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0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亮相
   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思路导引
   1.认真审题,明确文体
   从题目和材料来看,可写成具有一定寓意的记叙文,揭示月亮与人物、事件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也可写成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理的一种思考。
   2.多方思考,把握含义
   可借助古诗文,弄清“月亮”这个意象的常见寓意和象征意义。如慈母之爱、思乡之情、团聚之愿、高洁的品质、远大的抱负、历史的见证等。
   3.联系实际,确定对象
   可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展开联想,回忆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选择一个值得自己回忆、感念的人、物或一种萦绕于内心的情愫,作为叙述、描写、抒发情感的对象;或调动相关知识,充分挖掘月亮的内在意义,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4.模仿课文,借鉴写法
   同学们可借鉴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许地山的《落花生》等作品的写作思路,学习其谋篇布局的方法,写出月亮的特点;特别要写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理解,写出人与物的相似、相通点,从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揭示主题。
  【作文一】
  月 亮
  师巾凡
  “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儒士,还是牙牙学语的幼童,都对月亮有着强烈的好奇与深厚的情感。我喜欢月亮,不仅因为它时而温馨,时而凄凉,时而承载着怀念,更因为它伴随我一步步成长。
   小时候,我认识的月亮是在李白的《静夜思》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时的我不明白如此直白的一首诗,为什么会被那么多人传诵。
   长大后,我才发现,我的床前从未有过单纯的月光,替代它的是混杂着城市霓虹灯的光亮;我的床前也没有霜的清冷,替代它的是隔窗向下望去柏油路面的灰冷;我也不曾在“抬头”与“俯首”间思念过我的故乡,替代它的是每次跟随父母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时的短暂与匆匆。于是,再读《静夜思》时,我读懂了每一次离开前,奶奶眼中的依依不舍;我体会到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那种“望月思乡”的愁绪;我也懂得了那种宿于乡野、栖于客栈的任性只存在于遐想中。
   后来,我认识的月亮是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初读时,我只觉得这首词太过凄凉,适合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慨然而发,以释胸怀。我甚至觉得这首词有些消极,悲欢离合自古就有,何必感叹,又何必难以释怀。
   再读时我才发现,凄凉的背后,是哲理的思考。月的阴晴圆缺竟暗合了人间的悲欢离合,这悲欢离合竟是如此真实的人生写照。静心细思,谁的人生没有过与朋友的相聚与别离,谁的人生没有过怅然与放下,谁的人生没有过得意与失落;再读时我才发现,“此事古难全”背后的“消极”原来是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铺垫,这哲思背后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才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凝神再问,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跌得头破血流时;当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惑,艰难挣扎却不得其解时;当自己面对抉择,不知如何取舍时,最终还得用信念勇敢地站起来,因为我们渴望拥有前方的一片美好晴空。
   我不喜欢“月亮月亮你别睡,迷茫的人已酒醉”的那种对安慰与同情的祈求;我不喜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朦胧,以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悲哀。我心中的月亮应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游子思乡之情;我心中的月亮应该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万丈豪情;我心中的月亮应该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世美景。
   月亮对我来说,有憧憬,有思念,有执着,也有哲理。记得贾平凹先生说过:“人生得也罢、失也罢、喜也罢,要紧的是心中一泓清泉不能没有清辉。”
   讓我们携着那份期待,捧着那抹月光,盛装开启青春的舞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陕西渭南市渭南初级中学)
  点评
   小作者以对月亮的认识贯串成长过程,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文辞清逸婉丽,引经据典,功底颇深,尤其是通过对月亮前后不同阶段认识的对比来凸显主题。结尾耐人寻味,以感受开始,以感受作结,含义深刻,自然亲切。
  【作文二】
  月 亮
  高泽宇
   回首过去,在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唯有这轮月,亘古不变……
   月,是万千儿童记忆中的一首童谣。
   小时候,当太阳藏进树梢,月也悄悄地攀上了云端时,奶奶常抱着我坐在窗边,轻轻地哼唱着耳熟能详的童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奶奶一边唱着童谣,一边用手指着那轮皎洁的明月。那时候我什么也听不懂,只觉得好玩,圆圆的月亮在我眼里就像一张美味的披萨,两只小手努力而迫切地向前伸着,想把那张美味的披萨抱在自己怀里。可最后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玩累了的我,靠在奶奶温暖的肩头,在月光和童谣的交织中沉沉睡去。那明月,是这首童谣的化身吗?
