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里的中国味儿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89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今年起,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最核心的变化是春节放假从正月初一调为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各放假一天。把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假日,旨在重新认识和建设传统节日,还原文化内涵,对继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戊子春节到来之际,我们有必要对新调整的法定节假日的文化内涵做一次简要梳理。
  中国的传统节日名目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每个节日都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沉淀下来就成了滋润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养料。只是到了近代,欧风东渐,西方的节日借助现代文明的强势大举入侵,受到热衷时尚的年轻人的追捧,传统节日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些已经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需要在故纸堆里寻觅它的踪影。
  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饮食的节日,凡是过节就意味着吃的复活、吃的张扬,好像不如此不足以体现节日的气氛与情调。现代节日人们对吃已不甚讲究了,更多的是注重休闲,追求身心的释放,毕竟,在物质欲望疯狂扩张的时代,精神领地不断被蚕食,精神上的压抑让许多人领教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于是,借过节之机,在精神上放纵一下,就成了人们节日里活动的首选项目。
  节诗调: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三朝或年、过年。
  历史典故:春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后实行公历,把元月一日叫新年,而民间仍然使用农历,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新中国成立后也使用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狭义上的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而广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民间又通常把春节叫做过年。
  对于“年”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犄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噬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于是,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在某个除夕,一个住在海边的老婆婆没有跑,她知道”年“最怕红色、火光和响声,就在门窗贴上红纸,门口挂上红灯笼,屋里烧一堆篝火,听到”年”来了,婆婆燃起鞭炮,身披红袍站在院子里哈哈大笑, ”年“见了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于是,过年就烙上了中国红的印记。另一种说法是,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年岁就是指农业的收成。
  节日食俗:从吃这个角度来说,春节就是中国人最大的饮食节日,因为这个节日最初就是从吃衍生出来的,在原始社会末期,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祖先与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他们脸涂朱砂,身披羽毛,载歌载舞,觥筹交错,不醉无归。进入农业社会后,在这个寒冷的时节,人们基本上不进行生产劳动,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在吃的方面弄些花样,互相馈赠,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在飞觞流觥中增进友谊。因此,临近年关,举凡鸡鸭鱼肉、茶酒饮料、南北炒货,糖果糕点,时令水果,都要采买充足。每到腊月二十,家庭主妇就围着灶台忙得不亦乐乎,煎、炒、烹,炸,至于腌、熏、渍、卤、酱各种肉制品在早些时候就已经搞好了,家家户户营造出强烈的吃喝氛围,而春节最具代表性的食俗则是包饺子,蒸年糕、吃团圆饭。
