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并非是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简单结合,而是需要在科学、系统的规划下,巧妙地将思政理念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而指出了在大学英语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提升大学英语中课程思政有效性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机 构】
:
辽宁财贸学院,辽宁 兴城 125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并非是将“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简单结合,而是需要在科学、系统的规划下,巧妙地将思政理念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而指出了在大学英语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最后针对提升大学英语中课程思政有效性的路径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基于天敌昆虫的捕食行为、病原微生物和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拟寄生现象,结合植物源提取物和性信息素的应用,对2015年以来国内斜纹夜蛾防控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斜纹夜蛾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所以,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改革应积极主动寻求新视角,创新性构建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融合的大格局,切实在改革中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向同行,强调阅读课程教学中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以便达到协同育人的教学效果.
以三组不同水平的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词汇联想测试,研究二语心理词汇的组织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中高级学习者的心理词库组织模式呈现聚合、组合关系为主,初级学习者心理词库以语音关系为主;并对不同词性的反应词组织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词性的词主要以聚合和组合关系存在为主,动词很多以组合关系存储为主.根据研究结果,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帮助学习者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既面临专八的考试压力,又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充分发挥中介作用,有效介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文章从“中介理论”出发,通过学校《高级英语》的课程改革,尝试把这一理论引入课堂,通过设计教师为中介的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此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借鉴本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经验,研究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建设的发展出路.
为了解海南省猪蓝耳病流行和免疫抗体情况,于2020年12月在全省18个养猪场(户),采集猪血液样品333份,其中免疫规模场3个,采集血样50份;未免疫规模场11个,采集血样210份;未免疫散养户4个,采集血样73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猪蓝耳病毒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免疫规模场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68%,未免疫规模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散养户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2%.免疫规模猪未达到理想保护状态,未免疫规模场比较理想,散养户存在一定野毒感染风险.
教育部于2018年8月提出的“金课”建设推动了课程设置改革.地方应用高校也改革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如课程内容、上课方式及师生互动等都发生了变化.以慕课为代表的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蓬勃发展,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新的课程设置是否给教师能力带来了挑战?是否也意味着教师发展的机会?文章将从新课程设置为教师教学能力带来的挑战及教师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跨文化交流使得外语学科的作用愈发凸显,新时代背景赋予了大学外语更为广泛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工具,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综合国力及在世界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手段.在大学外语教育学科内容转向的新态势下,除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及其教学能力之外,大学外语教师还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发展态度、专业内容知识、CBI教学素养、信息化能力等.
文章运用模块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语料库中汉语名词的词汇语用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为词汇语用学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拓展其理论基础.
高质量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翻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翻译实践教学不足以提升学生的翻译应用和实践能力,亟待改革.翻译实践教学的范围应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忻州师范学院翻译实践教学的若干改革建议旨在寻求适合校情的翻译实践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培养优秀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承担国家和本地化语言服务重任.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文学翻译则是使用另一种语言工具,传达出原作的艺术意境.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像品读原著一样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美的感受,由此这篇译作就拥有了灵性.而如何使文学翻译蕴含灵性,是许多翻译家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将分析黄源深的译作《简·爱》,从心理活动、对话风格和场景描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使文学翻译有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