、绝望/无助感、易激惹/易愤怒等症状在一生中(15.4%~44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内壁和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1],可出现在神经轴任何部位,发生在各年龄阶段.儿童室管膜瘤75%发生在后颅窝,25%发生在幕上脑室系统和脑实质内[2],其中发生在幕上脑实质内室管膜瘤(supraten-torial cortical ependymoma, SCE)少见,约占 3.5%~5.7%[3].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012 年 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16 例SCE 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现报告如下.
针对1,4-丁炔二醇选择加氢反应特性,以强静电吸附法可控地制备了一系列Pd、Zn不同物质的量比的PdZnx/Al2O3双金属催化剂,并探究Zn的引入对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Zn的添加能够保持催化剂在较高活性的情况下,大幅度改善其对中间产物1,4-丁烯二醇的选择性.其中,PdZn2/Al2O3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顺式-1,4-丁烯二醇的选择性.反应在50℃、1 MPa的条件下进行,1,4-丁炔二醇在接触时间为6 gcat·h/mol时的转化率为91%,顺式-1,4-丁烯二醇的选择性可达到
脑卒中存活患者病情稳定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偏侧空间忽略等后遗症[1].康复手段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运动功能锻炼、针灸、热疗、电疗等传统康复手段的疗效有限.Theta 节律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脑卒中各种后遗症治疗中[2],本文就TBS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研究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