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销售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将行业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中国葡萄酒行业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消费年度。在对过去一年行业发展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主流事件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给葡萄酒企业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借鉴。
产品高端化
从2002年以来,主流葡萄酒品牌张裕、长城、王朝、新天、通化和云南红等将产品高端化的升级换代提上了日程并在市场上屡有收获。华夏长城1992年份酒、张裕1995年份解百纳和张裕卡斯特等高端产品都是这一进程的市场产物。产品高端化依然是2006年度的一个现象,该现象进一步巩固了近几年来中国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开拓成果。张裕解百纳、张裕钓鱼台、张裕冰酒、长城小产区酒和云南红葡萄酒等具有代表性高端产品的良好表现,都能够映射出高端市场给葡萄酒企业所带来的“盛宴”景观。
高端产品,一个直接的表象就是其较高的市场价格,但是其实又不能简单的与高价格画上等号。笔者先前曾经试着将高端葡萄酒产品定义为既能够做到高价格与高质量的和谐统一,还能够渗透品牌文化。葡萄酒消费者在享受到“物有所值”的产品同时,更多的将是去体会产品和品牌所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感受。可见,产品的高价格并不一定代表的是产品的高品质。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环境并不成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葡萄酒文化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简单来说,还有太多的尚在消费葡萄酒的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那么,如果我们用“马马虎虎”的所谓高端产品来应付国内尚不成熟的消费环境,则无异于在滥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通过产品的“暴利”来实现品牌的“暴力”,对消费者进行赤裸裸的“掠夺”,透支着品牌的信誉和潜力。关注产品本身,切忌“营销崇拜”,让葡萄酒这一本来的快速消费品的品质与价格接轨,也是葡萄酒企业在开拓高端市场时不应该回避的话题。
品牌国际化
進军国际市场去分一杯羹,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中国企业的品牌梦想,中国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2006年度是国内葡萄酒主流品牌布局国际化的一个开端,主要的活跃品牌为国内葡萄酒第一阵营的企业,如张裕、长城和王朝等。并且每一个企业还开出了相对明确的国际市场开拓时间表。例如:张裕短期目标是在3年内实现海外销售份额占总量的三成以上,最终实现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比例达到1:1;中粮酒业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准备拿出总投入的10%打开法国、英国等国际市场;王朝将对澳大利亚一家大型葡萄酒厂的股份收购,还准备收购法国的一个酒庄,专门生产高档葡萄酒。2006年12月8日,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西兰凯里凯利酒庄(Karikari Estate)在北京宣布,双方合作推出“新西兰张裕凯利酒庄”的全新联合品牌,更是为张裕的品牌国际化添加又一强有力的注脚。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国际化并不是一种情绪、一种冲动。TCL、华为、联想和海尔等这些国内品牌巨头在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有了有利的探索,但是其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教训也凸现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成熟和不理性。诚然,中国葡萄酒主流品牌所做出的国际化努力其实是一种行业和品牌的进步行为,但是从近几年来国内市场的不和谐声音来看(主要围绕的是葡萄酒的质量问题,如九问张裕、长城进口葡萄原酒泄漏和王朝橡木桶陈酿干红事件等),中国葡萄酒行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突围”,其实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加之,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作为一种典型的快销品,消费环境已经相当成熟,给我们提出的挑战也不可谓不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企业价值观、员工储备、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昂首阔步”挺进国际市场之前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国际化,我们真正做好准备了吗?
