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感情朗读的支撑点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朗读,作为理解语言、感悟语情、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理念,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然而,当朗读饱受娇宠,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靓丽时尚的风景时,我们同时也看到,所谓的感情朗读已渐渐偏离了其本来面目,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味、跑了调、变了态、失了真。发现在课堂朗读训练中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如此指导:学习《船长》,还没读上两遍课文,教师就要求:“你能读出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形象吗?”学习《印度洋上生死夜》,皮埃尔面对“正在抽搐的妻子,即将发生的海啸,豪华客轮还没调转方向”等内容,学生还未细细揣摩,教师就主动出击:“你能读出此时的皮埃尔伤心着急的心情吗?”学习《爱之链》,课文中乔依、老妇人和女店主他们之间的爱的链条是怎样链接起来的?学生还没完全搞清楚,教师就慷慨陈词:“爱是和煦的春风,吹醒了万物;爱是夏日的暴雨,洗去了污垢。我们能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他们之间的爱吗?”此类要求不一而足。
  乍一听,这样的朗读指导语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但从学生的朗读效果中,我发现了异常情况:学生拿腔捏调的情况极其普通;一种套路朗读模式也在不经意形成:如果表达崇敬、高兴心情声音一律响彻教室,要是表达悲伤心情一律低沉、缓慢……有时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
  众所周知:炒菜讲究火候,火过了就糊,烧得不充分又是夹生。而朗读也与此相近——有“错失”与“不及”之忧:领悟到了点子上,但教师没能“大张旗鼓”,错过了“大肆宣泄”、有效提升语感的良机,就是“错失”。理解感悟不到位硬要“有感情地读出来”,就是“不及”。而“不及”的现象在我们现今的朗读指导中比较普遍,深究之,对朗读本质认识不足,未能为学生寻求一个感情朗读的支撑点。
  策略:
  
  一、 “朗读”应以多种思维活动同在的言语活动为支点
  
  “读”是理解、领悟和吸收阅读客体材料的手段,它拒绝单薄和肤浅,我们要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因此,这就需要“涵咏”的支撑使它变得深刻,需要“想象”的拓展使它变得更丰盈,需要“演说”的介入使它变得更灵动!
  案例一:苏教版第六册《槐乡五月》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其中一“浸”字表现力无穷,应深入挖掘其中的韵味,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一生读)。听着这句话,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生:五月的槐乡连风中都夹着花香,生活在这里真是太幸福了!
  师:再仔细读读这句话,这句中哪个字特别吸引你的眼球?
  生:“浸”字特别吸引我。
  师:平时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用到这个字?
  生:洗头的时候,我会先把头发浸湿。
  生:吃苹果时,妈妈会把苹果放在水里浸一浸,可以清除上面的细菌!
  师:对,在这些情况下,“浸”字可以理解为什么?
  生:可以理解为“泡”,就是全都泡在水里了。
  师:说得好,文中写槐乡泡在“香海”中了,什么样的地方才能称得上是“香海”呢?
  生:到处都能闻到香味的地方。
  师:是呀,整个槐乡都弥漫着香气,展开想象,当你身处槐乡时,会在哪些地方具体感受到这浓郁的花香?
  生1:当我漫步在槐乡的乡间小道上,展现在眼前的是如雪般的槐花,沁人心脾的槐花香扑鼻而来!
  生2:槐乡的孩子们在香海中嬉戏着,他们的身上也散发着阵阵清香。
  生3:当我推开小窗时,香气和我扑了个满怀!
  师:太棒了,你借用了“我和阳光扑了个满怀”的诗句。天上地下,满眼的槐花浸染着我们的眼,漫天的槐香沉醉着我们的心,怎一个“浸”字了得!此时,你觉得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生1:我觉得该轻柔一些,用心来静静地享受这份浓郁的芳香。
  生2:我觉得该高昂欢快一些,无论谁身处槐乡都会很欣喜,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
  师:好呀,就带着自己的这种感受再次感受那槐乡的魅力吧!(学生朗读这句话)
  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字的意蕴、创作者的思维,需要多次敲击阅读主体下意识表层才能显现,与意识主体共合!上例中三次对文字的诵读,逐层深入:一读整体着手,感受花香浓郁;二读扣击关键词,超越文本,身临槐乡;三读展示个性化理解,花香萦绕。这样的读让学生捕捉到了文字背后的精神,简单的文字符号渐渐在学生脑海中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对于文本,我们就是要引领学生读进去,跳出来。语文课堂在确保“书声琅琅”的同时必须兼容“沉静”的存在,指引学生潜心会文,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
  