  饺子也叫角子、扁食、水点心、煮饽饽,明朝中期以后它就成了北方的春节美食。饺子形如元宝,又与过去的货币“交子”谐音,人们在春节吃饺子,乃是取招财进宝之意,有的人把寓意各种吉祥的东西做馅包进饺子呈,以寄托对新年的祈望,比如包进蜜和糖,希望新年日子甜美,包进枣子、花生、桂圆给新婚夫妇吃预示早生贵子;包进俗称长生果的花生给长者吃是祈求他们健康长寿;有的在个别饺子里包进一枚制钱或碎银子,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财运亨通;当然,为了凸显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些人故意在饺子里包很多食盐或辣椒粉,让吃的人出点洋相,大家哈哈一乐。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必须在新年钟声敲响时就开始吃,这个时辰叫子时,此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辞旧迎新,大吉大利。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过年时都盛行吃年糕,这是取年年高升之意。年糕是将糯米浸泡磨浆后,压干水分蒸制而成的一种米制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进入腊月,人们就忙着制作年糕,广东人、江苏人制的年糕特别讲究,分别掺八糖、油、桂花、枣茸、薄荷、萝卜丝、南瓜丝、瓜子仁做成,或甜或咸不同口味。年糕的特点是食用方便,易于存放,口感柔软,食法多样,蒸、炸、煮、炒、煎、烤、烩皆可,既可以当主食吃,又可以当菜肴吃,比如腊肉炒年糕、火锅下年糕都是很受欢迎的。
  春节饮食活动的高潮是吃“团圆饭”,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春节时中国人都像中了邪似的、着了魔似的往家里赶,赶到父母身边吃一顿团圆饭,弄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春运奇观。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习俗,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远在晋代的时候就形成了吃“年夜饭”的习俗了,一家人不管平时多么忙,不管有什么矛盾,都要借这一顿饭来调节身心,化解矛盾,羁旅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忙也得赶回家去吃顿团圆饭,领受亲人们的祝福,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家人也要为他留一个席位,摆上一套碗筷以示团圆。据说这顿饭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 ”吃了年饭旺,神鬼不敢撞”。年夜饭是一个家庭里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其准备之充分,物料之丰富,菜肴之精美是平常饮食无法相比的。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民生的改善,城里很多人都上大饭店去吃年夜饭,这虽然便捷,却失去了传统年夜饭的喜庆情调。因为,吃年夜饭寄托了新年的祝愿,春节就是新年最美好的开端。
  清明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又叫:鬼节、冥节、扫坟节、思亲节、三月节。
  历史典故: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第一大祭祀节日,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丰盛的祭品祭祀先人,祭祀完毕,所有上坟的人围坐在坟场附近享用祭品。清明节前后,同一宗祠的家族成员在一起慎终追远,然后饕餮一顿。清明节虽然只有一天,但整个祭祀活动可持续一周,正好在清明的前两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百五节”。它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搞的一个节日,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几年,介子推都跟着他,有一次,没有吃的,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汤给他喝。后来晋文公掌握了权力,其他跟着 他流亡的人都安排了职位,唯有介子推没有。介子推淡泊名利,不争不要,不吵不闹,带上老娘到山上隐居起来。有一天,晋文公忽然想起介子推,派人去请他下山,介子推不肯出山,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想用这个办法把他逼下来,但介子推宁愿烧死也不下山做官。火熄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在这一天禁火,禁火就意味着不能烧火做饭,因此头一天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熟食,在这一天吃冷东西,所以叫寒食节。寒食节的节令食品主要有桃花粥、梅花粥、煮鸡蛋、寒食饼、寒食面、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寒食节与清明节只差两天,后人就把这两个节日整合在一起。寒食风俗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中。寒食节时寒食、插柳、戴柳之风甚烈,民谚日:“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插柳、戴柳以示纪念。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以清明为鬼节,百鬼出没,人们遂插柳、戴柳以防止鬼的侵扰迫害,柳树又称“鬼怖木”,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避邪的功用,可以却鬼。
