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石屹又一次被卷进慈善风波之中。上一次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SOHO中国200万的捐款数被舆论指责吝啬小气。网民还扒出这名地产大亨“钱多得不知道怎么花”的言论,予以抨击。而这一次,潘石屹设立的“SOHO中国助学金”出资上亿,光与哈佛签订的资助协议就有1500万,还是美元。可这还是被质疑了:为什么助学的对象不是国内高校?甚至还有人怀疑,慈善助学协议不过是潘氏夫妇为即将念大学的儿子买张价值1500万美金的哈佛门票罢了。
看来,慈善家不好做!而围绕潘石屹慈善助学的喧嚣,不失为解剖中国慈善环境的绝好样本。从中,可以看见中国人诡异的慈善观,亦可以看到民众在看待公力和私力救济时的混乱逻辑,更可以看见所谓“爱国情怀”的盲目。
首先,SOHO中国基金会捐助1亿美金,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用于资助在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受益者仍是中国学生,所谓“肥水流外人田”根本就是伪命题。
其次,即便受益者非中国学生,又有何不可?慈善无国界,潘氏夫妇也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和选择资助对象。用狭隘的慈善观圈定慈善家施善的范围,无异于绑架。有人愿意接济贫困灾民,有人愿意资助培养精英,慈善之花可以自由地绽放在各个领域。
再者,随着社会困境的改变,政府的公力救济依然是主流,而慈善私力只是补充力量。慈善家不是“救火队长”,弥补社会的缺陷和短板是公共职能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积贫积弱的中国教育,靠什么来改变?靠教育投入的增长,靠教育体制的改革。
面对“为什么不选中国高校”的疑问,我有个不合时宜的观点:潘氏夫妇的资助,与其与中国高校合作,倒不如与国外一流高校合作。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担心,这笔资金进入中国高校后,如果运行不透明的话,最终扶植出来的或是高校的大楼,而不是社会精英、学术大师。而资助在国外一流大学念书的中国学生,或许才能真正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契合设立助学基金的初衷。有此观点,盖因人们对中国的慈善机制以及高校体制不信任。
至于“买哈佛门票”的质疑,即便确有此事,也没必要过度批判。用钱买入学名额,在中国可能会被质疑侵占公共资源,但在国外,可能不存在。哈佛是私立大学,如果真的存在“卖门票”的情况,美国人民都能容忍,我们着什么急呀!大不了,你质疑哈佛的盛名有水分呗!
这么一来,按那些爱国情怀爆棚者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呢:潘氏夫妇海外助学,受益的是中国学生,破坏的又是美国的规则和公平,可谓用心良苦呀!再者,那些担忧公平的人们也可以换个思维来看这事:如果权贵子弟不去国外读书,高招黑幕依然魅影重重,那国内有限的优质高校资源,岂不是多一份被侵占和瓜分的风险?
综上所述,潘石屹海外助学,中国人为什么不高兴,又凭什么不高兴?
在狭隘的慈善观和民族主义的裹挟下,中国的慈善家们寸步难行。如果非要质疑潘石屹,不妨分析一下被捐助者的条件——家庭年收入6.5万以下的限定,恐怕不合理。指出这种缺陷,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海外中国学生得到捐助,让“SOHO中国助学金”的慈善功效最大化,或许才是应该讨论的正题。
看来,慈善家不好做!而围绕潘石屹慈善助学的喧嚣,不失为解剖中国慈善环境的绝好样本。从中,可以看见中国人诡异的慈善观,亦可以看到民众在看待公力和私力救济时的混乱逻辑,更可以看见所谓“爱国情怀”的盲目。
首先,SOHO中国基金会捐助1亿美金,设立“SOHO中国助学金”,用于资助在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贫困学生,受益者仍是中国学生,所谓“肥水流外人田”根本就是伪命题。
其次,即便受益者非中国学生,又有何不可?慈善无国界,潘氏夫妇也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财产和选择资助对象。用狭隘的慈善观圈定慈善家施善的范围,无异于绑架。有人愿意接济贫困灾民,有人愿意资助培养精英,慈善之花可以自由地绽放在各个领域。
再者,随着社会困境的改变,政府的公力救济依然是主流,而慈善私力只是补充力量。慈善家不是“救火队长”,弥补社会的缺陷和短板是公共职能部门需要承担的责任。积贫积弱的中国教育,靠什么来改变?靠教育投入的增长,靠教育体制的改革。
面对“为什么不选中国高校”的疑问,我有个不合时宜的观点:潘氏夫妇的资助,与其与中国高校合作,倒不如与国外一流高校合作。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担心,这笔资金进入中国高校后,如果运行不透明的话,最终扶植出来的或是高校的大楼,而不是社会精英、学术大师。而资助在国外一流大学念书的中国学生,或许才能真正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契合设立助学基金的初衷。有此观点,盖因人们对中国的慈善机制以及高校体制不信任。
至于“买哈佛门票”的质疑,即便确有此事,也没必要过度批判。用钱买入学名额,在中国可能会被质疑侵占公共资源,但在国外,可能不存在。哈佛是私立大学,如果真的存在“卖门票”的情况,美国人民都能容忍,我们着什么急呀!大不了,你质疑哈佛的盛名有水分呗!
这么一来,按那些爱国情怀爆棚者的逻辑,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呢:潘氏夫妇海外助学,受益的是中国学生,破坏的又是美国的规则和公平,可谓用心良苦呀!再者,那些担忧公平的人们也可以换个思维来看这事:如果权贵子弟不去国外读书,高招黑幕依然魅影重重,那国内有限的优质高校资源,岂不是多一份被侵占和瓜分的风险?
综上所述,潘石屹海外助学,中国人为什么不高兴,又凭什么不高兴?
在狭隘的慈善观和民族主义的裹挟下,中国的慈善家们寸步难行。如果非要质疑潘石屹,不妨分析一下被捐助者的条件——家庭年收入6.5万以下的限定,恐怕不合理。指出这种缺陷,让更多需要帮助的海外中国学生得到捐助,让“SOHO中国助学金”的慈善功效最大化,或许才是应该讨论的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