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拖延症,至少应该持续在20天以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严重的拖延行为。”如果你没这么严重,那就改变一些习惯,或许可以摆脱拖延的烦恼。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于是,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我们都有拖延症……”
这段来自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群组的自白恐怕说出了当前许多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的心声。如果说人们开始持续关注拖延这种行为,是为了解决和克服这种习惯,那么有人因为这种习惯而感到着急、焦虑甚至恐慌,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习惯性拖延不等于拖延症
“拖延”顾名思义是指在做某件事时延长时间,不及时处理,不到最后时刻就没有紧迫感和行动感。
北京昭良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孔令雪告诉记者,单纯的“拖延”只是做事喜欢磨叽、懒惰、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会让人形成习惯性拖延。而当这种拖延形成了一种固态的行为模式,凡事不拖拉就不行,继而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甚至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这才够得上是一种病症。
国家心理咨询师娄联豪也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病人的行为和语言在那些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身上也会有所体现,其区别就在于这种行为和语言是作为一种病症长期出现在病人身上的,而普通人只是偶尔出现。
“比如普通人平时也经常会有心情不好、食欲不佳、不爱活动的时候,理论上讲这就是抑郁症的一些症状,但是大多数人没过几天就会自然好转,这表明这些人都是正常的。”因此,在娄联豪看来,即使目前存在一些拖延习惯的人,也不必因此而担忧、恐慌。“真正的拖延症,至少应该持续在20天以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严重的拖延行为。”
拖延也是人之常情
“拖延来自于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孔令雪这样解释。
有的人喜欢把所有的事情往前赶,包括与别人的约会,都愿意提前到达,那么,必然存在与之相反的人,喜欢把事情往后推。这类人的拖延往往是打小养成的处事习惯。
而另一类人,生活中并非磨磨叽叽,但在工作中由于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动,行为上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比如一个企划人员面对领导的催促,几天几夜不睡觉赶方案,结果只因领导认为该方案没用,便将其弃用。这对企划人员来说显然是一个打击,于是他便产生了一种自我暗示,以后工作中的事尽可能拖延,否则提早做出来很有可能是白费工夫,可以说这类人选择拖延是自认为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种情况则是逃避心理,或者是由于信心不足,所以遇事能躲则躲,得过且过,也可能是由于特定时间或者环境的影响。比如各种长假之后,人们还沉浸在先前的放松状态中而拒绝进入积极的工作状态。
娄联豪认为造成拖延的不同原因会影响到拖延行为的程度。对于从小已经形成的习惯一般很难完全扭转,通过阶段性的心理治疗主要起到适度缓解这种习惯的作用。如果只因某些问题的激发和促使,那么只要所处的环境改变了,看待这些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变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好转,并不需要刻意治疗。
不与拖延对着干
尽管目前大多数人的行为还达不到成为一种病症的标准,但拖延本身往往会令它的主人内心备受煎熬。一方面是拖着不想干,另一方面却因为迟迟完不成而焦虑。然而,这种心理在娄联豪看来并不矛盾。
“不想干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没兴趣,不看好这件事情,或者这件事本身太复杂庞大,简单说就是你认为它其实不值得做。而你觉得愧疚,是因为你不能只拿工资不出力,两者纠结自然就会心情不佳。”娄联豪解释,“事实上,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克服这种心理,立即说服自己去做应该做的。心理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千万不要和自己对着干。”
在他看来,所有的情绪都是源自于人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人们可以选择停止所有想法,只要记住,挣一份工资干一份活,把一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来,然后按照计划完成即可。
“至于在计划制定时,潜意识中不想做的工作你有权利把他们安排在后面。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预期,先做简单的、自己喜欢的,而复杂的、不想做的,则可以暂时安然地不去想不去做。”他坦言,这样的心理总比一直处在纠结的状态中要好。
攻克拖延小妙招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飞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待一会儿,就一下下……于是,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我们都有拖延症……”
这段来自豆瓣“我们都是拖延症”群组的自白恐怕说出了当前许多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的心声。如果说人们开始持续关注拖延这种行为,是为了解决和克服这种习惯,那么有人因为这种习惯而感到着急、焦虑甚至恐慌,究竟有没有必要呢?
习惯性拖延不等于拖延症
“拖延”顾名思义是指在做某件事时延长时间,不及时处理,不到最后时刻就没有紧迫感和行动感。
北京昭良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孔令雪告诉记者,单纯的“拖延”只是做事喜欢磨叽、懒惰、自控能力差,久而久之会让人形成习惯性拖延。而当这种拖延形成了一种固态的行为模式,凡事不拖拉就不行,继而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甚至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这才够得上是一种病症。
国家心理咨询师娄联豪也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病人的行为和语言在那些没有心理问题的人身上也会有所体现,其区别就在于这种行为和语言是作为一种病症长期出现在病人身上的,而普通人只是偶尔出现。
“比如普通人平时也经常会有心情不好、食欲不佳、不爱活动的时候,理论上讲这就是抑郁症的一些症状,但是大多数人没过几天就会自然好转,这表明这些人都是正常的。”因此,在娄联豪看来,即使目前存在一些拖延习惯的人,也不必因此而担忧、恐慌。“真正的拖延症,至少应该持续在20天以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严重的拖延行为。”
拖延也是人之常情
“拖延来自于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孔令雪这样解释。
有的人喜欢把所有的事情往前赶,包括与别人的约会,都愿意提前到达,那么,必然存在与之相反的人,喜欢把事情往后推。这类人的拖延往往是打小养成的处事习惯。
而另一类人,生活中并非磨磨叽叽,但在工作中由于受到某些事情的触动,行为上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比如一个企划人员面对领导的催促,几天几夜不睡觉赶方案,结果只因领导认为该方案没用,便将其弃用。这对企划人员来说显然是一个打击,于是他便产生了一种自我暗示,以后工作中的事尽可能拖延,否则提早做出来很有可能是白费工夫,可以说这类人选择拖延是自认为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种情况则是逃避心理,或者是由于信心不足,所以遇事能躲则躲,得过且过,也可能是由于特定时间或者环境的影响。比如各种长假之后,人们还沉浸在先前的放松状态中而拒绝进入积极的工作状态。
娄联豪认为造成拖延的不同原因会影响到拖延行为的程度。对于从小已经形成的习惯一般很难完全扭转,通过阶段性的心理治疗主要起到适度缓解这种习惯的作用。如果只因某些问题的激发和促使,那么只要所处的环境改变了,看待这些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变了,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好转,并不需要刻意治疗。
不与拖延对着干
尽管目前大多数人的行为还达不到成为一种病症的标准,但拖延本身往往会令它的主人内心备受煎熬。一方面是拖着不想干,另一方面却因为迟迟完不成而焦虑。然而,这种心理在娄联豪看来并不矛盾。
“不想干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没兴趣,不看好这件事情,或者这件事本身太复杂庞大,简单说就是你认为它其实不值得做。而你觉得愧疚,是因为你不能只拿工资不出力,两者纠结自然就会心情不佳。”娄联豪解释,“事实上,这个时候你不需要克服这种心理,立即说服自己去做应该做的。心理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千万不要和自己对着干。”
在他看来,所有的情绪都是源自于人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人们可以选择停止所有想法,只要记住,挣一份工资干一份活,把一个阶段的工作计划制定出来,然后按照计划完成即可。
“至于在计划制定时,潜意识中不想做的工作你有权利把他们安排在后面。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预期,先做简单的、自己喜欢的,而复杂的、不想做的,则可以暂时安然地不去想不去做。”他坦言,这样的心理总比一直处在纠结的状态中要好。
攻克拖延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