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改革探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t322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78—1992年,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关时段。通过15年改革的披荆斩棘,逐步完成了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及持续增长,被称之为“中国奇迹”。针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何以能突破重重藩篱,并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探路之役》一书通过对历史进程的梳理,以高层决策为主线考察一系列互动过程,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特点和时代面相,不啻为改革开放经济史的精心之作。作者无疑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对细节的梳理仍有进一步探索推进的空间。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改革;当代史;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2-0001-02
  经过改革初期15年的探索,经济改革最终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平稳过渡,在改革观念和实践上逐步矫正,以自信、崭新的姿态迈向全球化的新纪元。萧冬连先生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追求深层的宏大意识:试图回答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能够走得这么远,如何成功突破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突破了改革初期经济史研究的局面。本文从这一问题视角入手,论析中国改革的路径和方式,以此证明中国的改革并非预先设计的完美图景,更不是西方学者视域下的“边缘革命”“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1],而是“随机行走与有限理性的结合”[2]。本文兼谈对改革开放史研究的省思,欲就教于读者贤达。
  一、改革的缘起和社会历史条件
  改革本身源于国家或社会的内外部危机和重重挑战,在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时间节点走向改革之路,缘起于1966—1976年那段岁月留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国家百废待兴。在两年徘徊期间,初期的经济改革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放宽农村政策等都是应对危机的措施。党内外也集体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反思:中国必须改革,在当时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出国考察潮打开国门看世界,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学习西方成为共同的思想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重新唤起了精英阶层的理想,他们成为改革的重要实践力量。历史演进是有路径依賴性的,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模式和所走路径要依赖于我国的社会现实,选择适合的发展道路。中国改革的基础条件起点更低,拥有更多数量的中小企业、更多的地方分权等,这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基本条件是相异的。因此,“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方式的选择
  所谓渐进式改革,一般是指最先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稍滞后,这是因为需要保障政府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政策咨询、利益平衡等等。另外,包括经济改革不求一步登顶、一蹴而就,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以便对经济政策随时调整,适应实际。最后是指改革的实验性,以问题为导向,逐步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中采取了双轨制的制度设计。西方学者不看好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诚然渐进式改革并非无瑕,但是可以从眼前着手,脚踏实地做,定会取得显著效果。首先,使风险降低,阻力变得细微。局部的改革实验不会触及国家宏大的布局,其成功之道还可为之后的改革提供借鉴。其次,渐进性改革是大众参与和分享的改革。20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促使各层级包括基层群众都加入进来,实现了自上而下、由下向上的双向驱动。最后,渐进式改革为体制外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农村改革取得巨大进展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使当时所有人喜出望外。改革的突破,让人民群众信心倍增,同时市场的能量迅速聚集释放,这是中国向市场化方向进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农村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缘起于集体化时代,从革命结束后的土地改革之时起就出现了包产到户,各界最初对包产到户的争论十分激烈。农村改革的突破对市场化的改革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不但使群众和改革官员信心倍增,而且改革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同。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强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3]农村改革的全局影响更在于其释放出来的巨大市场力量。农村改革最积极的效果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在改革初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国家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市场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对国有企业形成竞争压力,倒逼体制内经济有所改变。另外,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跨区域流动。其深远意义更在于为解构城乡二元体制,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推动力。
  四、开放的环境助推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美苏对峙的大背景下,中国拥有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国际环境。高层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迫切需要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外部因素对改革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改革拥有了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革在开始一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沿着市场化先行的轨道逐步探索。再者,对外开放更突出的表现是思想开放。1978年后大批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出国考察,学习西方,改革愿望异常强烈。“走出去”后,派出的各类考察团、留学生、访问学者络绎不绝。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不可预知的风险很大,中国的决策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实事求是,并没有奉行“全盘西化”,因此中国的改革路径是基于自己的实践探索。
  五、总结评论
  改革开放史是当代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凤毛麟角。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史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第一,有丰富的民间社会资料,有许多历史参与者、知情人健在,便于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第二,历史研究者正在经历或参与改革开放,正处在历史现场,更能深层次理解社会变革、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萧冬连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和民间调查,《探路之役》一书乃是作者精心研究的献礼之作。   他把1978—1992年的经济改革定义为“探路之役”,是对改革目标和改革路径的探索,具有深刻的意义。作者把握住了“探路”这条基本线索,清晰地勾勒了改革开放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络,叙述了高层决策、思路规划、地方响应等过程联动,阐明了我们是如何随着改革进程一步一步地选择改革的下一个方向。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是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就像长征一开始并不打算要去陕北一样。不过,也正是因为一开始就没有规划得那么远,而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开放才真正成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李金铮教授曾经對问题意识有这样的诠释:“学术研究首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也就是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课题。”[4]作者的问题意识极其强烈,没有就事论事地探讨改革开放经济改革的过程本身,而是追求深层的宏大意识。就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所讲:“形而上者谓之道,述事而以理昭焉。”[5]历史学研究从来不是单纯地记录过去的事件事实,而是揭示当今现实的多重面相。《探路之役》一书同样蕴含着作者的现实关怀。萧冬连教授开篇即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能够突破重重藩篱,并一直处于发展的态势。通过对历史进程的细致梳理做出回应,作者对改革进程抽丝剥茧式的深层解读,为我们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在史料运用上,萧冬连教授以平实严谨的文字和生动鲜活的细节,还原了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参考的史料除了原始文献、报刊报道、回忆录、学人研究著述、会议档案文件之外,还有部分是作者对改革的重要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这也使得本书的原创性、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达到了新高度。独家史料和高层决策的丰富细节,简明而凝练,也充分体现了作者不俗的文字表达功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不断追求美好生活,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不是可以说改革是完美的,到底有没有遗憾?萧冬连教授曾评价道:“现今的中国就像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一方面,全世界都在热议中国崛起;另一方面,‘中国奇迹’的背后积累了太多的矛盾。”[6]《探路之役》一书对改革的缺憾没有进行有力的诠释,这是本书可以更进一步研究推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61.
