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元:低调“米王” 高尚情怀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圣地,对常人而言,能在这里出席一次会议已属不易。然而,既不是党政要人,也非文化巨擘,更非学术泰斗,唐学元先生却能够在人民大会堂内以广东话慷慨陈词,成为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以潮汕方言发言的著名潮商。
  享有如此殊遇,曾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和泰皇御赐皇冠勋章的唐学元先生却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诚实经商之余,他还热衷于奉献社会,在公益事业谱写了一曲“高调”的生命赞歌,令世人由衷钦佩!
  
  承严父之业扬“聚大”之名
  
  潮汕人向来智慧勤劳,以“一条扁担闯天下”的精神在商海留下许多传奇,唐学元先生无疑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唐学元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郊鮀浦。鮀浦是富饶的鱼米之乡,背依桑浦山,前临南海,但由于人众地少,很多人都到外谋生发展,唐学元的父亲也在其中。抗战期间,唐学元的父亲便在湛江谋生,1945年来到香港经商,经营南洋地区尤其是泰国的大米进出口贸易。不久,尚在中学学堂求学的唐学元先生也来到香港,在父亲的店铺里当起了学徒。
  对于中学辍学,他回忆说:“那时,我刚好读完中学一年,父亲对我说,店里需要帮手,我是长子,我不帮他,谁帮他。就这样,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学堂。想不到,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今天,回想起那时的情况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当时我也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几年后,唐学元先生协助父亲创办了聚大行,经营泰国大米在香港的代售生意,而他自己也因此经常到泰国买货和联络当地出口商。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让他从学徒开始,担担抬抬、扫地、抹桌,甚至斟茶倒水、收拾碗筷,件件都得做。就这样,唐学元先生慢慢积累了经营米铺的经验,而且和伙计、行家打成一片。同时,深感自己文化不足的他,经常到青年会读夜校,充实自己。在严父的教导下,这段时间令唐学元先生收获很大,不但让他熟悉了所有业务,同时培养了他勤俭、待人诚恳的性格,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文化知识水平,为他以后在香港米行奠定了基础。
  大米是香港人的主食,但香港本地却极少生产,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其中四分之一的大米从泰国进口。为了防止大米供应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从而影响民生,香港政府一直对大米进口实行管制。因此,经营大米进口并不是获利丰厚的生意。唐学元先生回忆说:“刚入行时,每个月收入仅数十元。在香港,政府实施大米进口专利及限额政策,商人不得随意提高价格,因而做大米生意的多是诚实商人,企图投机取巧的人做不了这门生意。”
  上世纪五十年代,聚大行的大米生意开始进入正轨,正赶上政府的配额制度开始实施。当时全港米业牌照数目只有六、七个,且审批条件严格:要具有良好的信誉,并且要有相当的资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米商虽然所得利润不厚,但却收入稳定,故竞标者非常多。凭藉多年来的信誉和口碑,唐家聚大行很顺利地中标,成了首批持牌的进口米商。
  上世纪六十年代,唐学元先生开始接管父亲的生意,经营起聚大行。彼时,虽仅仅三十出头,但唐学元先生已是米行的行家了,信手抓起一把米,稍加拿捏,就能道出它们的产地、特性,对各地米业的行规更是了然于胸。
  聚大行在1951年政府实施管制时是60家大米进口商之一,当时的进口量名列前三甲。由于竞争激烈,现在的食米进口商不断增加,最近已经达到100多家,而当时的60家米商只剩下6家了,聚大行便是其中的一家。如今的聚大行在唐学元先生及其家人的经营下,已由当初四个人组成的小米铺发展为香港米行的金字招牌。唐学元先生也在米市享有盛名,被人敬称为“香港米王”。他的生意也从一粒小小的米,逐渐拓展到地产、贸易、饮食、货仓等方面,尽管投资有长线和短线之策,但对经营米行唐先生是一如既往。
  
  扬诚信之风替员工着想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深刻的原因,唐学元先生的成功也不例外,因此,在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中,该书作者将唐学元先生的成功之道列为经典案例。在笔者访问唐学元先生之时,从两个地方也窥见他成功的端倪。
  首先,在唐学元先生的公司入口挂着一幅久经岁月的对联,上面这样写着:“忠厚待人宾远至,诚真处友客多来。”从跨入商海起,唐学元先生就将“信”立心头,接管聚大行更是将诚信当作经营的铁规律。不论在香港的销售市场上,还是在国外、特别是泰国的大米采购,聚大行都是有口皆碑,深受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任。
  


  另外聚大行的员工年龄都比较大,这足以证明公司员工跟随唐学元先生的时间之久。诚然如此,唐学元先生一直将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将公司的员工视为兄弟姐妹,对公司实行人性化管理。公司不但为员工提供舒适的环境,而且还提供了中晚餐;员工退休后,公司都会替他们安排好养老事宜;不管是什么时期,公司经营如何,都不会裁员……各种人性化措施也令员工有了归宿感,将公司当成家。聚大行就是在这样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下将米行越做越大,在发展道路愈行愈远。
  