  节日食俗:在江南水乡,每逢清明时节,老百姓都吃青团子,青团子是把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加一小块猪油制成,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青团子碧绿油滑,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是江南一带人们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南方民俗在清明时吃炒螺蛳。清明前后,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这个时节螺蛳尚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正所谓“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节还有吃馓子、鸡蛋、夹心饼、清明粽、清明粑等习俗。
  
  端午节
  
  端午诗词: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历史典故: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其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之说流传最广。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欲绝,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把雄黄酒倒进江里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如今,赛龙舟已得到新的发展,穿越时空界线,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节日食俗: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节令食俗是吃粽子,这种风俗在魏晋时就有了,经过唐宋的发展,粽子品种繁多,花样百出,就粽子的形式来说有锥粽、菱粽、筒粽、七巧粽,枕头粽,甚至还有将粽子包成楼阁,亭台、车马等样式:就其内容来说,有放蜜糖的甜粽,有单纯放盐的咸粽;有放杨梅、芦柑、橘子,蜜枣、葡萄干、桂圆、核桃等果子或什锦果脯的果脯粽子;有放牛肉、猪肉、鸡肉、火腿、腊鱼、腊肉、虾仁等的肉脯粽子:也有一头甜一头咸的双拼粽:还有豆沙粽、艾叶粽、烧碱粽;华北地区用黍代替糯米包粽子,馅料用红枣,金黄的黏黍中镶嵌着红艳艳的枣子,美其名曰“黄金襄玛瑙”。受中国食俗的影响,日本、越南、缅甸、马来西亚也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
  在湖北、江西等地,端午节要吃蒸的大蒜头,吃馒头,包子,油炸的面点;在福建晋江地区流行吃“煎堆补天”,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加配料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端午节在梅雨时节,节前往往是阴雨连连,传说远古时代女娲炼石补天处有些裂隙,所以阴雨连绵,必须煎堆补天,方能塞漏止雨,这一习俗,反映了农民担心久雨成涝影响夏收作物收成的心理。在许多地方还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雄黄酒、黄鱼、黄瓜、咸蛋黄,黄鳝或黄豆,雄黄酒就是用雄黄泡的酒,雄黄又叫鸡冠石,其成分是硫化砷,能解毒,中医用它来治疗痛疮肿毒、虫蛇咬伤,民间认为端午时是五毒活动最频繁的时候,五毒是指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饮了雄黄酒便可杀五毒,因雄黄酒本身也有毒,多饮会中毒,它是一个双面利刃,所以现在基本上没有人饮雄黄酒了;至于黄瓜,过去没有大棚蔬菜,总是在端午前后上市,是新上市的时令菜,尝个鲜,解个馋;吃黄豆是因为这段时间是种黄豆的时候,多余的种子人们就把它吃了;吃黄鱼和黄鳝是因为在夏汛时很容易捕捉到它,而且这个时候它的味道最为鲜美。
  
  中秋节
  
  中秋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重大喜庆节日,也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这一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天上月圆,人间团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亲人们欢聚一堂,吃桂花糕,饮桂花茶、喝桂花酒,合家欢庆甜甜蜜蜜。
  历史典故:中秋佳节的主要食俗是吃月饼,月饼又叫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传统。早在商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日”胡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始于南宋,宋朝虽有月饼,但被当作一种普通的点心,一年四季都有,不限于中秋。到了元朝末 年,月饼才成为中秋节日美味点心。从明朝至今日,月饼基本上只限于中秋节令,其他时间很少或基本上没有。明朝在中秋吃月饼据说与推翻元朝的统治有关,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为了防止汉族人反抗,凡是汉人百姓家所有的金属器具一律没收,十个家庭只准合用一把菜刀,而且还派一个蒙古爪牙负责监视汉人的一举一动,这些爪牙狐假虎威,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汉人十分痛恨他们,称之为“家鞑子”。元朝末年,许多有志之士酝酿推翻蒙古的统治,江苏的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有“八月十五,家家动手”的纸条藏在月饼里,送到各户人家,约定中秋节起义。到了中秋节那天,大家如约动手,杀死“家鞑子”,揭开起义的序幕,终于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起义,每逢中秋节就制作月饼,互相馈赠,沿袭成例。当然,这只是个传说,非为信史,不必较真。
