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yes点头no:谜一样的“印度摇”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头说不
  澳洲留学生千千万,印度人华人各一半。2007年夏,大学本科毕业的我,成了澳洲留学生“华人大军”中的一员。说到这,你肯定以为我想聊的是我的澳洲留学生活,不,其实我想说的是澳洲留学生中的另一半——“印度大军”。
  留学期间,在印度同学希玛妮的盛情邀请下,我有幸去过一次德里,可以说印象极为深刻,并且真的不想再去,因为别的城市街头小吃要钱,那里的街头小吃却是要命的。
  然而,只凭借闻名全球的卫生习惯,以及让人闻风丧胆的德里腹泻,并不能把我去印度的难度系数拉到最大。因为想要在这个神秘的国度里自由行走,除了要拥有钢铁一般的肠胃,还得备上一颗最强大脑,用来应对让人困惑的日常交流。
  印度人会说英语的并不多,能说英语的,浓厚的咖喱风味也会直接烧掉你的语言处理中枢。好在,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语言。可在印度,“点头yes,摇头no”这个约定俗成并且畅行五大洲的交流方式,竟然失效了。
  只要印度人睁着他们的大眼睛,开始左右晃动毛发浓密的脑袋时,甭管多资深的驴友,都会迷失在他们魔性的“印度摇”里。
  也许是能歌善舞的天性使然,不管是宝莱坞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印度人都显得比较多动。交谈时,他们总喜欢摇头晃脑来干扰你对信息的准确抓取,就比如我到德里之后吃第一顿餐食时出现的交流障碍。
  当天,我和希玛妮下飞机后,她就带我直奔一条狭窄的街道,穿过拥挤的摊铺,我们终于挤进一家餐馆。由于希玛妮去了卫生间,我只能先点餐,我满怀期待地询问店员:“请问有咖喱鸡吗?来一份。”可店员摇了摇头就走了,正在我准备起身离开去找希玛妮时,店员回头叫住了我:“已经给您做了。”我满是疑惑地问:“你刚不是说没有吗?”“我说有啊!”店员又摇了摇头。我彻底蒙圈了。
  还好这时希玛妮出来了,但她对我的遭遇并没有半点同情,还说我大惊小怪。我更加纳闷了,头部垂直移动表示肯定,水平摇动表示否定,这可以说是国际通用的表达,印度人咋不按常理出牌呢?
  “不是这样的,在印度,点头也有可能是在拒绝你。”希玛妮不紧不慢地说,她还给我讲述了一个有关印度人点头等于“say no”的传闻。
  据说在很多年以前,一位来自于南印度的萌妹子爱上了一位来自北印度的小鲜肉。妹子跨越温德亚山和世俗偏见,大胆向男神表白。结局是对方点头回应,妹子欣喜若狂,可两人并没有过上童话般幸福的生活。因为在北印度,点头约等于婉拒。头部上下轻点,配上一副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大意就是:我们仍然是朋友,搞对象?还是算了吧。
  印式头语
  传闻终归是传闻,现实中,用点头来表示拒绝在印度其实并不常见。真正让人困惑的是他们的摇头。印度式摇头,有时表肯定,有时表否定,有时表示不置可否,有时表示既是又非,可以说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回答方式。
  为啥我能了解得这么深刻,因为除了餐馆服务员,印度出租车老哥也给我上了一课。一天,我和希玛妮拦下一辆出租车,她说要带我感受一把印式的速度与激情。与中国不同,在印度坐出租车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只见司机来回晃动手掌,要价50卢比,希玛妮倔强地伸出食指,还价10卢比。在N个回合的较量后,印度老哥依旧目光坚定态度强硬,头也跟着来回摆动起来。
  不同意就不同意吧,我拉着希玛妮准备转身离开。可老哥又突然拉住我们继续摇头,希玛妮说他是在深情挽留。终于,我们以40卢比完成了那次行程。这要是没有个当地人做向导,外国游客还真不知道是去还是留。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谜一样的肢体语言,希玛妮说在阶级固化遵守等级的印度,直接向长者、上级甚至主人说不,都是不被允许的。于是便有了这样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动作,用来表示不敢反对也不想同意的态度。后来,印度人慢慢把摇头方式进化成了别人看不懂的既不是点头也不是摇头“印度摇”。如今,“印度摇”几乎已经成了印度的一种“国粹”,外国人觉得很新奇,但印度人却习以为常。
