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实施通识教育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zhibo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84–02
  
  一、高中历史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竞相增加对教育的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推行教育改革。
  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各国对教育的要求不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创造才能。同时,各国要求现代教育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变单一性的专才教育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的再度提出是创新的需要。“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对于其内涵,迄今没有一个为大家广泛接受的形式逻辑定义。有的研究者尝试对其内涵做出初步建构,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从这个建构看,“通识教育”似乎跟中学教学毫无关系,那我们如何可以拿来运用到中学教学中呢?
  查阅资料可知,“通识教育”在19世纪以前,事实上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19世纪初,洪堡德在文科中学推行“全面的教育”,就是中学通识教育的典型。英、法等国的文科中学也大多实施通识教育,这些中学一直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平。这是我们把这个概念运用到中学教学中来的第一个原因。
  教育发展到今天,过分专门化与过早专门化,已经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当前我们国家依旧以应试性教育、维持性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体制越来越成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羁绊,显然是同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呼声。国外和港台已经先走一步,在中国大陆,近年来实施“通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打破学科界限,设置核心课程,在许多名牌高校悄然成风。高中阶段,是为大学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这是第二个原因。
  具体到历史学科来说,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种种弊端,集中表现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的训练,没有倾听学生的心声,误解了历史的本来的生动。另外,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可说关系密切,前人治史有“左史右图”之说,而“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中均提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与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通识教育”理念的实施,能在较大程度上促成上述目标的实现。这是第三个原因。
  2000年,高考“文综”考试说明明确提出命题“体现通识教育理念”。测试力图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起联系,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一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学教学引入“通识教育”有现实意义。这是第四个原因。
  
  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做法
  
  (一)编写教案
  我们在编写教案时,特别注意挖掘历史教材中与地理、政治等学科有关的内容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立体分析,以培养其通识教育的理念。如在讲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我们就提出毛泽东为什么提出要向井冈山进军?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有什么好处?然后对井冈山地区的地理情况进行分析: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形复杂,有利于展开游击战。还可以从政治的角度进行分析:井冈山地处湖南和江西两省的交界,远离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就用鲁迅的《药》做材料进行如下分析:革命家夏瑜在被杀头时,许多农民来看这个热闹的场面,被杀之后,他的血被农民华老栓拿去当药给他的儿子治病,这不正说明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吗?而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就把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按我们的理解这就是通识教育。
  (二)开设讨论课
  新教材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我们搞了一节课后,学生兴趣很高,我们老师也认为活动课能力培养到位,是一种好形式。所以,在实践中我们设计了多节讨论课(一般是每册教材两节,这比教材原先的设计要多出一倍),这些课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其思维能力。下面举一例说明。
  主题: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课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工业革命之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全部教材内容之后进行的。为什么选择这个时机?因为这时学生已有较多的知识储备,探讨起来才有基础,才能做到史论结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经过商量决定将所有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分别探讨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世界面貌、环境、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推定一到二个发表人。所以,本课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利用别人的成果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本课通识教育的理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实现。教师的点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分析和讨论不够深入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些。第一组同学在分析了工业革命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时,学生只提到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未能对此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教师当即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是好事还是坏事或者就其主导方面看是好事还是坏事?”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发展了,意味着社会财富总量在增加,这是好事。但是,由于资本家加紧剥削,社会财富增加未能改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这是不足的一面。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应该是好的,它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哪个时候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2)一个小组的分析结束后,用联系的观点导入下一个课题,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如,第一组同学分析了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后,教师作如下导入:经济领域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治领域的变化,这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后请同学分析工业革命在政治领域引起的变化。再如,一个小组的同学谈了工业革命导致大众报纸兴起后,教师肯定其分析角度新颖,并做如下导入:我想大众报纸的兴起除了与工业革命有关外,跟教育的普及也是有关系的,下面请某组同学谈谈工业革命对教育的影响。这些导入语都很简短,但起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一方面使过渡变得自然流畅,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编写习题与测验题
  任何能力的提高都需要进行训练,习题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体操”。所以,我们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设计或选取一些优秀的习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设计题目的。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前期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不说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个运动又带有很大的落后性。如何对其做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无疑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设置如下一道材料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应该能够对义和团形成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其他文献
一、定义:红癣是一种表皮霉菌病,特征是主要生在身体皮肤皱摺潮湿处,特别是腹股沟部,皮损呈红色或褐色斑,病原是放线菌属的微小奴卡氏菌。二、流行病学:本传染病遍及世界各
一、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与高中时期的心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表现两个阶段具有许多相同的心理特征,如;强烈的
列宁的政治遗嘱,就是列宁在病危期间,由他口授记录下来的有关政治的临终嘱托,这就是他分6天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那是1922年12月间的事。 Lenin's political will is
腹泻脱水症是一个大问题,在家庭的场合及农村地方,依靠静脉注射的途径去矫正失水和缺乏电解质的情况往往是不可能的,而使用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的方法既容易又便宜。作者对
过去,人们通常把教材与教科书等同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能只通过一本教科书来获取知识,他们的知识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在国外,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父母应时刻牢记,让孩子健康成长远比生活上的富足更为重要。那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说要给同学小依打电话。我向来是不限制她打电话的,也非常赞同她多和同学
这是最近在网上非常火的一篇家教类帖子,作者是湖南省长沙市南雅中学一名新生。这篇他在校会上的发言稿介绍了他的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对他的教育方法,本刊选登希望能对广大读者
9月6日,延安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清理超编超标小汽车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的清车任务,这次清理的重点:一是1996年以后违反规定购买和换乘超标国产车和进口豪华小轿车;二是未经控购机关
<正> 宪法规范的适用已为许多学者关注。学者们在论述宪法规范的适用时,多与宪法诉讼相提并论。这就给人形成一种错觉,似乎宪法规范只有在宪法诉讼中才能被适用。宪法诉讼制度的建立,在我国恐怕无法一蹴而就,因此,学者们的论述就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怎样立足中国国情,着眼于中国司法现状,脚踏实地地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宪法规范适用的途径,是我们目前迫在眉睫的工作。本文力图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宪法规范在审判中的直接适用做些探讨,以做引玉之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