  节日食俗:月饼的主要含意是象征团圆,月饼的形状不管怎么变化都必须是圆的。我国月饼种类繁多,由于各地月饼在用料、调味、形状和工艺等方面的差别,在月饼的制作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广式、苏式、京式、潮式四种。广式月饼重糖轻油,多以果仁、火腿、枣泥、豆沙、椰茸、莲茸、蛋黄等为馅料;苏式月饼油多糖重,以豆沙、百果、火腿等做主馅;京式月饼素油素馅,做馅的原料多用冰糖、桂花、瓜子仁,核桃仁和青红丝等;潮式月饼重油重糖,以水果、果仁为馅,其著名的品种是”老婆月饼”。
  旧时中秋节,一般家庭往往自制许多圆形糖饼,当作月饼吃。甘肃武威那里的农家月饼一个个都像草帽那么大,甚至有直径达一米的,一些月饼上还有用面团捏成的玉兔、猴子,桂花等图案。中秋节晚上,村里的妇女们还互相串门儿,品评谁家的月饼做得最好。有的地方一个大家庭成员合吃一个自制的大月饼,先由家庭主妇统计好全家男女老幼人数,包括外出的,不能漏掉一个,然后由主妇把月饼切开,人各一份,孕妇得两份,以此祝愿全家团圆幸福。过去的人家都是大家庭,数代同堂的居多,因此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杭州人中秋家宴上的主打菜肴是莼菜鲈鱼烩,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莼鲈之思”弃官还乡的史实,使莼菜鲈鱼成为思乡的象征。江浙人多在中秋吃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将藕切片,每两片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末等调制成的馅,挂糊煎至金黄,它又称藕饼、藕夹,与月饼一样寓有团圆之意。江南农家过中秋,还要吃毛豆荚、熟菱藕、糖藕粥和桂花糖芋艿,糖芋艿要用红糖,以期日子过得红火又甜蜜。潮州人中秋吃芋头,寓意避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之气概,鬼且被剥,毒奈我何。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薪尽火传。每一个节日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弥漫着厚重的中国元素。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切不可在过节的时候妄自菲薄,数典忘祖。一味追求异国情调,而把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置诸脑后。其他民族优秀的东西我们可以接受,但千万不能搞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来,否则,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岂不让人耻笑?
  责任编辑/邹佳璇
其他文献
1、用动物性原料作菜肴时,因为肉、动物内脏,鱼类等的组织中和鱼类身体表面的黏液里含有腥臊异味,这些物质在加热时能被料酒中的酒精所溶解,并随气化的酒精一起挥发,这样就除去了腥味;  2、料酒中的氨基酸能与糖结合成芳香醛,产生诱人的香气;  3、料酒中所含的酯类也有香气,所以烹调中加入料酒,能使菜肴除去异味,且香味大增;  4、料酒中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使菜肴的营养更加丰富;  5、在烹饪肉,
美洲斑潜蝇是1995年黔东南州首次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害蔬菜、花卉及烤烟等作物的多食性检疫害虫,成虫和功虫均危害作物地上部叶片及叶柄,一般被害叶率15%~50%,严重时达85%以上,造成受害叶大量枯黄
维护国家法律正确实施是律师全部活动的最终目的,具有根本性、终极性.在律师保守职业秘密的职责问题上,我国的现行规定明显欠缺和不完善,应进一步完善律师对委托人承担保守职
对人生的悲观看法是王韬走上小说创作道路的重要原因。为了摆脱现实人生的梦魇,王韬在小说中虚构理想的人生,以此得到心灵的慰藉。王韬为漂出人生苦海而抓住的“虚构”之舟,无意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其结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通信技术,实现了人、车、路合一的境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时促进
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是公司制度演变的一种趋势,但是其产生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具有正负影响.截至目前,财政部等相关政府部门未对母子公司交叉持股情况的会计处理有明确规范,相关法
以玻里玛不育系315A和双隐性黄籽双低核不育两型系3231AB为材料,经过5年6代的回交选育,育成了核不育与质不育之比为1:1的甘蓝型黄籽双低隐性双基因细胞核+细胞质双重雄性不育系(DRGCMS)32Y-2A。
采用现行夏秋种薪抗X科明为基础,通过加入多丝量品种827和826,组配育成了强健优质的夏秋用品种贵蚕一号(827·薪抗×826·科明)四元杂交种。经多次鉴定、农村试养、试繁结果表明,该
战国纷乱的传播环境,造成了《诗经》传播的无序状态:诸侯地方割据,书不同文,导致了《诗经》传本文字歧义纷呈;儒家学派内部的分裂,导致了战国《诗经》传播系统的混乱;诸子争
亨利·格林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被忽视的作家之一。《归》于1946年出版,格林通过多相性的创作语言以及多指向性的空间关系,对主人公查理回归故乡后的痛失挚爱、错认情人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