洋酒“恋战”
2006年10月,法国MAAF集团旗下的专业葡萄酒公司Savour Club Asia(中文名字“品醴汇”)在北京宣布成立后,公司在集团经营的3900余种葡萄酒中选出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品类,在2007年中国市场上市了。2006年10月,由葡萄牙商务专员公署、葡萄牙酿酒合作社联合总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分会在广州举办“葡萄牙酒展示与品试会”,该次活动共汇集了来自葡萄牙国内九大产区的高品质产品。2006年11月,由美国加州餐酒协会协同24家加州酒商在北京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品味阳光、加州餐酒”葡萄酒系列推广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度。这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在这里不一而足,但都能够充分说明洋葡萄酒对于中国市场开拓和投入的热情有增无减。
洋葡萄酒虽然切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算短,但就单个品牌的市场开拓来讲其中鲜有表现杰出者。但是他们还是屡败屡战,目的无他,只不过是看中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潜力。另外与其他洋酒品牌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卡斯特在中国市场“单飞”之后的高调介入与开拓,而且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销售业绩。洋葡萄酒的反攻在意料之中,但短短三个季度所取得的成绩亦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与洋葡萄酒的市场开拓更加注重葡萄酒文化的宣扬所不同,国内太多的葡萄酒企业往往注重市场的短期攫取,在消费者主义逐渐崛起的市场环境中,我们是否应该向洋葡萄酒企业一样,静下心来,做一个既注重消费培育又注重市场成绩的“全能冠军”。
冰酒预热
2006年9月6日,张裕公司与加拿大冰酒企业奥罗丝冰酒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协议,将共同在辽宁省东部的桓龙湖畔打造全球最大的冰酒酒庄。通化葡萄酒、辽宁亚洲红、甘肃莫高、伊犁葡萄酒厂、甘肃祁连葡萄酒业和长白山酒业集团等也一直致力于冰酒市场的培育与开发。行业龙头的高调切入,相信也会带动东北产区乃至整个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冰酒消费热潮。
但是,冰酒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标准这一现实难题,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一正在预热的高端市场捏一把冷汗。而原先被业界热议的葡萄酒新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也充分反映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不牢固根基并非是一纸标准就能在短期之内解决的。冰酒是否也会像年份酒、品种酒、陈酿酒和产区酒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下一个为市场所质疑的焦点?我们暂时还不能获得一个比较乐观的答案。将冰酒及早纳入国家地理标志的管理范畴,并建立严格的企业标准,循序渐进、文火慢炖,应该是我们在“无标准”状态之下生存的良好选择。
进口激增
2006年1月至7月,中国进口葡萄酒约6.06万千升,同比增长88.8%,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已经超越了2005年全年的总和,而且其中大部分为散装进口酒。虽然本年度进口酒的激增受到近年来国内酿酒葡萄遭遇灾害性天气的因素影响,而且进口散酒的企业也会为自己辩解说,他们将供应链条的全球化也纳入了自己的管理视野,但是中国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其实应该成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
也许葡萄酒企业会抱怨国内果农的急功近利,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葡萄酒生产企业对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漠视。近在咫尺的国内葡萄种植基地为什么不能够为我们企业所重视,同样纳入行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中来?如果我们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不甘愿沦为国外散酒的“灌装车间”,那么同样需要我们企业与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之间形成真正的战略合作关系,互相协助,互相扶持,酿造出颇具“中国个性”的葡萄酒产品,以飨市场。要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原料基地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基石,那么当我们在为所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时,也只能是掩耳盗铃式的狂欢。
已经过去的200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成绩斐然,但是我们还是要提醒企业能够及时直面自身以及行业“成长的烦恼”。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中国葡萄酒企业只有默默耕耘,未雨绸缪,才能为品牌和行业赢得更大的胜利。