  深深公益心浓浓潮汕情
  
  唐学元先生的经商为人之道令人佩服,而他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热衷更深受世人爱戴。香港回归前,他被邀请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积极支持中央对港政策,为香港平稳顺利回归出力。1995年为了消除港商对回归后政策的顾虑,唐学元先生亲自带领香港潮州商会的全部会员前往北京参观考察,并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亲切接见,活动最终取得圆满成功。香港回归后,他又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鉴于他的贡献,首任香港特首董建华为他颁发铜紫荆星章。
  上世纪七十年代,汕头市政府邀请唐学元先生去内地投资酒店,承诺将建成后的酒店前五年的全部收益都归唐学元先生。唐学元先生投资154万将酒店建成后,前三年就将成本收回,对于后两年的收益,他坚持分毫不取,全部归家乡政府支配。按照酒店的经营效益,他差不多将200万留给了当地政府。由于汕头淡水资源供应不足,他还主动捐资兴建水厂。1996年4月他捐款建造造价53万元的睢县蓼堤镇唐学元希望小学。
  对于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他往往一掷千金,做善事无数。问及究竟哪次印象最深刻、最难忘,唐学元先生笑着表示:“那是1998年金融风暴后,当我知道下岗工人的苦况后,就拿出一笔钱支持再就业培训。那次有六个省的代表前来,他们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香港潮州商会是香港百余万潮人中历史最长且最具代表性的团体之一,在香港有相当实力及影响力。唐学元出任香港潮州商会会长那年正值香港“九七”回归。在他的领导下潮州商会积极支持香港回归祖国,拥护香港《基本法》和祖国对香港的方针政策,在香港过渡期坚决团结一百多万乡亲和其它香港同胞,为香港长期稳定繁荣做出极大的努力。
  其后,唐学元联合香港嘉应商会及四邑会所、顺德联谊总会等几家粤属社团,举办《基本法》讲座,动员会员出席听讲,加深对《基本法》的理解。1996年,他又联合二十余家粤籍社团发起成立粤属社团庆祝回归委员会,为“九七”香港回归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9年,第十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被唐学元先生引以为傲的一次成功大会。他作为香港代表团团长,同时又是前任北京海外交流协会的名誉顾问。早先,北京市副市长张茅就表达过希望唐学元先生带领世界各地的华人到北京走一走,观光旅游。于是,他灵机一动,建议国际潮团联谊会在北京召开,最后一共来了三千七百多位世界各地的潮商,唐学元先生作为团长在人民大会堂用“潮州语”发言,引来阵阵掌声,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爱浙大无言 育子女有方
  
  


  “爱就像涓涓细流,润物无声,绵长悠远;爱就是一首田园诗,纯洁无暇,和煦清淡;爱就像清晨的春雨,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爱就像一首情歌,宛转悠扬,轻吟浅唱;爱是一阵清风吹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这是浙江大学的学子对唐学元先生的大爱的赞歌。由于与曾经的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的友谊,让唐学元先生与浙大结下难解的情缘。早些年,唐学元先生就投资50万元决定在浙江大学建立财务分析实验室。2004年10月15日,“唐学元财务分析实验室”在浙大城市学院落成。2007年,在浙江大学110周年华诞之际,唐学元先生及其儿子唐大威先生再次捐资110万元港币,支持浙江大学“浚生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并设立“浙江大学唐大威优秀学生赴港实习计划”。同时,他还将自己编写了十年的著作捐赠给学院。
  唐学元先生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如此关心,对于子女的教育更是从未懈怠。在子女的心中,唐学元先生不但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唐学元先生之子唐大威先生向笔者介绍说:“从我父亲身上,我学到了勤劳与拚搏。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胆大心细,遇事多思考。更主要的是,他让我知道,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应该多为社会做好事。”
  在唐学元先生的言传身教下,唐大威先生学有所成,从英国著名的伦敦大学毕业,成为香港注册会计师,现在已经开始接手聚大行的日常工作。他像其父亲一样关心和奉献社会公益事业,并担任香港第二届立法局及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同样,他也心系浙大的发展,担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客座教授。
  
  后记
  
  唐学元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长者,依旧身体健硕,精神矍铄,虽然已将公司放手给了儿子,但是每当有重大事项,他都会亲自决策。
  对于养生之道,他笑言:“人勤快多思考,身体就不老;多做善事对社会有情,就永远年轻。”
  子曰:“仁者长寿。”唐学元先生的人生确如圣人所云。
  
