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1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发行份额超过100亿份的共有22只,其中20只是在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之间募集;偏股混合型基金发行份额超过100亿份的共有12只,其中9只是在2006年4月至2007年6月之间募集。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占据历史榜单前列的绝大部分仍旧是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期间发行的基金,而本轮大牛市以来发行的股票/偏股型基金仅有1只进入了百亿份额的名单。
随着本轮牛市上升至七年以来的高位,发行份额超百亿份的基金是否又会重新密集出现呢?换言之,普通投资者是否可以将百亿以上份额基金发行的密集程度视为某种牛市阶段指标,来判断目前牛市还有多少空间?
大牛市经验回顾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仅以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发行为例,回顾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期间股基发行的情况。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发行情况与普通股票型基金也十分类似。
Wind数据显示,市场上发行规模超过百亿份的第一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为2006年6月上旬募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该基金的发行份额在没有设置募集上限的情况下达到了117.91亿份,在4天时间内完成认购。此时正值牛市初步成型,上证综指刚刚在2006年6月2日盘中创下1695.58点的逾两年高位,而在此之前,上证综指的“历史最高点”为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2245.44点。
时隔6个月,上证指数在2006年12月14日创下了当时的历史新高,盘中最高达到了2250.32点。众所周知,这个水平和10个月以后的历史最高位6124.04点相比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从2006年6月首只百亿股基发行到12月上证综指创新高2250.32点的半年时间里,共有3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完成募集,总份额1533.85亿份,平均每只股基发行份额为51.13亿份,超过百亿份额的股基共有4只。
值得注意的是,这3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只有4只设置了募集上限,认购期不超过14天的只有8只(其中3只设置了募集上限)。一般而言,设置募集上限而且认购期较短的,往往意味着发行方对基金达到募集目标的信心较大。随着接下来大牛市完全爆发,设置募集上限、缩短认购期成为股基发行的常态。
整个2007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发行的密度并未提升,但每只股基平均募集的规模却接近翻番。2007年全年,共有33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完成募集,总份额3186.13亿份,平均每只股基发行份额为96.55亿份,超过百亿份额的股基共有15只。这33只股基中,除了2007年初的3只没有设置募集上限以外,其他的全部都设置了上限,其中以100亿份为上限的有12只,到2007年5月出现了首只将目标设为120亿份的股基“南方成份精选”,6月份又出现了首只目标为150亿份的股基“景顺长城精选蓝筹”,2007年设置目标为120亿份的股基前后共有4只,设置目标为150份的股基前后共有7只。
从认购期来看,2007年33只股基有24只认购期不超过14天,认购期不超过7天的更是高达21只。到2007年8月份,股基发行进入了白热化阶段,4只目标为百亿份额以上的股基均在1天内完成募集,而且认购金额最低也有募集目标的1.8倍,最高甚至达到了7.7倍,彼时股市的火热度可窥一斑。
上一轮大牛市中,最后一只成功募集到百亿份额的股基为2008年1月4日完成认购的易方达科讯,募集目标为120亿份,最终发行140.95亿份,认购期为12天。此后尽管陆续还有10只左右新发股基设置了募集上限,但均未完成目标,而且认购期均超过了14天。2008年11月21日,最后一只设置募集目标为100亿份的股基“大成策略回报”最终仅发行了10.58亿份,认购期为33天。此后至今,再无募集目标达到100亿份的新发股基出现,设置募集目标的也仅有2只。
本轮大牛市以来,到4月13日才有首只发行份额超过百亿份的股基出现——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结束了逾7年的沉寂,在没有设置募集上限的情况下,最终发行了110.12亿份,认购期为19天。另一方面,截至4月21日, 2015年以来共有3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完成募集并披露结果,总份额为930.28亿份,平均每只股基发行份额31亿份,单只发行规模甚至还不及2006年下半年的水平。与此同时,目前的局面和2006年6月首只百亿份额基金刚发行时似乎十分类似——上证综指正在不断上攀,但还未突破前轮高位。接下来历史是否有可能重演呢?即伴随百亿份额新发股基密集发行,牛市能否再创历史新高?