资讯
国际假发潮流搅热京城
已初见春意的京城,世界服装周T台的灯光早已经暗淡,国际车展中的香车、美女也烟消云散,人们搜索时尚的目光又该聚焦在哪里?伴随着国际时尚发制品品牌瑞贝卡空降北京,于近日在京城著名的东单银街开出首家形象店,瑞贝卡犹如一股蓬勃而起的风尚潮流愈演愈烈,将京城时尚界再次搅热。
瑞贝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世界发制品行业的最大生产企业和中国发制品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美、欧、亚、非几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带来美的选择,为彰显品位的时尚一族带来百变发制品的潮流风尚享受。目前瑞贝卡已在国内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发制品设计、研究和生产基地,在芝加哥建立了北美总部,在伦敦建立了欧洲总部,在拉格斯建立了非洲总部,在印度建立了大规模的原材料采购基地。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瑞贝卡于2月在东单开设首家形象店,并将在今后五年内采用品牌连锁专卖的形式拓展国内市场。
产品高端化
从2002年以来,主流葡萄酒品牌张裕、长城、王朝、新天、通化和云南红等将产品高端化的升级换代提上了日程并在市场上屡有收获。华夏长城1992年份酒、张裕1995年份解百纳和张裕卡斯特等高端产品都是这一进程的市场产物。产品高端化依然是2006年度的一个现象,该现象进一步巩固了近几年来中国葡萄酒高端市场的开拓成果。张裕解百纳、张裕钓鱼台、张裕冰酒、长城小产区酒和云南红葡萄酒等具有代表性高端产品的良好表现,都能够映射出高端市场给葡萄酒企业所带来的“盛宴”景观。
高端产品,一个直接的表象就是其较高的市场价格,但是其实又不能简单的与高价格画上等号。笔者先前曾经试着将高端葡萄酒产品定义为既能够做到高价格与高质量的和谐统一,还能够渗透品牌文化。葡萄酒消费者在享受到“物有所值”的产品同时,更多的将是去体会产品和品牌所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愉悦感受。可见,产品的高价格并不一定代表的是产品的高品质。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环境并不成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葡萄酒文化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简单来说,还有太多的尚在消费葡萄酒的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基本知识知之甚少。那么,如果我们用“马马虎虎”的所谓高端产品来应付国内尚不成熟的消费环境,则无异于在滥用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通过产品的“暴利”来实现品牌的“暴力”,对消费者进行赤裸裸的“掠夺”,透支着品牌的信誉和潜力。关注产品本身,切忌“营销崇拜”,让葡萄酒这一本来的快速消费品的品质与价格接轨,也是葡萄酒企业在开拓高端市场时不应该回避的话题。
品牌国际化
進军国际市场去分一杯羹,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中国企业的品牌梦想,中国葡萄酒行业也不例外。2006年度是国内葡萄酒主流品牌布局国际化的一个开端,主要的活跃品牌为国内葡萄酒第一阵营的企业,如张裕、长城和王朝等。并且每一个企业还开出了相对明确的国际市场开拓时间表。例如:张裕短期目标是在3年内实现海外销售份额占总量的三成以上,最终实现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比例达到1:1;中粮酒业将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投入,准备拿出总投入的10%打开法国、英国等国际市场;王朝将对澳大利亚一家大型葡萄酒厂的股份收购,还准备收购法国的一个酒庄,专门生产高档葡萄酒。2006年12月8日,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新西兰凯里凯利酒庄(Karikari Estate)在北京宣布,双方合作推出“新西兰张裕凯利酒庄”的全新联合品牌,更是为张裕的品牌国际化添加又一强有力的注脚。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国际化并不是一种情绪、一种冲动。TCL、华为、联想和海尔等这些国内品牌巨头在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有了有利的探索,但是其中所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教训也凸现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成熟和不理性。诚然,中国葡萄酒主流品牌所做出的国际化努力其实是一种行业和品牌的进步行为,但是从近几年来国内市场的不和谐声音来看(主要围绕的是葡萄酒的质量问题,如九问张裕、长城进口葡萄原酒泄漏和王朝橡木桶陈酿干红事件等),中国葡萄酒行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突围”,其实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加之,葡萄酒在国际市场作为一种典型的快销品,消费环境已经相当成熟,给我们提出的挑战也不可谓不高。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企业价值观、员工储备、国际市场开拓战略等问题都是我们在“昂首阔步”挺进国际市场之前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国际化,我们真正做好准备了吗?