  总之,不管是点头说不,还是摇头表示肯定,印度人都将头的日常交流功能开发到了极致,因为在当地的社交习惯里,跟人说话连头都不动的话,就是对人的不尊重。
  可只点头和只摇头,在印度人看来实在是过于单调了。不足以体现开挂民族的实力,他们更爱使用的姿势是摇头晃脑。印度导演马赫什·奈尔曾在某专栏里,不惜笔墨解读过这项被西方人称为“Indian head bobble”(印度式晃脑袋)的印度特色:“印度式摇头晃腦可谓集点头、摇头、抬头、头部的抽动和缓慢转动于一身。它可以是水平的、垂直的、绕圈的,可以是上述某个动作,也可以是上述多个动作的集合。”
  除了say yes和say no,印度式摇头晃脑还能用来say hi。在印度,人与人寒暄压根用不着开口,只需要歪着脑袋报以微笑,冲对方上下快速点点头,一个极简的问候就算完成了。
  掌握了这些暗藏玄机的细节,只会点头和摇头,似乎也能走遍印度都不怕。如果你能熟练运用点头和摇头相结合的各种招式,那么恭喜你,离能够省下更多说话力气的“原始印度人”已经不远了。
  终极教材
  印度式摇头晃脑往往会给人一种莫名嘚瑟的感觉,常常让外国朋友看得气急败坏,在不知道这是一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会惹怒他人。为了不产生麻烦,我们还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印度摇”都有哪些含义。
  首先来看点头,轻点一下头,表示叫人过来;轻抬一下头,表示让对方说事情;如果同样的抬头动作外加多挑了两下眉毛,那可能会被姑娘当作调戏;如果换成闭上一只眼睛,那意思就是“继续,不要停下来”。
  印度式摇头表示否定的方式和国际通用的习惯一样,即沿着身体为轴左右转动。但最难辨别的是头部和身体在同一平面的左右晃动,它包含了很多意思,得结合印度朋友的面部表情和脑袋晃动的幅度来掌握。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高扬起眉毛,快速地摇头意味着“很好”;眉毛保持水平,不快不慢地摇头意味着“好”;把眉毛压低,慢速地摇头则意味着持怀疑态度的“好吧” 。并且眉头越低,速度越慢地摇头,越接近否定的意味。
  除此之外,慢速的摇头动作还能延展出“欣赏”或“讽刺”的意味。
  以上都只是印度式摇头的入门教学,在印度头语十八式中,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种同时结合了点头和摇头,头部运动轨迹呈“横着画8”的姿势。
  BBC(英国广播公司)专栏作家查鲁克斯·拉马多莱曾这样解释这个动作:“在印度南部的坦贾武尔市,盛产一种陶土彩绘的摇头娃娃。娃娃由头部和身体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由链柱连接,有风吹过时,娃娃的头部就会摇摆晃动,像在空中画圈。这个娃娃形象就代表着印度人与人交谈时的姿势。”
  即便你没有到过印度,只要你曾经看过印度电影,哪怕只有一部,都可以立即脑补出这种头部动作。这几乎与印度人的形象牢牢地融在一起,比普通的点头和摇头都要常见。
  但这个来回划着横8字的印度式摇头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可能就连印度人自己都不一定能弄明白。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阿米尔·汗拽着两个女儿晨起跑步,路过河边时大手一挥,命令女儿们跳河游泳时,哭唧唧的她们就用这个动作无奈回应;而在自制的简陋摔跤场,狼爸摆起讲坛,向想要放弃的女儿们猛灌鸡汤时,她们依旧在用同样的姿势摇头晃脑……
  不同的场景,同样的动作,仿佛这个独具印度风味的摇头动作,轻松实现了人与人交流的最强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用起来轻松自在,但想要搞清楚这个动作的具体含义可就太难了。具体表示什么意思,还需要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当下的天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读者懂没懂,反正笔者已经被这种谜一样的“印度摇”摇晕了,没看懂的还是多看几部宝莱坞电影,多学习多复习吧!
