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菲:1977年生于上海,时尚专栏作家,上海作协会员。陆续出版《快乐离婚》、《无边风月》、《生命之旅》、《上海熟女》、《上海蓝颜》、《第二季》等著作。作品屡登畅销书排行榜,并被广泛转载。
某个擅写上海的女作家说过:“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首先在于小和大。北京的马路、楼房、天空和风沙,体积都是上海的数倍。它培养着人们的崇拜与敬仰的感情,也培养人们的自谦自卑。”上海则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虽然小,但是时时炫耀着机巧和聪敏”。
北京的路是分南北东西的;上海的路是弯的,直路不多,当然,这与黄浦江、苏州河等河道有关。上海的建筑外立面弯曲的多,北京的建筑外立面平面的多,这受两地审美情趣和性情因素的影响。弯曲的线条体现的是圆润与亲和,平直的线条则体现的是硬朗和率直。
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花花世界,这样的字眼是用来描述上海的。这完全不同于北京。北京有些乡村气,这是一座曾经屡屡被农民冲击的城市,如义和团,如陕西人李自成一呼百应杀进北京城,皇家风范加乡土气息是北京的特色。在北京作家的笔下很难嗅到灯红酒绿,而是一种古色古香和淳朴。
每次去北京我总要先去前门最老的那家“全聚德”吃趟肥腻油亮的北京烤鸭,而后买几个硕大的果脯边走边吃,当然这果脯是甜得要牙疼的,然后径直遛达到长安街去看看天安门。前门那一带是最靠近心脏的地方,可那儿土得如此彻底,那儿的饭店、土特产店无一不简陋拙朴。穿过前门,一到长安街,便立刻豁然开朗了,那马路、建筑的宽大肃穆,不由让人感叹到底是首都。
钱理群曾经做过如下分析:北京有作为中国文化起源之一的山顶洞人文化,明清以来它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在近代它艰难而慢慢地经历向现代城市的过渡过程。传统的本质文化在衰落的同时又顽强地存在着,因此使得变化中的北京保留了某种乡土性。但它的“乡土性”,是某种皇城的乡土性,有历史和荣耀的积淀。而上海却是一个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它几乎是十分自然、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一个现代国际大都会,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
北京地处北纬40度附近,夏天酷热冬天干冷,春天还有沙尘暴,在这样反差分明的天气里,没有人会有心情在拥堵的三环路上耗时数小时去赴一个约会。所以,北京人约会总是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提前数个小时出门,活动开始之时也是情绪基本遭到破坏的时候。初春我从广安门到东四十条赴个宴会,短短的距离居然出租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吃的是湘菜,吃完我立刻上火牙疼。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气候温暖潮湿,就像上海人绵软的个性。上海人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把骨子里的情调挖掘出来,想方设法活得精细一些。以酒吧为例,新天地就比三里屯时髦洋气。后海如今酒吧云集,若论精致,实在比上海的差很远,不过后海的酒吧多为半开放式,在街上就能看见酒吧里乐队的弹唱表演,气氛极好,泡友参与性很强,不像上海的酒吧,一个个曲径通幽、拒人千里的样子。
北京人也追求生活享受,但基本上合乎大众趣味的:提笼驾鸟,遛弯下棋,古玩京戏。北京人追求一种呼朋唤友的乐趣,是一种世俗的精神快感,透着八旗子弟的遗风。我在北京的夜晚,通常会在中南海附近乘上一辆三轮车,任凭三轮车夫在中南海附近的大小马路和种着枣子树的胡同里瞎钻胡侃。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言谈间总有些皇城百姓的骄傲,谈吐颇有见识,对于这一带的历史也如数家珍。
一位50来岁车夫在骑到某条僻静马路时,指指“那里面”,敬畏的说,那是某某常委的宅院;指指某幢小楼,回过头用手半掩着嘴跟我说,那是某某世班禅的住所;指指某座大门上有四个门拍的四合院,说那是大清朝刘墉的府邸,都是达官贵人啊;又指指青灰色围墙说,“看,那是个探头,这一带都装着探头”,片刻,向我呶呶嘴示意我看墙根下蹲着的几个抽烟的人,“哥儿几个是便衣”。我频频点头。看我吃果脯,他又指点我,说“这果脯得少吃,不是好果子做的,我们老北京都不吃”。