  [2]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88.
  [3]  房维中.十三年纪事(1977—1985)[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5.
  [4]  李金铮.小历史与大历史的对话:王笛《茶馆》之方法论[J].近代史研究,2015,(3):122.
  [5]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38.
  [6]  萧冬连.关于中国当代改革开放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5,(1):83.
其他文献
论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和矿压观测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复杂围岩条件下(极)近距离薄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开采问题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了现场实践,实现了复杂围岩条件下(极)近距离薄煤层群的安全高效开采。主要成果有:
  (1)首先根据关键层理论,分析了(极)近距离薄煤层群重复开采下基本顶稳定性、来压和移动规律。同时根据岩层“两带”划分理论对其高度进行了计算,并根据层间岩层和顶板的类型对(极)近距离薄煤层工作面顶板结构和类型进行划分,为工作面顶板控制提供了参考。
  (2)建立了UDEC数值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共商共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产物。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探索和政府帮扶使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合作社发展缺乏人才支撑、品牌培育意识薄弱、发展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合作社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为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产业振兴提供具体指导,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
期刊
中国近些年大力发展基础建设,公路、铁路隧道里程不断增长,地质条件较差的软弱围岩在隧道修建过程中越来越常见,由于其具有强度低、易变形的特点,传统施工方法均采用分部开挖以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却大大降低了施工效率。随着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极大缩短了钻爆、支护时间,这为高效率的全断面开挖能够应用于软弱围岩中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爆破和开挖方式来保证围岩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以礼悦路隧道V级软弱围岩段为工程依托,总结了软弱围岩的工程特性,确定了合理的爆破及开挖施工参数,将优化方案应
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地下工程的开发正不断往深部进行,这些深部岩体工程开挖活动有别于浅部工程活动,常常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深部岩体往往处在一种高地层温度的特殊环境。另一方面,人类的工程开挖活动是一种卸荷行为,这种卸荷行为与常规的加载路径有本质上的区别。基于此,本文对高温作用后的花岗岩岩样进行了三点弯曲试验和三轴卸围压试验,探究温度对深部岩体断裂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受高温作用后深部岩石卸荷条件下的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1)XRD试验和SEM试验表明:花岗岩受高温作用前后,岩样组成成分及内部微
矿井瓦斯(煤层气)作为一种优质清洁新能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加快煤矿瓦斯抽采,一方面可有效减少煤矿灾害事故,另一方面可有效开发清洁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矿井开采活动向深部不断延伸,瓦斯抽采难度不断增加。水力压裂作为一种提高低渗储层渗透率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瓦斯治理,对提高煤层渗透性和瓦斯抽采量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松藻矿区石壕煤矿同一水力压裂钻孔W9联合压裂7#煤层和8#煤层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室物理实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多煤层联合水力压裂裂隙竞争扩展机制。首先,开展了五层
尾矿库是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其坝体一旦溃决,不仅会淹没和冲毁库区下游生活生产设施,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中国有约8000座尾矿库,有80%以上的尾矿库是采用上游法构筑的。上游法堆坝,运行成本最低,但其抗震性能较差。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十分活跃。据国内外尾矿库事故的统计结果显示,地震液化是造成尾矿库溃坝破坏的第二大因素。中国尾矿库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如何缓解或消除尾矿库的安全隐患,尤其确保地震作用下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创新具有现实意义。湖南省有众多传统村落旅游地,张谷英村是其中旅游开发最早的传统村落。因此,以传统古村落张谷英村为例,在创新的主体、创新类型、创新知识来源及创新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旅游开发创新调查,以期为湖南省其他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创新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旅游开发;创新调查;张谷英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网贷平台为融资者直接提供资金,避开商业银行中介体系,实现了金融脱媒。因为参与门槛低、手续便捷,网贷平台提升了我国民间金融的活跃度,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补充。针对市场自发产生和发展的网贷平台能否实现普惠金融,综述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网贷平台虽然增加了金融多样性,但是由于我国信用认证机制欠缺、投资者未经筛选、行业监管长期真空等原因,导致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机制失效。因此认为,有效信息披露机制的缺失
期刊
摘 要: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以及东北经济振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出发,引出专著《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出版的意义,阐述该专著的主要内容,提出该书的独特视角、理论与实证的特点以及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性,指出该专著在东北经济振兴方面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书评;东北;经济增长路径;《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中各方面的需求都有所增加,阅读方式也不例外。基于顾客需求对现存概念书店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在21世纪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实体书店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甚至陷入经济困难之中难以生存下去。同时,随着电商的兴起以及科技的普及,数字化时代与纸质版图书之间的较量不断升温,在此境况下,概念书店应运而生。  关键词:书店;特色;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