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实际进行德育的渗透。首先,可以挖掘阅读教学素材,实现文道统一。其次,要抓好教材中古诗教学的德育渗透。最后,要重视口语交际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内容极其丰富,有着广阔的天地,面对一群纯洁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
关键词:挖掘素材;德育渗透;文道统一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理想课程。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进行。如果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进行思想教育,便不成其为语文课。怎样让学生既能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受到思想教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颇有感受。
一、抓住字词品出思想内容
每一篇文章,都贯穿作者的思想,滲透着作者的观点。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蕴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语言文字形式与感情内容的联系点。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课文内容与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抓住“ー寸”“一声”做文章。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处于四面大火之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挪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而决不暴露目标。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崇高、精神之伟大,而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读一篇文章,理解字词句和领会思想内容是一致的。只有抓住字词句反复品味,才能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朗读悟出思想内容
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需透过字面作深究的地方则感到困难。加强朗读,就是激发感情,从而悟出思想内容之所在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如,我指导学生朗读《吆喝》时,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学生们也将自己置身于老北京街头买卖人的行列之中,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可以“悟”出,这不是普普通通的吆喝,而是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倾注在吆喝声中,也成为了作者最美好的童年回忆。指导学生多次朗读《丰碑》中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形象的语句,一遍又一遍,老红军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学生越读感情越充沛,越读越感人,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样口诵心惟,课文中内蕴的思想情也随之全出了。
三、概括中心突出思想内容
训练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也是突出思想内容,从而理解思想内容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心思想的概括,绝不是简单的文字组织,也不是穿靴戴帽的“贴标签”,而是深入体会文章,一层进一层思索的结果,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融。
现行语文教材中,中心思想各不相同,但也有其规律可循。或告诉人某个道理;或赞扬某一人物的高尚品质,或揭露、批判丑恶落后的东西;或介绍、说明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教学中,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掲示,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化。
例如,我在教学《再见了,来人》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组织他们讨论:“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既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性、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的具体事例,又突出了“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深刻含义——中朝人民永存的友谊。
四、创设情景体会思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采用图片、视频、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理解课文内容的情景,这样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对课文不仅加强了思想感情的渗透,增强了感染力,而且能做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既有所感,又有所知。
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这不过是个故事而已,很难产生真情实感体会其思想内容。我就用创设情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中,以画面内容为指导,首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景:一个寒风凛冽的大年夜,一个蓬头赤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中叫卖火柴。接着启发学生与我们过大年夜时温暖团圆的气氛做比较,以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再以三次幻覺的美好情景与严酷的现实作比较,学生由“同情”,进而“鸣不平”。最后我又以大年夜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由“鸣不平”而转为“极大愤怒”。至此水到渠成,思想感情已体会无遗。
教学中,体会到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寻求在教学中做到“文道统一”的途径和方法,抓住一点,牵动其它。
参考文献
[1]崔慧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82-83.
[2]戚光宇.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以化人——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语文知识,2015(10):37-39.
关键词:挖掘素材;德育渗透;文道统一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理想课程。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必须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进行。如果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进行思想教育,便不成其为语文课。怎样让学生既能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受到思想教育呢?我在教学实践中颇有感受。
一、抓住字词品出思想内容
每一篇文章,都贯穿作者的思想,滲透着作者的观点。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蕴含在一些字、词、句、段中。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语言文字形式与感情内容的联系点。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这些联系点,使课文内容与思想教育有机地渗透和统一。
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抓住“ー寸”“一声”做文章。邱少云被熊熊大火燃烧了半个钟头,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寸”“一声”无人不知,但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普通的“一寸”“一声”又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处于四面大火之中的邱少云,何尝不想打个滚(哪怕挪动一寸),以求生存;何尝不想喊几声(哪怕哼一声),以减轻痛苦。可是他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宁愿牺牲自己而决不暴露目标。从“一寸”“一声”中,不正可品出钢铁战士邱少云形象之崇高、精神之伟大,而使学生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读一篇文章,理解字词句和领会思想内容是一致的。只有抓住字词句反复品味,才能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要求。
二、加强朗读悟出思想内容
作者的表情达意,体现在具体的文章之中,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需透过字面作深究的地方则感到困难。加强朗读,就是激发感情,从而悟出思想内容之所在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如,我指导学生朗读《吆喝》时,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指导,学生们也将自己置身于老北京街头买卖人的行列之中,从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可以“悟”出,这不是普普通通的吆喝,而是人们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倾注在吆喝声中,也成为了作者最美好的童年回忆。指导学生多次朗读《丰碑》中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形象的语句,一遍又一遍,老红军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学生越读感情越充沛,越读越感人,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样口诵心惟,课文中内蕴的思想情也随之全出了。
三、概括中心突出思想内容
训练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也是突出思想内容,从而理解思想内容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对中心思想的概括,绝不是简单的文字组织,也不是穿靴戴帽的“贴标签”,而是深入体会文章,一层进一层思索的结果,是作者与读者心与心的撞击,情与情的交融。
现行语文教材中,中心思想各不相同,但也有其规律可循。或告诉人某个道理;或赞扬某一人物的高尚品质,或揭露、批判丑恶落后的东西;或介绍、说明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教学中,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掲示,又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化。
例如,我在教学《再见了,来人》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组织他们讨论:“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既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性、朝鲜人民也为中国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的具体事例,又突出了“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深刻含义——中朝人民永存的友谊。
四、创设情景体会思想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采用图片、视频、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理解课文内容的情景,这样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对课文不仅加强了思想感情的渗透,增强了感染力,而且能做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既有所感,又有所知。
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一般都会认为这不过是个故事而已,很难产生真情实感体会其思想内容。我就用创设情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中,以画面内容为指导,首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景:一个寒风凛冽的大年夜,一个蓬头赤脚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中叫卖火柴。接着启发学生与我们过大年夜时温暖团圆的气氛做比较,以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再以三次幻覺的美好情景与严酷的现实作比较,学生由“同情”,进而“鸣不平”。最后我又以大年夜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由“鸣不平”而转为“极大愤怒”。至此水到渠成,思想感情已体会无遗。
教学中,体会到教材中大部分课文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感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深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寻求在教学中做到“文道统一”的途径和方法,抓住一点,牵动其它。
参考文献
[1]崔慧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2):82-83.
[2]戚光宇.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以化人——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语文知识,2015(10):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