北京也有奢华,比如旧时八旗世家子弟。他们摆谱比阔气,那得暗摆,比如说早上穿一件梅花暗纹的衣服,那梅花得是小骨朵,到了中午换一身衣服,得是同样色泽同样质地的,那上面的梅花得是半开的,晚上换的就是梅花全开的,这就是有格调的世家公子。如果你早上穿一件梅花的,中午换成竹子的,晚上又是菊花的,那肯定要被人笑话,说是那没甚根基的暴发户,不是在摆谱,而是在显富了,俗之又俗。
不过,如今在北京就是发达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平民的生活,出名的馆子看起来都很家常,出名的原因既不在于大也不在于贵,可里面硬是名人如织,吃起东西来和老百姓一样的狼吞虎咽。有名的酒吧也是拥挤不堪才叫入流。
上海正相反。在上海,好东西就得去那些看来精致的、很有细节的地方吃,好馆子要在有名头的洋房和大公馆里,装修得像卢浮宫,服务生内媚的功夫跟法国人训练出来的绝对有一比。那种见貌辨色的熨贴在中国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北京的民间吃食,卤煮火烧,酱肘子夹烧饼无外乎是猪大肠和烧饼,炸灌肠也不是真的肠,而是肉制品的替代物。但是这些粗壮吃食的好处就是实惠,既扛饿,又满足了人们对肉食的口腹之欲,基本属于体力劳动者的典型食谱。上海的民间吃食花样繁多,如小绍兴白斩鸡、酒酿圆子、蟹粉烧麦、排骨年糕等,出名的店做工精细,一点都不比做大餐省功夫。上海人的口味和胃口都很刁钻,在小吃上也是孜孜以求的,能在“小”中做出大格局来。“吃点小吃”在很多时候,就算是一顿正餐了,所以小吃其实是大吃。
炖鱼翅、油焖竹笋、大汤黄鱼,大闸蟹……上海有些饭店的老师傅专门给食客剔蟹壳,剔完把壳还能原原本本拼在一起,这些菜都是吃个鲜头,吃个味道,扛饿的是不大多的。
说到底,风花雪月其实是经济的附属物,和精神无关。在这方面北京和上海的商业观同样区别很大。《茶馆》里的老板王利发,八面玲珑,大约这就代表了普通北京人心目中的买卖人的形象,他更像是邻居家的大爷一样亲切。所以这就产生了有意味的一景:商业活动当然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仁义厚道”这种胡同里的道德评价尺度,却成为约定俗成的追求目标。 与此相对照,上海作家的笔下,资本家毛孔里滴着血,穷苦工人脸上流着泪,阔小姐脸上溢着笑。
上海人追求的是“坏”的合理性,北京人则是理性的拒绝“坏”。
北京其实是一座感性的城市。在北京,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地气,这是一种传统的力量,厚重无形。北京人经常以此为傲,显得特别有底气和家学渊源,对于虚头八脑的东西瞧不上眼。
上海虽然风情万种,根子里却是个理性的城市。
某个擅写上海的女作家说过:“上海和北京的区别首先在于小和大。北京的马路、楼房、天空和风沙,体积都是上海的数倍。它培养着人们的崇拜与敬仰的感情,也培养人们的自谦自卑。”上海则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虽然小,但是时时炫耀着机巧和聪敏”。
北京的路是分南北东西的;上海的路是弯的,直路不多,当然,这与黄浦江、苏州河等河道有关。上海的建筑外立面弯曲的多,北京的建筑外立面平面的多,这受两地审美情趣和性情因素的影响。弯曲的线条体现的是圆润与亲和,平直的线条则体现的是硬朗和率直。
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花花世界,这样的字眼是用来描述上海的。这完全不同于北京。北京有些乡村气,这是一座曾经屡屡被农民冲击的城市,如义和团,如陕西人李自成一呼百应杀进北京城,皇家风范加乡土气息是北京的特色。在北京作家的笔下很难嗅到灯红酒绿,而是一种古色古香和淳朴。
每次去北京我总要先去前门最老的那家“全聚德”吃趟肥腻油亮的北京烤鸭,而后买几个硕大的果脯边走边吃,当然这果脯是甜得要牙疼的,然后径直遛达到长安街去看看天安门。前门那一带是最靠近心脏的地方,可那儿土得如此彻底,那儿的饭店、土特产店无一不简陋拙朴。穿过前门,一到长安街,便立刻豁然开朗了,那马路、建筑的宽大肃穆,不由让人感叹到底是首都。
钱理群曾经做过如下分析:北京有作为中国文化起源之一的山顶洞人文化,明清以来它作为皇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在近代它艰难而慢慢地经历向现代城市的过渡过程。传统的本质文化在衰落的同时又顽强地存在着,因此使得变化中的北京保留了某种乡土性。但它的“乡土性”,是某种皇城的乡土性,有历史和荣耀的积淀。而上海却是一个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它几乎是十分自然、毫不困难地就和国际接轨,成为东方巴黎,一个现代国际大都会,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的象征。