洋酒“恋战”
2006年10月,法国MAAF集团旗下的专业葡萄酒公司Savour Club Asia(中文名字“品醴汇”)在北京宣布成立后,公司在集团经营的3900余种葡萄酒中选出最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品类,在2007年中国市场上市了。2006年10月,由葡萄牙商务专员公署、葡萄牙酿酒合作社联合总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州分会在广州举办“葡萄牙酒展示与品试会”,该次活动共汇集了来自葡萄牙国内九大产区的高品质产品。2006年11月,由美国加州餐酒协会协同24家加州酒商在北京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品味阳光、加州餐酒”葡萄酒系列推广活动,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度。这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在这里不一而足,但都能够充分说明洋葡萄酒对于中国市场开拓和投入的热情有增无减。
洋葡萄酒虽然切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并不算短,但就单个品牌的市场开拓来讲其中鲜有表现杰出者。但是他们还是屡败屡战,目的无他,只不过是看中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巨大潜力。另外与其他洋酒品牌形成鲜明对照的就是卡斯特在中国市场“单飞”之后的高调介入与开拓,而且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销售业绩。洋葡萄酒的反攻在意料之中,但短短三个季度所取得的成绩亦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与洋葡萄酒的市场开拓更加注重葡萄酒文化的宣扬所不同,国内太多的葡萄酒企业往往注重市场的短期攫取,在消费者主义逐渐崛起的市场环境中,我们是否应该向洋葡萄酒企业一样,静下心来,做一个既注重消费培育又注重市场成绩的“全能冠军”。
冰酒预热
2006年9月6日,张裕公司与加拿大冰酒企业奥罗丝冰酒有限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协议,将共同在辽宁省东部的桓龙湖畔打造全球最大的冰酒酒庄。通化葡萄酒、辽宁亚洲红、甘肃莫高、伊犁葡萄酒厂、甘肃祁连葡萄酒业和长白山酒业集团等也一直致力于冰酒市场的培育与开发。行业龙头的高调切入,相信也会带动东北产区乃至整个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冰酒消费热潮。
但是,冰酒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标准这一现实难题,让我们不得不为这一正在预热的高端市场捏一把冷汗。而原先被业界热议的葡萄酒新国家标准迟迟未能出台,也充分反映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不牢固根基并非是一纸标准就能在短期之内解决的。冰酒是否也会像年份酒、品种酒、陈酿酒和产区酒一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下一个为市场所质疑的焦点?我们暂时还不能获得一个比较乐观的答案。将冰酒及早纳入国家地理标志的管理范畴,并建立严格的企业标准,循序渐进、文火慢炖,应该是我们在“无标准”状态之下生存的良好选择。
进口激增
2006年1月至7月,中国进口葡萄酒约6.06万千升,同比增长88.8%,进口葡萄酒的数量已经超越了2005年全年的总和,而且其中大部分为散装进口酒。虽然本年度进口酒的激增受到近年来国内酿酒葡萄遭遇灾害性天气的因素影响,而且进口散酒的企业也会为自己辩解说,他们将供应链条的全球化也纳入了自己的管理视野,但是中国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其实应该成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
也许葡萄酒企业会抱怨国内果农的急功近利,其实恰恰反映的是葡萄酒生产企业对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漠视。近在咫尺的国内葡萄种植基地为什么不能够为我们企业所重视,同样纳入行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中来?如果我们国内的葡萄酒企业不甘愿沦为国外散酒的“灌装车间”,那么同样需要我们企业与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之间形成真正的战略合作关系,互相协助,互相扶持,酿造出颇具“中国个性”的葡萄酒产品,以飨市场。要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原料基地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基石,那么当我们在为所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时,也只能是掩耳盗铃式的狂欢。
已经过去的2006年,中国葡萄酒行业成绩斐然,但是我们还是要提醒企业能够及时直面自身以及行业“成长的烦恼”。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中国葡萄酒企业只有默默耕耘,未雨绸缪,才能为品牌和行业赢得更大的胜利。
资讯
国际假发潮流搅热京城
已初见春意的京城,世界服装周T台的灯光早已经暗淡,国际车展中的香车、美女也烟消云散,人们搜索时尚的目光又该聚焦在哪里?伴随着国际时尚发制品品牌瑞贝卡空降北京,于近日在京城著名的东单银街开出首家形象店,瑞贝卡犹如一股蓬勃而起的风尚潮流愈演愈烈,将京城时尚界再次搅热。
瑞贝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世界发制品行业的最大生产企业和中国发制品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为美、欧、亚、非几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带来美的选择,为彰显品位的时尚一族带来百变发制品的潮流风尚享受。目前瑞贝卡已在国内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发制品设计、研究和生产基地,在芝加哥建立了北美总部,在伦敦建立了欧洲总部,在拉格斯建立了非洲总部,在印度建立了大规模的原材料采购基地。2006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3%。瑞贝卡于2月在东单开设首家形象店,并将在今后五年内采用品牌连锁专卖的形式拓展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