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朝阳门外有一个豆瓣胡同,街道宽阔,高楼环立,这附近有一家星巴克,那是在豆瓣成立之前,阿北常去的地方。2004年的最后几个月,阿北决定去做一件完全草根的事,一向喜欢读书、旅行、音乐和电影的他,想做一个网站同朋友们一起分享。而这也正是小小的豆瓣网成立的初衷,一份分享的心态。于是,每天早展,这名前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高材生,便提着自己的苹果笔记本(他是狂热的苹果FANS),到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上班”,豆瓣网的一半程序就是在那里写的。
最初的时候,豆瓣没有编辑写手、几乎没有做任何广告,当时除了阿北外,只有两个兼职。但2006年开始,随着用户间的口口相传和WEB2.0的热潮,豆瓣的注册用户迅速猛增。如今的豆瓣网,已由一个个人网站变为团队运作的网站,2006年获得融资后,在798艺术区成立公司,开始团队化运作,并在这一年被定为Web 2.0网站的标杆。用户在豆瓣上可以自由添加图书,电影和音乐、发表评论,豆瓣也以清新的风格、病毒般的传播速度受到FANS追捧。如今豆瓣团队里的许多成员,最早便是豆瓣的忠实用户,甚至有的人是主动请缨来加入这个团队的。甚有夸张的说法:“阿北去游山玩水几个月,豆瓣也会每天运转良好”。
如今,整个豆瓣团队在主创阿北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坚守着最初的那份单纯的理想主义和草根的分享生活的心态。而正是这单纯的热爱,滋养着豆瓣网的成长,慢慢地从一个文艺青年聚集地走入大众的视野,并逐步改变着许多人的上网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团队化后的两年内,整个豆瓣团队一直在专注地问一个问题:怎样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发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于是便一直有“我去”、“我上”、“九点”、“同城活动”等体验功能在不断上线。而在主创阿北看来:如果把豆瓣看成一个作品的话,它现在还是一个胚胎,还有很多的东西在演变着。但不变的是我们百分之百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态度和分享的心态。总结一下的话,如果说2006年是豆瓣的团队之年,2007年是豆瓣的体验之年,那么2008年将是豆瓣实现跨越的一年。如今,豆瓣网的用户群已达到了120多万,影响力也在日益蔓延着。
《领驭》对话豆瓣团队
《领驭》:豆瓣的创新点在哪里?
豆瓣:豆瓣的这种人性化的推荐功能,在国内是第一家,设计方面也很友好亲切。技术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东西。开发上很宽容,允许各种想法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做,有很大的自由度。还有我们的特殊算法程序,在国内是做得比较少的,跟国际是接轨的。以用户的最终感受为算法的最终导向,比如现在正在用的“豆瓣猜”功能,其实背后是很复杂的。另外我们的排序是相对客观的。产品方面,给用户完全不同以往的信息获取方式。或者可以说豆瓣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发现你不知道的东西。
《领驭》:谈谈豆瓣的生存之道?
豆瓣:豆瓣的初衷就是提供给用户有价值的服务,是一个处于媒体和搜索之外的空白区。互联网发展有其进度,90年代的话,门户网站的信息已经满足用户的需求,非常粗枝。但随着媒介形式的丰富,个人网站越来越多,信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的信息组织方式就会出现。个人创造和分享内容就变成重要需求了,这便出现了博客这样的自媒体。而豆瓣现在所做的事情,便是顺应了互联网发展趋势和网民的个人需求。我们可以踏实的去做一些事,让用户发现适合自己的新的事物,这和我们团队做事的态度有关。
《领驭》:什么吸引你们加入了豆瓣团队?
Hongqn:喜欢这个网站,喜欢去分享去发现。同时阿北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目标、理想主义。在这里每个人做的都是自己内心里最喜欢的事情。
Brant:喜欢这个平民化的网站和它后面的团队。而阿北是个专注做事的人,注重细节、事事亲为,被其个人魅力所吸引。
胖子:之前同阿北认识,而加入这个团队对我是一种挑战,并且一直喜欢算法,现在可以专心去做。
风铃子:我是主动请缨过来的,对豆瓣很感兴趣,觉得阿北的想法很明智,深思熟虑过,从统筹到细节都很到位。
《领驭》:谈谈豆瓣团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
豆瓣:豆瓣团队的多数人都是豆瓣的忠实用户,这和很多公司不同,有的人在之前或是加入之后就变成了中毒用户。原则上我们是一支小而精的团队,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行业里最好的。如果说不是最好的,也是在变成最好的路上。我们不是用人堆起来的,而是用心在做事。
《领驭》:豆瓣的团队氛围如何?
豆瓣:很随便,很融洽。大家每天不是来上班,而是来做事情的。每个人都会想我来就是为了把这个事情做好,任何人有一个好的想法都会提出来。所以可能我们上下班没有点,可以睡懒觉,但是自己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完。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开会的时候,也是坐得东倒西歪,但都会用心去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最幸福的,我们大概是幸福度最高的一支团队了吧。
《领驭》:2008年对于豆瓣这个团队意味着什么?
