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促进自我成长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_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和在学生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管理团队尤其关注其专业成长状况,不断地为教师们的专业成长“添砖加瓦”。那么,作为教师自己,又该在何时、何处人手,以何种方式、方法着力,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持续推动自我成长呢?
  
  在“见怪不怪处”自我促进
  
  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里存在着不少“由来已久”且饶有趣味的教育教学现象。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就发育次数与年龄的联系而言,普遍地讲,学生上课主动发言的次数会随着年龄的增K而减少。这是一个可谓“司空见惯”的现象。不知老师们是否对此做过思考与探究呢?一些教师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学校教育对学生兴趣甚至个性发展的禁锢的一个“证据”。可也有不少的教师认为: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变化的。高年级学生较少主动发言,并不意味着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学校教育的内容不感兴趣了,并不意味着学生思维量的减少,更不能以此作为学生的思维被禁锢的证据。否则,“潜水暗流”的情况又该如何解释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兴趣的表现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能简单地以发言的多少来判断学生兴趣的高低。
  类似这样的虽然“司空见惯”,但一旦抛出却往往能引发教师们讨论甚至争辩的现象、状况还有不少。如,有教师把热烈的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理解为是学生们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也有教师认为:有时候,这样的“热烈”是表面化、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并未触动学生思维的“深处”;有时仅仅是事先“演练的盛况”的再现而已。再如,有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毕业后和教师联系较多的往往是在校期间的“调皮生”“后进生”呢?如此等等。正是由于“司空见惯”的原因,不少的教师对其“浅尝辄止”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教师们可不可以对这样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状况进行梳理,选取自己兴趣最浓厚、学生需求最强烈的内容做些深入研究呢?要知道,这样普遍存在的现象背后往往隐含着教育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关注并研究这样一些状况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获取一个结论,在梳理问题、研究问题、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一定会获得远比话题答案更丰厚的同报,一定会更多、更深地发现教育教学的“本真”。这样的发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必要且重要。
  
  在“品尝梨子时”自我促进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会遇到一些全新的“课题”。如,基础教育新课改实验的初期,面对新理念、新名词,教师们大多思想上都能接受;可是进人操作层面时,教师们普遍感觉无所适从。就说课堂教学吧,如何破旧,如何立新,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上出了新课改理念呢?有一些教师敢于“摸着石头过河”,有兴趣做“亲自品尝梨子的人”。他们在对本班,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和各地对好课标准的讨论情况做了认真的梳州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怎样的课是好课”的大讨论活动“一道尝梨子,共同品味道”的过程中,大家有的着重从标准应体现哪些承要环节的角度参与,有的更愿意从标准应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角度参与,有的更看重教师这一“半等lfl]的百‘席”的作用在标准中到底该如何呈现,有的则谋划着如何搭建标准的整个架构,有的甚至对标准的某些言语的呈现效果进行考量。据了解,仅是关于“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这一问题,教师们就提出了7条标准:是否有良好的一个习状态: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参与者人数的多与少;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参与时间是否充足;能否提fn有意义的问题、表达个人的见解;能否在合作中探究、互促。教师们的参与促进r本校好课标准的制定进程,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完善了标准体系。几经反复,凝聚着包括教师在内的众人的智慧与心血的“一堂好课的标准”终于面世了。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出现¨r这样的墉形:积极参与制定标准的教师们执行新标准的意愿更高,适应新要求的能力更强,更关注标准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他们对新型教育的理解更到位,他们中的不少同志迅速成长为了新课改实验工作的中坚和骨干。
  由于教育教学环境的不同,学习者群体特点的不同,学习者个体存有差异等原因,教育教学活动不可能“一成不变”,教师们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特别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新问题、新状况会不断显现。如,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该如何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呢?是“堵”,是“疏”,还是“有堵有疏”?又如,随着社会生活的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教师该如何科学干预呢?这些真实出现了的问题需要教师们去应对,回避、逃避对教育教学工作而肓是绝对“有害无益”的。如何应对?那种期望依据老思维、老办法来应对新现象、解决新问题的想法一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务本求实”,要能依据现实状况的变化,积极主动地调整甚至重建自身的专业架构,也就是“破除旧我”并“建设新我”。唯有能跟上并适应各种新状况的教师才不至于被教育教学发展的潮流所“淹没”,才会在更高的层面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体验更多的喜悦,而接受了这一过程锤炼的教师们定会练就出更加过硬的本领。
  
  在“人云亦云时”自我促进
  
  由于学校获取改革的刺激源的主动性不强、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不足、学校评价体系建设的成效不显著等原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跟风”“赶时髦”的现象还是有相当的市场的。如,学校推介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教师就“照章办理”“照猫画虎”;参与教科研活动,发现了“新鲜”的教学模式,教师就迅速“为我所用”“照葫芦画瓢”。这样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式的模仿、跟风,一定会对行风和学生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这样的典型式“跟风”做法呢?在专题研讨中,笔者表达了这样一些思考:一是为什么要做“构建模式”工作?是为了给新教师一个工作的抓手?是为了给课堂增添亮点?是为了促进教学策略的完善?二是怎样构建模式?是采用“拿来主义”?是“土生土长”?是“土洋结合”“中西合璧”?三是怎么面对建模工作中的困惑?如,在观摩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亲自实践时,往往落差很大的原因何在?是“只知其表,未解其里”?是建构了“骨架”(模式流程),却未结合实情丰富“血肉”(落实各个环节的方式方法)?还是某些模式根本就“水土不服”?
  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外界信息对教师的冲击会尤其强烈。就以课堂教学的改革而言,十多年前就开始享誉大江南北的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近几年广受关注的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一主学习”模式等成果诱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考察学习热潮。学习是件好事,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运用学习成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应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就学习、借鉴他人的做法、经验来说,笔者以为,搅动自己的那汪“池水”,使其和外界的“小河”“大海”互通,构建既符合普遍规律又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模式,避免“固步自封”被边缘化,也要避免“丧失个性”被同一化。在丰富自我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自我而不至于迷失自我,这恐怕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跨过的一道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借鉴好做法、好经验的过程中,要遵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训导。对任何准备选用的先进的经验要能“溯本求源”,切实了解经验创造者创造奇迹的背景、思路、举措,以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自身的情况要能“知根知底”,切实明了本身的现实状况,合理预见自身的发展潜能,据此做出判断——自身是否具备选用对方做法的基础,具备选用对方哪些做法的基础,切勿“屑毛胡子一把抓”。“有的放矢”会大大减少“东施效颦”“南辕北辙”等现象出现的几率。
  主动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这应是始终陪伴教师事业的一个“课题”,应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必需”。教师不仅要在“见怪不怪处”“品尝梨子时”“人云亦云时”,还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关口处主动观察并研究,藉此推动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此种观念,教师一要重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等专业素养。二要重实践,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技巧。三要重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己专业化建设的“尽善尽美”。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普通肝素联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用血塞通.方法:普通肝素联合低分子量肝素为治疗组,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用血塞通为对照组,治疗组
宫颈炎是妇女常见病,我院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应用贝复济治疗未生育宫颈炎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阐述220kV智能变电站投运前调试内容,指出其不同于常规变电站的特点,提出一种220kV智能变电站投运前模拟带负荷检查的调试方法,通过构造变压器不同短路方式,模拟带负荷运行,并说明
用电设备呈现出感性,功率因数偏低,电网中很易出现无功功率,从而降低供电质量,为此在分析配电网无功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研究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以期能让线路无功损耗更明显
对EDTA溶液络合滴定法测定炉渣中氧化钙含量的不确定度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一个高炉渣中氧化钙含量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