  二、 “朗读”应以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为支点
  
  在课堂中,我们常看到老师会为了一句话的朗读而耗费很长时间,老师会请好多同学轮流朗读这句话。“你读得不够味,谁再来试试?”老师期待着某个学生能有所突破,但往往还是不尽如人意。于是,老师又会通过朗读示范,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中习得“轻重、缓急、顿连”等技巧,以此来支撑整个朗读过程。
  要知道,朗读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倘若学生还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就急于通过刻意的模仿达到朗读的目的,长此以往,朗读势必会沦落为矫揉造作“伪情感”的机械模仿!
  案例二:古诗教学《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好一派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今天那些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感情朗读注重一个“情”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这则片断中教师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古诗教学方式,从停顿断句等技术层面入手指导朗读,而是让学生直面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画面,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解说渲染,让学生感同身受,山河易碎,醉生梦死。那一次次的责问,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学生那颗忧国之心、激愤之情。情到深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诵读是情感的外在传达,老师要控制好“情感软件”,让学生“心临语境”,忧文中之忧,乐作者所乐,从而做到“感于心则荡于音”。
  
  三、 “朗读”应以习得语感的重要途径为支点
  
  读不仅是深入领悟文本的手段,更是要通过读培养学生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获得对文字敏感的一种气质。而一些老师却把感情朗读当作教学的终极目标,常常是为了读而指导“读”,课文读上几遍就算学完了,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语文教材中所录入的课文大多是语言文字的典范,我们要善于开掘文本中的语感因素点,比如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用语规律的言语现象,通过朗读,体悟课文这种高品位的语感。
  王菘舟老师在教《小音乐家扬科》时,就捕捉了这样一句话:“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引领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写成:“这是扬科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或写成:“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是最后一次了。”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比较,发现将“最后一次”置后是有着特殊用意的:
  ——是的,扬科听燕子的唱歌,这是最后一次了,奄奄一息的扬科,它是多么想再听一听燕子那动听的歌声啊,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
  ——是的,扬科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酷爱音乐的扬科,它是多么想再听一听燕子那美妙的歌声啊,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
  ——是的,扬科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生于浊世的扬科,它是多么想再听一听笛子那嘹亮的演奏啊,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
  在老师一遍遍的引读中,这“最后一次”仿佛是一声声凄厉的哭泣,一次次悲愤的呐喊,一遍遍无奈的呼唤。
  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实现了语言内容。王老师敏感地抓住了这样一个语感因素点,引领学生朗读、品悟,才使学生获得了这样深入的体验。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对文本的朗读不应该均衡用力,就应把握住这些“言语典型”,反复地品读体悟,从而积淀下一定的语感图式,使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监控的作用。
  朗读,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只有为学生寻求一个感情朗读的支撑点,让学生动情入境、自读自悟才是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阅读教学焕发生命的熠彩。
其他文献
或许,有些年轻的贵州人不熟悉这段历史——一批当年参加解放贵州的山东籍子弟兵,脱下军装,留在贵州当时十分贫瘠的土地上,投入建设新贵州的伟大事业。山东话、山东人的硬朗、
活动目的:了解坏脾气的危害,懂得如何控制坏脾气。活动准备:7位同学课前排练短剧:《对不起,值几个钱》;教师准备故事:《坏脾气的乌龟》;学生调查“坏脾气”,了解他的故事;查阅资料,了解
部编历史新教材要求教师和课堂教学紧跟改革步伐,全面地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这场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
“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者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领悟文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对话主题,也是课堂上通过阅读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阅读话题的质量直接制约或影响着阅读教学的质量。本文立足实践,试着从操作层面对“阅读话题”的建构策略做些探究。    一、 实践性策略    例举:《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段  师: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但是纵观我国的整体英语教学状况,农村高中的教学状况并不乐观,并且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1 池塘条件选择适合龙虾养殖的地方,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电力配套、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便于管理、无污染。池塘长方形,东西向,光照足,面积以10×667m^2-30×667m^
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地安排和选择教学活动顺序
梭子蟹亲蟹的暂养是指在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从自然海区捕获的抱卵蟹到孵化前的饲养。亲蟹的饲养管理也是梭子蟹卵孵化的重要管理环节,这一阶段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亲蟹
2014年5月份,行唐县甲旭养牛小区作为奶牛养殖转型小区的典范在河北省生产乳粉用奶牛场建设工作现场会做了报告,他们通过在奶农中遴选出8个积极性高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大户,组成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若干规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制定出台的,它是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