  【人物简介】
   唐学元先生,祖籍广东汕头。现任香港聚大行总经理,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副主席、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副主席、香港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北京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北京海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海外交流协会顾问、浙江大学顾问教授等。曾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地区事务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铜紫荆星章、泰皇御赐皇冠勋章等。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中,常常是喜忧参半,挫折、困难、弯路,抑或痛苦都是人生中不能回避的。面对逆境,超越、包容、消化应该是最基本的选择。一帆风顺,未必就是真正的人生,从挫折中,重新昂起头来的人生才更香醇,更有韵味。  陈雅辉女士就是这样一个香醇、迷人、坚强的女性。  1978年,国内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十八岁的她在继续求学和去香港之间选择了去香港。带着一百元钱,她独自来到香港,从零开始打拚到拥有十几幢豪宅单位,她
期刊
保增长与拉动内需  2008年中国政府面临两大挑战皆由美国次贷危机衍生而来。出口受阻导致东南沿海大量工厂倒闭,工厂倒闭和裁员造成农民工的就业和增收难题。如何拉动内需是一个经济问题,其深层次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上学难、看病贵、农民养老无保障,“新三座大山”高悬头顶,谁又能潇洒地敞开钱袋去扩大内需呢?    大学生农民工就业  2000万农民工返城就业,760万大学生毕业要寻找工
期刊
2009年3月3日——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2009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极其不寻常的形势下召开的:国际经济形势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中,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普遍低迷,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三十年来,中国人还是第一次在如此严峻的经济衰退形势下召开两会。  于是,国人瞩目、世界瞩目。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
期刊
儒学大哲孔子曾指出:要做一个好人,就是要做一个知仁善人的人。而能将恭敬,宽厚,诚信,勤勉,关爱这五件事行于天下就是仁善。所谓境由心造,心生仁义。在生活的路途中,胡楚南太平绅士始终将自己定位在“奉献者”之列,积德垂仁,于“五事”中立身典范。对于人生,他有着自己的箴言——稳健生意,快乐家庭,和谐社会,丰盛人生。    立业言:稳健生意    胡楚南先生原籍广东潮阳。立业中,他秉承了潮人奋勇拚搏、勤力刻
期刊
在波谲云诡的海上,远航的舰队需要船长坐镇其中,唯有其指挥若定,舰队方能乘风破浪,扬波万里。在服务社会的路上,社团无疑就是一艘扬帆远航的舰队。朝阳工商联会创会永远会长陈仁炜先生便是一位睿智的“船长”,作为全球华人慈善基金总会创会会长、香港亚裔民族协会创会永远会长的他多年来热心社团服务,凡事亲力亲为,胸怀一颗赤子之心,将为服务社团,为社会尽责作为自己的一个使命,令人钦佩不已!    热心社团活动彰显赤
期刊
“人生如戏,只有留下精彩和奉献,生命才是一幕好戏”,这是吕良民先生的座右铭,亦是他多年人生轨迹的概括。显然,吕良民先生是一位对生命意义有着深刻认识的睿智仁者。他说,人生好比是一场戏剧,有开幕和落幕,终究有限;社会如同大舞台,人既然登上了这个舞台,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一定要留下精彩和掌声,做点贡献,才能不枉此生。  在商海上,吕良民先生的人生无疑是精彩的。来香港继承父业,并发扬光大,非但开创了事业的春
期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是为君子所推崇之处世哲学。作为大型跨国企业JARDEN的大中华区董事长,廖焕辉博士同样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并在事业拾阶中成功实践。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凭藉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廖焕辉博士一步步登顶人生高峰。而在事业有成时,他亦是秉承“达则兼济天下”之教诲,热心公益与慈善事业,于默默奉献中彰显出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爱国情怀。    事业拾阶经营有
期刊
在中华大家庭中,华侨作为特殊的一群,拥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生活路上的颠簸流离,虽让他们尝尽艰辛,却更加坚定了那颗爱国爱民族之心。都说每一个华侨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同样,作为越南华侨的姜金莺女士,亦是在自己的人生之旅中书写了一段生动的传奇。经历中,她收获的不仅是人生的智慧与成熟,更有那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她时时不忘感恩社会,回馈社群,捐资助学,百行善举,在社会公益与慈善的道路上一路播种,一路开
期刊
在当今天下拳坛,有三位最顶尖的拳赛金牌搞手,他们分别是美国的唐京、泰国的宋猜和香港的苏世龙。在业界,对于这三位著名人物,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在中港拳坛,苏世龙师傅更被奉为“泰拳运动之父”。二十多年来,他在香港和世界各地组织的比赛接近两百次,带领拳手征战世界各地也有数十次,由他一手一脚训练出来的冠军拳手人数更是不计其数。毫无疑问,在中港拳坛,苏世龙师傅是第一人。  苏世龙师傅与泰拳运动有
期刊
前不久,在TVB周刊举办的“2008最强人气品牌大奖”评选中,香港著名中药世家百成堂集团再获殊荣,被评为“最正品质冬虫夏草品牌”,获得业界的交口称赞。  作为拥有逾九十年历史的中药材名店,百成堂凭藉着良好信誉与绝佳口碑早已蜚声业界、享誉市场。这其中,集团主席李应生先生功不可没。多年来,他带领集团坚持“以人为本、质优货正”的原则,令百成堂成为“服务之首,正货之选”的信誉品牌。而掌管着这样一家近百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