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学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看来,语文学科教学中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具备心理辅导技能,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以此消除教学设计、评价、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调,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宋代教育家说过:来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参与课堂教学,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长远看,会获得教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和接纳。比如我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导入时介绍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毛泽东说:“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激起学生对鲁迅的敬仰之情,带着这种情感去体验鲁迅的经历,收获更佳。
2 发扬民主,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可见,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下才能形成自由开放的追问风气。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走进学生,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窃读记》时,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梅花魂》时。教育学生学习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做人就要有骨气。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对小女孩的同情中渗透对让会、对父母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 让学生有成就感
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更主要的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想知道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在提要求的时候就能因人而异,难度适宜。如果要求过低,缺乏挑战意味,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反,如果要求过高,学生会因失败而却步,并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的自我观,甚至导致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励了,这样让学生有信心继续学习,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5 个别辅导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总之,不论怎么做,都是为了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以上仅仅是我的一点点思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具备心理辅导技能,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以此消除教学设计、评价、管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由此而导致的学生心理失调,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宋代教育家说过:来见意趣,必不乐学。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学生就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参与课堂教学,就会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课堂知识吸收率高,从长远看,会获得教师和同学更多的尊重和接纳。比如我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导入时介绍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了臧克家的《有的人》和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毛泽东说:“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激起学生对鲁迅的敬仰之情,带着这种情感去体验鲁迅的经历,收获更佳。
2 发扬民主,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可见,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也只有在这种气氛下才能形成自由开放的追问风气。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走进学生,去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窃读记》时,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梅花魂》时。教育学生学习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精神,做人就要有骨气。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对小女孩的同情中渗透对让会、对父母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 让学生有成就感
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更主要的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想知道什么等等。这样,教师在提要求的时候就能因人而异,难度适宜。如果要求过低,缺乏挑战意味,会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相反,如果要求过高,学生会因失败而却步,并导致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的自我观,甚至导致学生发展性心理障碍的出现。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励了,这样让学生有信心继续学习,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5 个别辅导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总之,不论怎么做,都是为了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以上仅仅是我的一点点思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