   月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种象征。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卷中,多少文人墨客为这轮明月写下了千古吟诵的诗篇。雄心壮志的曹操在观望沧海后,悟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气风发的李白举杯痛饮后,写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忧国忧民的杜甫,在望见烽火四起后,寄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壮志满怀的苏轼在赤壁写下了“一尊还酹江月”,更是在中秋月圆之际诵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多愁善感的张若虚在江畔望月后吟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轮明月,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来沧桑的文化。
   月是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一位信使。
   古往今来,无数游子面对这轮孤零零的明月,流下了孤单的泪水。苏轼的“千里共婵娟”不正是最真实的写照吗?在上海的姐姐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时在西安,并未发觉故乡的月是如此的圆,如此的亮。现在到了上海,我才发现哪里的月都没有家乡的亮。我看过北京的卢沟晓月,也看过延安的宝塔映月。可再怎么比,依旧比不过西安的古城对月。”月亮就是在这沉寂中听着游子的诉说,就是在这沉寂中让人类的情感得以升华。月亮代表着千千万万游子的心。
   童谣、文化、乡愁,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轮璀璨的明月。
  (陕西渭南市渭南初级中学)
  点评
   习作思路清晰,结构紧凑,衔接连贯,开头简而得当,语言流畅自然。小作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对月亮的认识,蕴含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从诗化的语言中,我们能体会到小作者对月亮浓浓的情感。结尾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其他文献
看得出来,它上面还有斑斑点点的残漆。数百年前,我的先人曾仔细为它上漆、打蜡。一方柔和的亮光,使这户耕读人家能随时拂去劳作的倦意,伏案捕捉内心的光线;那幽幽木香,让平淡的日常生活缭绕着别样的气息。   后来,漆渐渐磨损、脱落,固执的时光之蝉,终于挣脱蝉衣,鸣叫着向远处飞去,在逐渐黯淡下来的记忆的房间里笃定地站着,依旧保持着儒雅的姿势。它平淡的容颜,呈现着素朴的木质,也折射着我先人本色的品行。   我
期刊
【课内选段】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
期刊
一天晚上,笔者在办公室准备第二天要上的课——练习4。在备课时,笔者发现“处处留心”模块中的一个问题值得探究:“睡”是“目”“垂”,也就是闭眼,“醒”为什么不用目字旁却用酉字旁呢?于是,笔者特地查阅资料,终于弄明白了“醒”的意思。“醒”左边的“酉”与酒有关,右边的“星”意为“半明半暗的状态、星夜状态”,“酉”与“星”组合起来表示“从醉酒状态向神志清爽状态过渡”。  第二天,笔者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
期刊
【文题亮相】  做人,得有点癖好,这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名人雅士的共识。陆羽有茶癖,米芾有石癖,陶渊明有菊癖,郑板桥有竹癖,嵇康有打铁癖,连白居易都说“人皆有一癖,我癖在书章”。   生活中,每个人的“癖好”都各有差异,不同的癖好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人无癖,就会活得百无聊赖。但过度的“癖好”,有时也会毁掉一个人。   阅读上面的文字,以“癖好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分)   要求:(1)题目
期刊
不少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平淡乏味,不能感染人,更不能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中没有生动的细节描写。高尔基说过“写人物要让人物多行动少说话”,可见对人物动作详细描写的重要性。笔者据此设置了四个学习写作的环节:细观察、深体会、抒真情、说收获。分享四点心得:分解动作,细致描写;精选动词,表情达意;准确用词,一字传神;抓住特征,揭示性格。  透视体验一:细观察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
期刊
教师是教育工作者,更是语言工作者。因为教师是凭语言吃饭的,是靠说话工作的,所以研究如何跟学生说话,应是教师的专业课;探究怎样与学生沟通,当是老师的必修课。说话既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又是一门高妙的艺术,要想精当地表达,有效地交流,就要研究说话的科学,探求交流规律;要想高水平地说话,高质量地沟通,就要探索说话艺术,掌握沟通诀窍。  原则上,要坚持“十不”:  一是不能指责质问。在孩子苦恼时,老师理应同情
期刊
【习作展示】  嘴角唇边的年味儿  苏茜楠  人都说,吃在西安,但我觉得过年时候,这种感觉更甚。   清晨,起个大早,来到回民街,到北小街买一二斤新出炉的酱香牛肉,到中大街买半斤粉蒸肉。回到家里,一拌,放点儿调料,再一蒸,还未出炉,那米香、肉香已从锅里飘了出来,让人垂涎三尺。出炉后夹进刚蒸好的荷叶饼里,再抹上一层豆瓣酱,那肉里流出的肉汁与豆瓣酱相结合,鲜、香,又有点辣,咬一口,每一根神经都舒展得恰
期刊
三、材料运用不当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使用材料、改造材料去论证中心观点的技能、技巧,还没有建立起使用材料中的重点语句、把握重心所在,从而分析论证中心观点的“思维与语感”的自觉机制。如《享受孤独》中的第一个论据:  中国的断臂维纳斯杨帆,九岁时因拉变压器拉线受伤,被截去双臂。她曾想就此了却生命,但她没有。她没有任何朋友,终日呆坐在家,她萌发了对十字绣的喜爱之情。很快,她就学会用双脚制作十字绣。她登
期刊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步履匆匆,面容憔悴,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沉思或担忧着什么。操场、教室、食堂、宿舍、卫生包干区、劳动场地……凡是有学生的地方,必然会有他们忙碌的身影。不错,他们就是班主任。既然这么辛苦,那他们的工作成效如何呢?与他们一交谈,你往往会发现他们有一肚子的苦水:“我每天从早忙到晚累得要命,可只要有一点儿疏忽班上就会出乱子。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学校的各项考核都与
期刊
【文题亮相】  成长是目标明确的坚定前行,也是在不断回望中变得更深情更稳健的过程。回望中,可以收藏美好,能够重温往事,进而总结经验,同时汲取教训,继而获得成长的动力。事实上,回望的作用远不止这些。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记忆里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500字;(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