豆瓣:意味着更面向主流吧,更加往生活的方向走,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最初的时候,豆瓣没有编辑写手、几乎没有做任何广告,当时除了阿北外,只有两个兼职。但2006年开始,随着用户间的口口相传和WEB2.0的热潮,豆瓣的注册用户迅速猛增。如今的豆瓣网,已由一个个人网站变为团队运作的网站,2006年获得融资后,在798艺术区成立公司,开始团队化运作,并在这一年被定为Web 2.0网站的标杆。用户在豆瓣上可以自由添加图书,电影和音乐、发表评论,豆瓣也以清新的风格、病毒般的传播速度受到FANS追捧。如今豆瓣团队里的许多成员,最早便是豆瓣的忠实用户,甚至有的人是主动请缨来加入这个团队的。甚有夸张的说法:“阿北去游山玩水几个月,豆瓣也会每天运转良好”。
如今,整个豆瓣团队在主创阿北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坚守着最初的那份单纯的理想主义和草根的分享生活的心态。而正是这单纯的热爱,滋养着豆瓣网的成长,慢慢地从一个文艺青年聚集地走入大众的视野,并逐步改变着许多人的上网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团队化后的两年内,整个豆瓣团队一直在专注地问一个问题:怎样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人发现更多更有用的东西。于是便一直有“我去”、“我上”、“九点”、“同城活动”等体验功能在不断上线。而在主创阿北看来:如果把豆瓣看成一个作品的话,它现在还是一个胚胎,还有很多的东西在演变着。但不变的是我们百分之百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的态度和分享的心态。总结一下的话,如果说2006年是豆瓣的团队之年,2007年是豆瓣的体验之年,那么2008年将是豆瓣实现跨越的一年。如今,豆瓣网的用户群已达到了120多万,影响力也在日益蔓延着。
《领驭》对话豆瓣团队
《领驭》:豆瓣的创新点在哪里?
豆瓣:豆瓣的这种人性化的推荐功能,在国内是第一家,设计方面也很友好亲切。技术上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的东西。开发上很宽容,允许各种想法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往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做,有很大的自由度。还有我们的特殊算法程序,在国内是做得比较少的,跟国际是接轨的。以用户的最终感受为算法的最终导向,比如现在正在用的“豆瓣猜”功能,其实背后是很复杂的。另外我们的排序是相对客观的。产品方面,给用户完全不同以往的信息获取方式。或者可以说豆瓣最大的不同,在于当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发现你不知道的东西。
《领驭》:谈谈豆瓣的生存之道?
豆瓣:豆瓣的初衷就是提供给用户有价值的服务,是一个处于媒体和搜索之外的空白区。互联网发展有其进度,90年代的话,门户网站的信息已经满足用户的需求,非常粗枝。但随着媒介形式的丰富,个人网站越来越多,信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的信息组织方式就会出现。个人创造和分享内容就变成重要需求了,这便出现了博客这样的自媒体。而豆瓣现在所做的事情,便是顺应了互联网发展趋势和网民的个人需求。我们可以踏实的去做一些事,让用户发现适合自己的新的事物,这和我们团队做事的态度有关。
《领驭》:什么吸引你们加入了豆瓣团队?
Hongqn:喜欢这个网站,喜欢去分享去发现。同时阿北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有目标、理想主义。在这里每个人做的都是自己内心里最喜欢的事情。
Brant:喜欢这个平民化的网站和它后面的团队。而阿北是个专注做事的人,注重细节、事事亲为,被其个人魅力所吸引。
胖子:之前同阿北认识,而加入这个团队对我是一种挑战,并且一直喜欢算法,现在可以专心去做。
风铃子:我是主动请缨过来的,对豆瓣很感兴趣,觉得阿北的想法很明智,深思熟虑过,从统筹到细节都很到位。
《领驭》:谈谈豆瓣团队是一支什么样的团队?
豆瓣:豆瓣团队的多数人都是豆瓣的忠实用户,这和很多公司不同,有的人在之前或是加入之后就变成了中毒用户。原则上我们是一支小而精的团队,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行业里最好的。如果说不是最好的,也是在变成最好的路上。我们不是用人堆起来的,而是用心在做事。
《领驭》:豆瓣的团队氛围如何?
豆瓣:很随便,很融洽。大家每天不是来上班,而是来做事情的。每个人都会想我来就是为了把这个事情做好,任何人有一个好的想法都会提出来。所以可能我们上下班没有点,可以睡懒觉,但是自己会把自己的事情做完。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开会的时候,也是坐得东倒西歪,但都会用心去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最幸福的,我们大概是幸福度最高的一支团队了吧。
《领驭》:2008年对于豆瓣这个团队意味着什么?
豆瓣:意味着更面向主流吧,更加往生活的方向走,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