百亿份额指标的有效边界
看多后市者或许会因为找到新的论据而感到兴奋。然而,不得不注意到的是,相比2006年和2007年,目前的基金市场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大量公募精英奔私,传统公募基金投研实力遭受打击,能否胜任大规模股基的有效管理成为严峻挑战。
大规模股基由于资金量过于庞大,加上受到实际投研能力掣肘,无法做到同时购入和管理数百只股票,因此不得不将大量筹码放在那些流通性较好的大盘蓝筹股,超额收益自然无法保证。
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以百亿份额规模问世的股基,今日仍能维持当初体量的寥寥无几。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历史上发行规模超过百亿份的34只股票/偏股型基金中,仅有3只仍旧保持百亿份额规模(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仍在封闭期,不包括在内),规模在50亿份至100亿份的也仅有12只,剩余18只规模均低于50亿份。
实际上,目前基金公司更喜欢发行“小而美、主题明确”的基金,这一点从基金名称的变化中便可看出来。2006年至2007年发行的股基名字多以“成长”、“价值”、“优选”等为主,而目前新发基金大多都有具体的主题,或者聚焦新兴产业,或者专注国企改革,很少再有大而全的名字出现。
从上述因素考量,单纯以百亿份额股基的发行频率来作为牛市的阶段指标并不完全有效,即没有出现百亿份额股基密集发行的景象,并不意味着后市还会有大幅上涨空间。反之却很可能是一个有效指标:一旦百亿份额股基密集发行现象重新出现,牛市很可能正在快速接近顶部的过程中。
另外,和2006年、2007年的时候相比,私募基金已经日益成为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体量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快速扩张。或许在很近的未来,计算基金发行指标时如果没有加上私募基金的部分,在与历史数据(仅有公募)比较时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
日均股基发行指标
除了“百亿份额新发基金”这一指标,另一基金发行指标也与市场的热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日均股基发行份额。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基于Wind数据计算发现,2007年全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日均发行份额为8.73亿份,而2005年、2006年这一指标分别为0.72亿份和4.44亿份;2008年、2009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94亿份和3.23亿份,与上证综指的行情走势高度相关。
令人关注的是,截至4月21日,2015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日均发行份额已经达到9.03亿份,超过了2007年的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已经今非昔比,这一指标的有效性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无疑具有一定程度的警示意义。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占据历史榜单前列的绝大部分仍旧是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期间发行的基金,而本轮大牛市以来发行的股票/偏股型基金仅有1只进入了百亿份额的名单。
随着本轮牛市上升至七年以来的高位,发行份额超百亿份的基金是否又会重新密集出现呢?换言之,普通投资者是否可以将百亿以上份额基金发行的密集程度视为某种牛市阶段指标,来判断目前牛市还有多少空间?
大牛市经验回顾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仅以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发行为例,回顾2006年至2007年大牛市期间股基发行的情况。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发行情况与普通股票型基金也十分类似。
Wind数据显示,市场上发行规模超过百亿份的第一只普通股票型基金为2006年6月上旬募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该基金的发行份额在没有设置募集上限的情况下达到了117.91亿份,在4天时间内完成认购。此时正值牛市初步成型,上证综指刚刚在2006年6月2日盘中创下1695.58点的逾两年高位,而在此之前,上证综指的“历史最高点”为2001年6月14日创下的2245.44点。
时隔6个月,上证指数在2006年12月14日创下了当时的历史新高,盘中最高达到了2250.32点。众所周知,这个水平和10个月以后的历史最高位6124.04点相比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从2006年6月首只百亿股基发行到12月上证综指创新高2250.32点的半年时间里,共有3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完成募集,总份额1533.85亿份,平均每只股基发行份额为51.13亿份,超过百亿份额的股基共有4只。
值得注意的是,这3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只有4只设置了募集上限,认购期不超过14天的只有8只(其中3只设置了募集上限)。一般而言,设置募集上限而且认购期较短的,往往意味着发行方对基金达到募集目标的信心较大。随着接下来大牛市完全爆发,设置募集上限、缩短认购期成为股基发行的常态。