其他文献
为什么中国人爱热水  大多数外国人都不喝热水,哪怕女生痛经时,也认为喝冰水更能缓解疼痛。同样居住在东亚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和日本,竟然也是喝凉水。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  中国人喝开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也有2000多年。《孟子》称:“冬日则饮汤。”“汤”便是热水或开水。当然了,这热水也不是人人都喝得起的。当富人在想着是用雪水煮茶还是泉水煮茶时,穷人只能喝河里或者井里的生水。  
期刊
大媽
期刊
出酒啦!攝影:高建
期刊
数字帽子  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生产经营方式、管理运营模式、货币流通模式。一些因互联网命名的词也开始流行,前置上“数字”二字,就显得高大上起来。如果在某时某地的特定场合与人交谈,似乎在某个特定的名词前,不加一个数字或智慧之类的前置词,就显得自己很老土了。  于是,数字二字变成了魔幻的、无所不能的大帽子,不管高矮胖瘦、头大头小全给戴上。  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有人跟我谈
期刊
梅西的真相  为什么巴萨的一些人想让梅西离开?公开的争执、董事会内部的争吵以及转会风波,已经在巴塞罗那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而这位伟大的足球运动员可能会成为最大的牺牲品。一位在诺普坎球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接受《四四二》的采访时称,“当梅西决定留下来时,我很沮丧,我们每人都知道自己有被辞退的危机,只因俱乐部需支付梅西工资。”尽管33岁的梅西获得了最多的奖杯和荣誉,但他仍然对在俱乐部的20年生活怏怏不悦
期刊
毁容式修复  西班牙帕伦西亚(Palencia)的一处文物因为“毁容式”修复火了。原雕塑在1923年建成,坐的呆滞大叔。  网友热议  ●之前看《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有一位修复者说,做文物修复,要摒弃自己的一切想象力,要尽力还原文物本来的神韵样貌。  ●支持修旧如旧。不过说不定有些雕塑刚做出来也是浓妆艳抹的,只是后期风化了,过个几百年变成了现在的高级灰。  修复前的牧羊少女(图左)和修复后的呆滞
期刊
燃财经自媒体  “打击式教育”似乎是很多中国父母的教育习惯。所谓的“打击式教育”,无非是父母们想通过自己的敲打,来帮助孩子成才,进而拥有“更好的人生”,这背后体现了父母们对“玉不琢不成器”这个教育观的高度认同,更多还是“精英教育”理念的体现,这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获得社会规范中“被人认可”的成功。但是这些父母在严格要求、言辞激烈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他们坚信“骄
期刊
劉健,沈阳铸造公司铸锻车间锻铸工,曾获“辽宁省青年标兵”“盛京大工匠”“沈阳市岗位技能标兵”等荣誉称号  人格魅力  刘健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的语言总是利落而简短,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对此,他解释说:“我每做一个大型铸件,都是上百吨,价值几百万上千万。带领一个团队,话要明确扎实,不能含糊其词。”可以说,军令如山倒,这也塑造了他不苟言笑的性格。  “差一毫米、一两都不行。”这是刘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期刊
脫贫后的金婚
期刊
中国人拥有一种相同的无与伦比的幸运,那就是每一年,都可以有两次标识新年起点的机会,一次是元旦,另一次就是春节。对很多人来说,只有过完旧历新年,才是一年的真正开始。  春节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贯穿我們的一生。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规范,引导我们浸润于家庭和家族之间。我们也在春节里反复淬炼自己,从孩童到成年,从别人的子女变成别人的父母。春节就像是不着一字的文化皈依,成了我们变换人生角色最直观的证据。  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