北京地处北纬40度附近,夏天酷热冬天干冷,春天还有沙尘暴,在这样反差分明的天气里,没有人会有心情在拥堵的三环路上耗时数小时去赴一个约会。所以,北京人约会总是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提前数个小时出门,活动开始之时也是情绪基本遭到破坏的时候。初春我从广安门到东四十条赴个宴会,短短的距离居然出租车走了一个多小时。吃的是湘菜,吃完我立刻上火牙疼。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气候温暖潮湿,就像上海人绵软的个性。上海人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特别注意把骨子里的情调挖掘出来,想方设法活得精细一些。以酒吧为例,新天地就比三里屯时髦洋气。后海如今酒吧云集,若论精致,实在比上海的差很远,不过后海的酒吧多为半开放式,在街上就能看见酒吧里乐队的弹唱表演,气氛极好,泡友参与性很强,不像上海的酒吧,一个个曲径通幽、拒人千里的样子。
北京人也追求生活享受,但基本上合乎大众趣味的:提笼驾鸟,遛弯下棋,古玩京戏。北京人追求一种呼朋唤友的乐趣,是一种世俗的精神快感,透着八旗子弟的遗风。我在北京的夜晚,通常会在中南海附近乘上一辆三轮车,任凭三轮车夫在中南海附近的大小马路和种着枣子树的胡同里瞎钻胡侃。他们中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言谈间总有些皇城百姓的骄傲,谈吐颇有见识,对于这一带的历史也如数家珍。
一位50来岁车夫在骑到某条僻静马路时,指指“那里面”,敬畏的说,那是某某常委的宅院;指指某幢小楼,回过头用手半掩着嘴跟我说,那是某某世班禅的住所;指指某座大门上有四个门拍的四合院,说那是大清朝刘墉的府邸,都是达官贵人啊;又指指青灰色围墙说,“看,那是个探头,这一带都装着探头”,片刻,向我呶呶嘴示意我看墙根下蹲着的几个抽烟的人,“哥儿几个是便衣”。我频频点头。看我吃果脯,他又指点我,说“这果脯得少吃,不是好果子做的,我们老北京都不吃”。
北京也有奢华,比如旧时八旗世家子弟。他们摆谱比阔气,那得暗摆,比如说早上穿一件梅花暗纹的衣服,那梅花得是小骨朵,到了中午换一身衣服,得是同样色泽同样质地的,那上面的梅花得是半开的,晚上换的就是梅花全开的,这就是有格调的世家公子。如果你早上穿一件梅花的,中午换成竹子的,晚上又是菊花的,那肯定要被人笑话,说是那没甚根基的暴发户,不是在摆谱,而是在显富了,俗之又俗。
不过,如今在北京就是发达了,多数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平民的生活,出名的馆子看起来都很家常,出名的原因既不在于大也不在于贵,可里面硬是名人如织,吃起东西来和老百姓一样的狼吞虎咽。有名的酒吧也是拥挤不堪才叫入流。
上海正相反。在上海,好东西就得去那些看来精致的、很有细节的地方吃,好馆子要在有名头的洋房和大公馆里,装修得像卢浮宫,服务生内媚的功夫跟法国人训练出来的绝对有一比。那种见貌辨色的熨贴在中国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北京的民间吃食,卤煮火烧,酱肘子夹烧饼无外乎是猪大肠和烧饼,炸灌肠也不是真的肠,而是肉制品的替代物。但是这些粗壮吃食的好处就是实惠,既扛饿,又满足了人们对肉食的口腹之欲,基本属于体力劳动者的典型食谱。上海的民间吃食花样繁多,如小绍兴白斩鸡、酒酿圆子、蟹粉烧麦、排骨年糕等,出名的店做工精细,一点都不比做大餐省功夫。上海人的口味和胃口都很刁钻,在小吃上也是孜孜以求的,能在“小”中做出大格局来。“吃点小吃”在很多时候,就算是一顿正餐了,所以小吃其实是大吃。
炖鱼翅、油焖竹笋、大汤黄鱼,大闸蟹……上海有些饭店的老师傅专门给食客剔蟹壳,剔完把壳还能原原本本拼在一起,这些菜都是吃个鲜头,吃个味道,扛饿的是不大多的。
说到底,风花雪月其实是经济的附属物,和精神无关。在这方面北京和上海的商业观同样区别很大。《茶馆》里的老板王利发,八面玲珑,大约这就代表了普通北京人心目中的买卖人的形象,他更像是邻居家的大爷一样亲切。所以这就产生了有意味的一景:商业活动当然应该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是“仁义厚道”这种胡同里的道德评价尺度,却成为约定俗成的追求目标。 与此相对照,上海作家的笔下,资本家毛孔里滴着血,穷苦工人脸上流着泪,阔小姐脸上溢着笑。
上海人追求的是“坏”的合理性,北京人则是理性的拒绝“坏”。
北京其实是一座感性的城市。在北京,我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地气,这是一种传统的力量,厚重无形。北京人经常以此为傲,显得特别有底气和家学渊源,对于虚头八脑的东西瞧不上眼。
上海虽然风情万种,根子里却是个理性的城市。