整个2007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发行的密度并未提升,但每只股基平均募集的规模却接近翻番。2007年全年,共有33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完成募集,总份额3186.13亿份,平均每只股基发行份额为96.55亿份,超过百亿份额的股基共有15只。这33只股基中,除了2007年初的3只没有设置募集上限以外,其他的全部都设置了上限,其中以100亿份为上限的有12只,到2007年5月出现了首只将目标设为120亿份的股基“南方成份精选”,6月份又出现了首只目标为150亿份的股基“景顺长城精选蓝筹”,2007年设置目标为120亿份的股基前后共有4只,设置目标为150份的股基前后共有7只。
从认购期来看,2007年33只股基有24只认购期不超过14天,认购期不超过7天的更是高达21只。到2007年8月份,股基发行进入了白热化阶段,4只目标为百亿份额以上的股基均在1天内完成募集,而且认购金额最低也有募集目标的1.8倍,最高甚至达到了7.7倍,彼时股市的火热度可窥一斑。
上一轮大牛市中,最后一只成功募集到百亿份额的股基为2008年1月4日完成认购的易方达科讯,募集目标为120亿份,最终发行140.95亿份,认购期为12天。此后尽管陆续还有10只左右新发股基设置了募集上限,但均未完成目标,而且认购期均超过了14天。2008年11月21日,最后一只设置募集目标为100亿份的股基“大成策略回报”最终仅发行了10.58亿份,认购期为33天。此后至今,再无募集目标达到100亿份的新发股基出现,设置募集目标的也仅有2只。
本轮大牛市以来,到4月13日才有首只发行份额超过百亿份的股基出现——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结束了逾7年的沉寂,在没有设置募集上限的情况下,最终发行了110.12亿份,认购期为19天。另一方面,截至4月21日, 2015年以来共有30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完成募集并披露结果,总份额为930.28亿份,平均每只股基发行份额31亿份,单只发行规模甚至还不及2006年下半年的水平。与此同时,目前的局面和2006年6月首只百亿份额基金刚发行时似乎十分类似——上证综指正在不断上攀,但还未突破前轮高位。接下来历史是否有可能重演呢?即伴随百亿份额新发股基密集发行,牛市能否再创历史新高?
百亿份额指标的有效边界
看多后市者或许会因为找到新的论据而感到兴奋。然而,不得不注意到的是,相比2006年和2007年,目前的基金市场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大量公募精英奔私,传统公募基金投研实力遭受打击,能否胜任大规模股基的有效管理成为严峻挑战。
大规模股基由于资金量过于庞大,加上受到实际投研能力掣肘,无法做到同时购入和管理数百只股票,因此不得不将大量筹码放在那些流通性较好的大盘蓝筹股,超额收益自然无法保证。
回过头来看,那些曾经以百亿份额规模问世的股基,今日仍能维持当初体量的寥寥无几。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1日,历史上发行规模超过百亿份的34只股票/偏股型基金中,仅有3只仍旧保持百亿份额规模(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仍在封闭期,不包括在内),规模在50亿份至100亿份的也仅有12只,剩余18只规模均低于50亿份。
实际上,目前基金公司更喜欢发行“小而美、主题明确”的基金,这一点从基金名称的变化中便可看出来。2006年至2007年发行的股基名字多以“成长”、“价值”、“优选”等为主,而目前新发基金大多都有具体的主题,或者聚焦新兴产业,或者专注国企改革,很少再有大而全的名字出现。
从上述因素考量,单纯以百亿份额股基的发行频率来作为牛市的阶段指标并不完全有效,即没有出现百亿份额股基密集发行的景象,并不意味着后市还会有大幅上涨空间。反之却很可能是一个有效指标:一旦百亿份额股基密集发行现象重新出现,牛市很可能正在快速接近顶部的过程中。
另外,和2006年、2007年的时候相比,私募基金已经日益成为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体量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快速扩张。或许在很近的未来,计算基金发行指标时如果没有加上私募基金的部分,在与历史数据(仅有公募)比较时可能会出现较大偏差。
日均股基发行指标
除了“百亿份额新发基金”这一指标,另一基金发行指标也与市场的热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日均股基发行份额。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基于Wind数据计算发现,2007年全年,普通股票型基金日均发行份额为8.73亿份,而2005年、2006年这一指标分别为0.72亿份和4.44亿份;2008年、2009年,这一指标分别为1.94亿份和3.23亿份,与上证综指的行情走势高度相关。
令人关注的是,截至4月21日,2015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日均发行份额已经达到9.03亿份,超过了2007年的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和市场容量已经今非昔比,这一指标的有效性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无疑具有一定程度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