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绝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 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 ”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 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究内容,显然就显得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 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征. ”这样的探究内容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究.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 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教师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对同学们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活动中,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 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 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盒子里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饮料筒、魔方等)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样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各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从每名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交流和探究的机会,促使其智能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闪光点,激励他们的成功欲,培养他们乐于探究、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可以充分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使其知识、能力与情感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在钟面上拔一拔,然后让学生在1分钟或2分钟内做一些事情,体现1分钟有多长?能做多少事?让学生从中体会珍惜时间,体会人生价值;在巩固练习时,引导学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时间卡”. 通过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它只有正确的理念,而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标准的答案. 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索学习的灵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其他文献
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多样化的数学练习、教辅书的合理运用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课后的数学活动,帮助他们能更好的利用好课堂下的这段时间,提高数学解题能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愈加重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改实施不但包含了种种挑战,还包含了种种机遇,很多教师都试图通过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愈加自然化和科学化,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发展.与此同时,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基础,选择科学的手段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新课改提倡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创造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而创造性人才要靠社会的关注和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是各种思维形式统一的综合性思维,需要有创见的设想和理智的判断,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的;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
【摘要】 通过Lagrange定理给出了有限群的一些特征刻画,得到了若干结论,体现了Lagrange定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应用Lagrange定理解决有限群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 有限群;子群;Lagrange定理  1.引言与预备知识  【参考文献】  [1] 徐明曜.有限群导引(上册)(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林大华.群自同构的不动点[J] .山西大同
【摘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景象.但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本文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简单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解决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更新,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二分法克服了求超越函数零点的数学难题,通过分解、组合可获在形式上的直观引领,提供了解题技术的实践平台.不对称的函数,以极值点为轴对折,把两侧的数量在置于起点相同的条件下,在同一侧比较大小,是处理极值点偏移问题有效方法.本题两解加快了抽象进度且简单易懂.体现了近代与现代思维发展的承接与和谐.  5.小 结  从命题内容构成看,是两种基本函数增减速度的比较问题,解法一所使用的二分法,规定了分解合成的认
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的训练,快速准确的解对题目是所有老师学生追求的目标,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取决于题目的难易程度,而题目的难易程度往往取决于条件的给出
在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提问都是一个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环节.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为原本死板的课堂增添诸多灵活的元素,更能够让教师得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将学生们的思维引导至教学所需要的方向上来.特别是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课堂提问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显著.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本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只有让整个教学过程以不断的提问来引领,才能够让学生们体验到最为真实的高中数
[摘要]大学数学以一门难度比较高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掌握必要的数学方法才能高效的解决数学问题。其中直觉思维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恰当准确的应用直觉思维去解数学难题。本文主要对直觉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直觉思维;高职数学;解题;应用  引 言人类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三种思维方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