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WebQuest的探究式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的做法与指导思想对我有很大启迪。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WebQuest有了一些认识,并作了一点尝试,在此与大家共享我的感受与实践。
将课堂接受式学习和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
WebQuest的魅力在于它设计了一个问题“脚手架”,激发学生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完成这个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以便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从而避免了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范围太广而使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间的交流缺乏统一性的弊端。不过“统一”仅限于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开放性的。第二,WebQuest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模式,它引导学生像熟练的研究者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脚手架”的功能是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目标,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问题一旦小了,也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学生就能够很方便地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第三,WebQuest的资源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信息,进而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信息。我认为:WebQuest能够将课堂接受式学习和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它能在原有的班级授课形式下,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
关注现实生活,回归学习本质
关注社会生活,与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结合
虽然过去上课也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在备课、上课、课后,教师关注的焦点更多是知识目标。今天上课主要讲哪些知识点呢?怎样讲清楚这些知识点呢?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呢?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学生会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答题、解题。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都是经过加工的、很纯粹的学科问题,因此,学生和教师都不必过分关注这些问题的生活意义,只需要关心所谓纯粹的学科问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理想条件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脱离真实生活。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并不是按照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的。WebQuest来源于现实生活,提供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作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关注现实生活,拓宽学习的内容
在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学会尊重:要求学生在提交最后的作业时,对于来自同伴的建议和启示必须加以说明并鸣谢。参与论坛讨论时,所有直引或转载的文章要写明出处。体会折中:每项设计都要受到条件限制。一个好的设计要考虑所有限制因素,并且找出合理处置各种限制因素的折中方案。换位思考: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中,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和处理方法。而且,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原有的认识和偏见也会直接影响所作出的判断。因此,在听取他人意见和提出自己见解时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才有可能不偏执和令人信服。诸如以上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无须关注也无法关注,而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却是十分重要的。
强调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关注思维发展
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综合、判断和创造。WebQuest的核心是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搭建必要的思维“脚手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专家的思维方式。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搭建“脚手架”
建立合适的“脚手架”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思维障碍和思维跨度的把握。为此,我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思维形式的资料,试图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我还查阅大量WebQuest设计教案,试图从“先行者”的实践中体验一下WebQuest在哪里、如何搭建“脚手架”以及它促进了学生哪一种思维的发展。虽然我作了很多努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到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高水平”不仅仅对思维本身而言,而且也相对于学生而言。不同年龄所要发展的高水平思维应该是不相同的,思维的跨度也是不相同的。就搭建“脚手架”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实践次数的增加,台阶适度增大,最终达到教师不再搭建“脚手架”,即由学生自己搭建“脚手架”、自主地解决整个问题。
对思维的形式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我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情况:你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所有的问题,但是你必须作出决定。就是这样边学边干,我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的尝试。从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来看,有的支架的搭建是较成功的。尽管如此,WebQuest设计促使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理论上说也是应该充分关注这些问题的,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认真思考。
从教学的实效出发选择教学手段
虽然Web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但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网络在教学活动中的出现,就如同我们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选择一个实验器材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是因为有了网络我们才要去选择WebQuest,而是有效的学习需要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网络的出现为在课堂上实施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真实的任务决定了它所呈现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劣构”的问题。虽然尽可能多地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见识,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还是需要有时间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以使他们创造可操作的问题。
在尝试WebQuest设计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感觉:运用WebQuest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效途径。
将课堂接受式学习和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
WebQuest的魅力在于它设计了一个问题“脚手架”,激发学生利用网络的海量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完成这个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以便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从而避免了完全由学生自主选题范围太广而使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间的交流缺乏统一性的弊端。不过“统一”仅限于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开放性的。第二,WebQuest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模式,它引导学生像熟练的研究者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脚手架”的功能是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目标,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问题一旦小了,也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学生就能够很方便地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第三,WebQuest的资源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有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信息,进而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信息。我认为:WebQuest能够将课堂接受式学习和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它能在原有的班级授课形式下,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
关注现实生活,回归学习本质
关注社会生活,与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结合
虽然过去上课也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在备课、上课、课后,教师关注的焦点更多是知识目标。今天上课主要讲哪些知识点呢?怎样讲清楚这些知识点呢?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呢?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学生会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答题、解题。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都是经过加工的、很纯粹的学科问题,因此,学生和教师都不必过分关注这些问题的生活意义,只需要关心所谓纯粹的学科问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理想条件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脱离真实生活。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并不是按照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的。WebQuest来源于现实生活,提供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作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
关注现实生活,拓宽学习的内容
在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学会尊重:要求学生在提交最后的作业时,对于来自同伴的建议和启示必须加以说明并鸣谢。参与论坛讨论时,所有直引或转载的文章要写明出处。体会折中:每项设计都要受到条件限制。一个好的设计要考虑所有限制因素,并且找出合理处置各种限制因素的折中方案。换位思考: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中,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和处理方法。而且,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原有的认识和偏见也会直接影响所作出的判断。因此,在听取他人意见和提出自己见解时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才有可能不偏执和令人信服。诸如以上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无须关注也无法关注,而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却是十分重要的。
强调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关注思维发展
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作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分析、综合、判断和创造。WebQuest的核心是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搭建必要的思维“脚手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专家的思维方式。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搭建“脚手架”
建立合适的“脚手架”首先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思维障碍和思维跨度的把握。为此,我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思维形式的资料,试图从理论上弄清这些问题。我还查阅大量WebQuest设计教案,试图从“先行者”的实践中体验一下WebQuest在哪里、如何搭建“脚手架”以及它促进了学生哪一种思维的发展。虽然我作了很多努力,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很不到位。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高水平”不仅仅对思维本身而言,而且也相对于学生而言。不同年龄所要发展的高水平思维应该是不相同的,思维的跨度也是不相同的。就搭建“脚手架”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实践次数的增加,台阶适度增大,最终达到教师不再搭建“脚手架”,即由学生自己搭建“脚手架”、自主地解决整个问题。
对思维的形式和思维发展的规律我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情况:你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所有的问题,但是你必须作出决定。就是这样边学边干,我完成了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为学生搭建思维“脚手架”的尝试。从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来看,有的支架的搭建是较成功的。尽管如此,WebQuest设计促使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理论上说也是应该充分关注这些问题的,而在实际操作时却是跟着感觉走,没有认真思考。
从教学的实效出发选择教学手段
虽然Web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但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网络在教学活动中的出现,就如同我们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选择一个实验器材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是因为有了网络我们才要去选择WebQuest,而是有效的学习需要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网络的出现为在课堂上实施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真实的任务决定了它所呈现的问题往往是凌乱的“劣构”的问题。虽然尽可能多地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见识,是最好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还是需要有时间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以使他们创造可操作的问题。
在尝试WebQuest设计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感觉:运用WebQuest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掌握科研方法、正确利用网络资源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